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六十二
教育思想开始发生变化的几年
上面讲过,从1996年开始,我开始进修专科学历,但同时,我们学校开始了三个省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建构能够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科教学模式》、《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小学自信心训练》。这些课题的研究,花费了我很大的一部分精力。我这个人不喜欢别人逼着我学习——我认为,为学历而学,跟我的兴趣、工作关系不大。当我需要的时候,我自然会投入很多的精力去学的——我搞作文教学系列化研究,自己看了多个版本的《心理学》专著、教育学专著、各类教育刊物近千册,此外还自学了当时专科教材《写作通论》、《大学语文》等,光读书笔记,我就记了200多万字。这样的学习,我不用背诵,一是为了用,二是发展它、创新它,这样的学习充满了快乐。
搞课题研究是我喜欢的事情,因此,在课题论证和实施过程中,我学了很多的东西,除了过去自己读过的一些专著,我还为自己订阅了三份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刊物——《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与实验》和《外国教于资料》。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我们学校的两个其他课题研究是同时进行的,我对这几个课题能够进行通盘的思考,竟然从中发现了非常密切的联系——动机、兴趣、性格、遗志、教师的教学,后来,逐步发展到从“培养完善人格”的角度来思考教育。那时,课程改革还没有开始,但是,因为开展课题研究,我还是比较在地接触到了一些当时比较前沿的理论——南京师大的朱小蔓教授、华中师大的江光荣教授等给了我比较重要的影响。因此,当时,针对我校“心里健康教育研究”以“教育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现状,我提出:心里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生活的主要部分,学生的学习心里的问题主要是在课堂上发生的,我们必须结合课堂教学来完善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全发展。这样,我很容易的接受了日本学者对传统教育是“丢掉一般的教育”的评价。也在课堂教学中开始四考“如何强化另外一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期间,作文教学的研究,没什么起色,但是,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改革的研究很有些成绩。
很感谢崔峦老师,那时,我还不认识崔老,他也并不知道我是谁(此前,我只记得就教材的问题,我给他写过信,崔老回复了,当时我很感动)但我们冒昧地把稿子寄给了他老人家,有两篇文章竟然被发表在了《中小学教材教法》上。
由于这些研究,我逐步确立了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位置上的理念。其间,我进一步反思了自己的作文教学,我竟然觉得:自己过去的好多做法,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