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 汉魏晋诗三首 | 授课日期 | |||
共 2 课时,第 1 课时 | 总第 11 课时 | 课 型 | 新授课 |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文学常识;诵读诗歌,疏通文意,初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点评,了解诗歌的语言意义;通过讨论、评析,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汉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状态,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操。 | ||||
教学重点 | 扫除语言障碍,初步感受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 ||||
教学难点 | 感受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 ||||
教学方法 | 诵读、点评 | ||||
教具准备 | |||||
板 书 设 计 | |||||
汉魏晋诗三首 一、文学常识 二、课文感知 1、《古诗十九首》 1、《迢迢牵牛星》:景、物、人、情的转换和交融, 层层深入的构思和叠字的恰当运用。 2、“建安风骨” 2、《短歌行》:扣住愁、情、忧、喜四层含义,反 复咏叹。 3、陶渊明的诗歌 3、《归园田居》:通过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的描写,抒发作者的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闲适之情。 | |||||
教学过程 | 互动感悟 | ||||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假如横在牛郎织女间的不是一条又宽又深的天河,而是一条又清又浅的小河但他们仍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你能想象得出他们的别离之恨吗?我们印象中的曹操是一个嫉贤妒能的形象,现实中的曹操是什么样子呢?厌恶官场的陶渊明归隐田园后,有将是怎样的生活图景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有关的三首诗。 二、文学常识 1、《古诗十九首》:见注释①。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强调其文学风格。 2、“建安风骨”:东汉建安(公元196—220年)年间至曹魏黄初、太和年间(公元220~233年)产生的诗歌统称为建安诗歌。代表人物除曹氏父子以外,还有“建安七子”,即孔融、陈琳、王莱、徐干、阮璃、应场、刘帧。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 | 在导入过程中,交待三首诗歌的阅读切口。 介绍文学常识,使学生对古代诗歌脉络形成较为具体的认识,同时为研习课文创造背景。 | ||||
教学过程 | 互动感悟 | ||||
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建安文学在悲壮慷慨的基调中,感伤离乱、悲悯人民和慨叹人生相联系,从而激起及时建功立业的政治豪情,显得“志深笔长”、“慷慨多气”,是沉着的品格的典型代表。这一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3、陶渊明的诗歌: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 ,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和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 、散文 4篇 ,共计12篇。 三、诗歌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体现朗读节奏,初步表达诗歌中的感情。 2、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3、学生对文中的语言问题进行质疑,师生讨论解决。 4、自由发言,说说你对三首诗歌的“境”和“意”的理解。 小结:《迢迢牵牛星》通过景、物、人、情的转换和交融,层层深入的构思和叠字的恰当运用,使诗作情景并生,哀怨动人。《短歌行》扣住愁、情、忧、喜四层含义,反复咏叹,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渴求人才的强烈感情。《归园田居》则通过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的描写,抒发作者的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闲适之情。 5、齐读课文,说说自己对诗歌的新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本课所学的三首诗歌,除《短歌行》的语言有一定难度外,整体语言难度不大,但诗歌铸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不是很容易把握的,需要同学们在反复诵读中去体会、理解,这也是学习古诗词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 | 能对其中一首、二首说说自己的理解亦可,不求全责备,关键是调动学生参与欣赏。 | ||||
作业布置 | 巩固作业:熟读并试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预习作业:结合课后练习一、二、三题,试对诗歌进行分析。 | ||||
教后反思 | |||||
汉魏晋诗三首1
教学设计
查看更多
【汉魏晋诗三首1】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29581/
上一篇: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下一篇: 《珍珠泉》教学设计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