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人墓碑记》到《清忠谱》谈五人义举的思想基础及影响_语文论文

教学分析

明末张溥写的《五人墓碑记》,一直被选作普通高中精讲教材。关于“五人激于义而死”是一时的冲动,还是愚蠢行为,以及五人义举的巨大影响,我们当教师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教材的范围之内,而是应当拓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从而充实到教学中去,以提高教学质量。

从《五人墓碑记》到《清忠谱》谈五人义举的思想基础及影响_语文论文

这里,我想把张溥的散文《五人墓碑记》和李玉的戏剧《清忠谱》结合起来谈一谈五人义举的思想基础及深远的影响。

《五人墓碑记》开头一句就交待了五人死的原因:“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第二段就此议论;第三段简要追述了苏州市民反阉党、保清官的经过;第四段追述了五人当刑的情景;第五、六段议论五人义举的影响。文中议论时前后两用反问来肯定五人死的意义和影响:一是“……独五人之者,何也?”二是“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于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课文和史料只告诉我们:五人“激于大义,蹈死不顾”的社会原因,即宦官魏忠贤专权,许多正直人士被杀害,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黑暗局面,人民愤恨。正直的朝臣官吏、东林党人理所当然地为人民理解和敬仰。“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明史·周顺昌传》,见教科书)所以,周顺昌被东厂所逮,“吴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课文指出了五人义举的社会原因,但没有指出其个体原因。李玉的《清忠谱》则表现了这一问题。

《清忠谱》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李玉,明末清初戏剧家。剧本以周顺昌为主人公,塑造了一位刚毅果敢、大义凛然、忠贞不阿的悲剧英雄形象。而最难能可贵的是塑造了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等五位下层市民的英雄形象。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并欣赏到出现在舞台上的五人的思想性格,认识到五人义举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有其思想基础,与其性格、精神品质紧密相关的。

如第二折《书闹》中颜佩韦的独白:“年年花酒阖闾城,不爱身躯不爱名。说到人间无义事,捶胸裂眦骂荆卿。生平任侠,意气粗豪。闪烁目光,不受尘埃半点;淋漓血性,颇知忠义三分。”这就充分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思想和品质,而人物的性格、思想和品质又是以忠义为基础的。颜佩韦和杨念如、沈扬、马杰、周文元就是在《书闹》之后义结金兰的拜把兄弟。所谓《书闹》,是他们在苏州城中玄妙观前听说书人李海泉说岳传,当听到童贯陷害忠良,囚解韩世忠元帅进京时,颜佩韦拍桌怒嚷:“可恼!可恼!童贯这狗,作恶异常,教我那里按捺得定!这等恶人,说他怎么?”说罢,飞起一脚踢翻了书桌。这就充分展示了人物侠肝义胆的精神和品质。作者在这里对颜佩韦为代表的五人的思想性格作了最恰当的铺垫,与《五人墓碑记》互补。我们读了以后,对五人义举的行为就不感到突兀,更没有那认为一时冲动的感觉了。

又如第十三折《捕义》中写颜佩韦见义友沈扬、马杰、周文元被逮,不仅不逃,还和杨念如挺身而出,大叫:“这桩事是我做的事,何消拿得别人!”合唱〔一封书〕:“男儿意本豪,猛拼生,忿一朝,身家担自挑。怎偷生,惜羽毛。急向公庭分白皂,肯任他人李代桃?”在这段对白和唱词中,表现了他们五人之间宁可同当祸患而不肯独走的侠义精神。

再如第十八折《戮义》中,颜佩韦当刑时说:“打死校尉,万民称快,死也瞑目了。”杨念如说:“呸!我杨念如是怕死的么?”五人合唱〔前腔〕:“刚强,仗义久名扬,说甚身遭无妄。权肆虐,堪嗟毒流天壤。锄奸击贼,五人儿也不愧东林党。痛孤忠万里俘囚,枉吾侪一朝倾丧。”戏剧再现了课文中五人“谈笑而死”,充分展示了人物思想基础和精神面貌。他们共同的性格特征:粗豪天真,讲求义气,刚直,嫉恶如仇,敢作敢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人义举不是孤立的,看戏剧中苏州人民的反映吧。五人就义时,人民“怒气高千丈”。“乱纷纷万千人,流涕道旁”,并赞扬他们“侠肠一片”,“热血淋漓”,“义风千古”。这就是义举表现在五人激于义的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完美结合。

戏剧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戏剧中的人物是艺术典型。戏剧和散文同属文学作品。我们在讲授张溥《五人墓碑记》的同时,若能把李玉的《清忠谱》中有关五人义举的剧情结合起来在讲读中适当渗透,可以收到多方面的效果。在阅读方面,可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地体会到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在写作方面,对于如何使记叙为议论服务,怎样选材,怎样展开议论,会给学生一定的启示。同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积极性,使他们知道自己所学的课文《五人墓碑记》不只是一般课文,它早就被李玉在他的《清忠谱》一剧中搬上了舞台,一看就懂。学生可从李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中,懂得怎样通过对话、动作和演唱去表现人物。当然,这有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文阅读去进行。

至于五人激于义而死的影响,课文指出:“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畏非五人之力也。”对于“匹夫有重于社稷”予以充分的肯定。但是,我们对于苏州暴动还不能孤立去看。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市民暴动。这次暴动反映了明王朝政治黑暗腐朽,政权摇摇欲坠,从而敲响了明王朝的丧钟。随之而来的大风暴有:1627年陕西农民王二纠合的饥民造反;1628年王嘉胤在谷县起义;以及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先后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谚语曰:“木以一叶落而示其凋,国以一政腐而示其衰。”苏州市民暴动正是如此。

我们还要看到:史学家对苏州市民暴动相当重视。除《明史·周顺昌传》中有较详细的记载,还有史载《五人传》以及《五人取义纪略》等。文学创作方面,除了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李玉《清忠谱》之外,还有改编的京剧《五人义》等。

五人“激于大义,蹈死不顾”的典范,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查看更多
【从《五人墓碑记》到《清忠谱》谈五人义举的思想基础及影响_语文论文】相关文章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2889/
上一篇: 流亡者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