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题,培养仔细观察、认真阅读的习惯和创造想象的能力,让学生积累表示方位的词语。做题前要看图,弄清“画”、“先生的座位”、“学生的书桌”、“鲁迅的书桌”所在的位置,然后看书,画出表示方位的词语。想象,可从画的内容、先生的座位、学生的书桌的样子展开,还可想到其他可能有的事物。
2.第二题,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词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鲁迅先生的好品质,同时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理解词语要联系前后文,同时结合少年时代的鲁迅生活艰难的情境去思考。第1小题,要让学生想象小时候的鲁迅既要料理家务,又要去当铺、采药,还要上学,因而必须急急忙忙、焦虑万分地赶路的情形。第2小题,有三个问题。可先弄清“坚定的信念”指什么,然后再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刻“早”字,最后再从“坚定”、“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一生”去思考为什么要用“刻”而不用“印”。
3.第3题,比较字形,不仅要弄清两个字的不同之处,而且要尽可能地联系字义去分析。写词语的括号要拉长一些,最好改成一条横线,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写一些词语。
4.第4题,朗读第三自然段,要把鲁迅刻“早”字时的坚定决心表达出来。背诵第三自然段,先要理清段落的层次,然后逐层背诵。
1.按照课文原文填好前两空,然后展开联想,把句子补充完整。
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字横着,很像_____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还像______________。
2.想象鲁迅“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情形:他怎么赶路的,他的神情是什么样的,他心里想些什么。想好后跟同学交流交流,然后扮演鲁迅,把具体情形表现出来。
1.独立思考:根据第一题中两句话展开的想象是否具体?背诵课文是不是用了较好的方法,比如,是否先读懂内容,然后大声朗读,最后才背诵?
2.小组评议:第二题,难度较大,无论是谈“体会”,还是谈理解,不同的同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不宜一刀切,也不必一律要求“深刻”。比如,为什要刻“早”字,有同学能说“为了时时提醒自己上课不迟到”,也是值得肯定的。组成的词语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括号外的字可以在组成词语的前、中、后。
人物故事--顾恺之为母画像
顾恺之是魏晋时期的著名画家。他善于画人物,尤其擅长画女人,这与他的孝心有关。
顾恺之一出世,母亲就离开了人间。他父亲原是朝廷命官,因不满官场的腐败,辞官回家写诗作文。顾恺之经常冲进书房问父亲:“人家都有妈妈,我的妈妈在哪里?”禁不住儿子的一再询问,父亲只好以实相告。
顾恺之大哭了一场,从此变得沉默寡言了。心中只是想着母亲生得什么模样,一次又一次地询问父亲,母亲的脸庞、身材长得如何。听了父亲的回答后,他心中有了母亲的身影、脸型。他发誓要把母亲的像画出来。
他画了一张又一张,可是父亲见了总是摇头:“不像。”他毫不气馁,继续作画。画到第十张时,父亲说:“身材手足有点像。”他欣喜若狂,更加用心画像。不久,他画得像得到了父亲的认可:“像了,像了,只是眼神还不大像。”他继续潜心画眼睛,画了改,改了画,当他又一次把画像送到父亲面前时,父亲大喜过望:“这是你的母亲。”
这一年他才八岁。到二十岁时,顾恺之已经是著名的画家了。当同行问他曾经拜谁为师时,他回答说:“我的母亲是我心中一直活着的老师。
阅读提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顾恺之是怎样成为著名画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