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骄傲的孔雀》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这一课文的主题是“使学生懂得任何时候都不能骄傲自大”。课文讲的是一只骄傲的孔雀为炫耀自己的美丽,竞和自己的影子比美,结果掉入湖里的故事。全文围绕“骄傲”,从它理也不理喜鹊,到和自己影子比美,掉入湖中。课文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故事。为了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还配有四幅图,文章最后用花喜鹊的话,批评了孔雀。
教学重点
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抓住孔雀炫耀的特点,体会它的心理变化,感受它骄傲自大的可笑。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因此,创设实践活动,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相互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及运用语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看图,结合句子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弄清课文较深刻的句子及其蕴含的道理。
3、知道修饰语的作用,并在自主体验中学会搭配。
教学流程
一、复习检测。
1、读词卡。
2、找朋友游戏——连字成词。
(在游戏中巩固认字,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提出问题,合作初步解疑。
1、读课题,质疑、梳理问题。
2、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提出的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看图讨论交流读懂的问题。
(把阅读和质疑问难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学会问,在疑中加强读,使其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初步交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
三、读中“感悟这是一只怎样的孔雀?”(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孔雀?
2、朗读指导,突出“美丽、骄傲”。
3、学生自我评价朗读,并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从哪儿看出这只孔雀很骄傲?
(以读为主,通过多方式的朗读,使学生理解课文,并在读中悟出读的方法,领悟情感)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第二到第六自然段)
㈠师:课文哪几节讲了孔雀和自己的影子比美?(学习三、四、五自然段)
1、指名分段读三、四、五段。
2、结合图2、3来学习,思考:从哪知道这是它的影子?
①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交流;
②代表江报学习成果;
③注意孔雀心情神态的变化,此处可叫学生做动作表演,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根据学生喜新求变,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把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合作表演,激发兴趣,调动思维,让其在生动活泼的形式中自然而然地达到“以做促读”的目的)。
3、从第五自然段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①学生讨论研究;
㈡师小结,过渡:这真是一只骄傲的孔雀,把本来不会落得这种结果的,可它太骄傲了,连花喜鹊向他有礼貌的问好也没听见,更不会听见在它美时花喜鹊的劝说了。(学习第二至第六自然段)。
⑴齐读书第2自然段,找出形容孔雀骄傲的词,进行词语修饰搭配的练习,本节中没有的从文中其他小节找。评讲。
⑵指名读第6自然段。
①注意读出语气,“音”“不高兴”“丑喜鹊”等。
②投影花喜鹊的话,齐读,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我评价。
③发散思维训练,孔雀听了花喜鹊的话会怎么想?怎么做?
(讨论后向全班汇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五、看图,把这个故事连起来讲一讲,并加入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六、布置作业,积累词句及运用
1、把描写孔雀神态的词语,句子摘录在“积累”本上。
2、能用“骄傲”一词说话,
板书设计
昂首挺胸
6、骄傲的孔雀 理也不理 骄傲得边自己也看不起了
跌进湖中
高兴
七、课后反思
整堂课下来,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在具有主观意志作用下亲自实践的过程,是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发生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是真理的化身,而每个学生和教师都有被理解的权利。在整堂课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和活动,变知识的单向传授为师生互动学习。我在课堂中创设了学生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这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读课文,相互讨论,互说感受这些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