愤起悱发──《星星变奏曲》教学体会

教学分析

新课标要求:“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下面我就诗歌《星星变奏曲》一文谈谈我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愤起悱发──《星星变奏曲》教学体会

一、在语言感知中激情

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这一阶段,是学生对感知对象──课文的初步的肤浅的认识阶段,是对感知对象的“初次见面”。初读如何让学生在语言的感知中激发学生情感呢?

范读,是学生初步感知教材,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范读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了作者的情感,从教材的字里行间理解了作者的情思,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有声朗读,正确的、示范性地表达作者的情感的一种方式。如教师在范读诗歌时,学生通过眼看教材,耳闻教师倾情的范读,感受课文描绘的景、情、意。学生会被教材中的景所打动,情因景而生,学生就能更好的进入诗歌的领悟诗歌意境和内涵。这就是教师良好的范读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二、在语言的体验中入情

“入情”是指教学中作者必须抓住课文的关键,恰如其分地把握课文中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愫、作者的感情,并将其融为一体,正确地表达出来,使学生深刻的感受课文字里行间流露的作者的真实情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入情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作者倾注在文章中的情,教者要引导学生挖掘出来,也就是说,要找到语言中蕴含的感情之魂;第二是对教材中隐含的情感之魂要挖深挖透,不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也就是说教师要用自己的“情”“唤醒”作品中的“情”;第三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群情亢奋,“不愤不起,不悱不发”,这种愤悱之情是诱导的前提,再是教师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我从诗歌意象的角度切入,让学生走进诗歌走近诗人。要求学生读诗,用笔圈画诗句中出现的意象。思考: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很快找出了诗中的意象并给以归类。第一节中的意像:星星、诗、蜜蜂、萤火虫、柔软的晚上、湖、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冻僵的夜、苦难的诗、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意象:星星、诗、蜜蜂、萤火虫、柔软的晚上、湖、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第二节中的意象:冻僵的夜、苦难的诗、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等。从意想的寻找和分类中让学生独立的、自主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捕捉自己对诗歌个性体验。

三、在语言的剖析中悟理

“悟理”即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感悟文章中蕴藏的道理,即文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例如:学生赏析“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我欣赏诗歌的意象美,“诗”是最浪漫的和美妙的艺术,每天的生活都笑像诗,就说明每天的生活都充满诗意,浪漫美妙。特别是“蜜蜂在心头颤动”一句,蜜蜂让我想到了花、蜜,我仿佛闻到花的甜香,一种甜蜜的感觉在心中涌动。这些意象的确能很好的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憧憬。我就抓住“颤动”一词让学生体验一种来自心灵的细微的颤动一种美妙的喜悦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又如学生欣赏“谁不愿意/有个柔软的晚上/柔软的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从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我欣赏这里的画面美,时,我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用“柔软”和“湖”来形容夜晚的宁静、平和,用“萤火虫”“星星”“睡莲”组成一幅祥和宁静的画面,领悟作者写这样优美的童话般的世界,表达了对那样的世界的渴望……

就这样通过文字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深沉细腻的真切的情感世界,同时这种情感也不知不觉得陶冶了学生。

四、在语言的品味中抒情

叶圣陶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是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朗读是加深课文理解、升华认识的重要手段。在这节可将要结束时我设计环节:心湖泛舟:要求学生用特定的意象表达自己的心情。

生1:如果有一个温暖的家,是愿意像秋风中的树叶,在寒风中飘摇。……

在美的朗读中,使教材内蕴的理念和学生的心灵相沟通,产生强烈的共鸣效应,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

查看更多
【愤起悱发──《星星变奏曲》教学体会】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31748/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