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教育的营养,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不仅是师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只要对学生奉献爱心,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效其行”,才会把教师的教导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我校的张慧娟教师在这方面有独特的心得,下面从几方面来谈一谈:
一、以情换信
孩子在学校、家庭、社会都希望得到温暖和爱抚,这是每个孩子的心理共性。然而,由于世俗偏见,反应慢、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往往受到冷漠和嘲笑,从而形成自卑心理,缺乏上进的勇气。托洛可夫说:“我的工作是在儿童世界中进行的。”教师要真心爱后进生,走入他们的心灵世界,使其感到,教师的确是可以信赖的人。开学初的第一堂语文课上,她就觉察到陆丽华同学、罗柱辉同学对学习语文产生自卑心理。课后她马上找他们谈心,她让他们说说自己有哪些特长,以前在语文学习方面有哪些困难,存在哪些问题,主要原因是什么。两个孩子都能实事求是地谈了自己的存在的问题。她对他们俩说:“你们放心,至于你以前语文学得怎么样,老师不在乎的,老师在乎的是你现在的学习态度。老师也不会因为你以前没学得好而看不起你。在老师眼里你同样是好学生,只要你努力学习就行了。学习中,你们将勤补拙,老师会陪着你的,相信通过你们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在课堂上,她激励他们踊跃发言,使他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老师的讲课中,极少时间让学生思想开小差;同时,她还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在每位学困生身上,她尽量看到他们的长处,找出他们行为中的闪光点,哪怕是细微的优点,如课文读错了,词语写错了,她先表扬他不怕错的精神,再对他说:“下次还请你,老师相信你能成功。”在“下次”之前,她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那么,相信他的“下次”总会有进步的。
二、以诚换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人的自尊心是激励其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与其他学生相比,学困生的自尊心更强。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其敏感,外表又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因此,一旦他们在学习中出现了什么差错,她做到心平气和,以诚相见,以诚对待。如黄栢权、潘炜健、李家城、李锦燕等同学,平时作业的正确率实在是太低了,但她从来不当众批评、挖苦,而是耐心辅导,鼓励他们认真订正。在订正之前,她还耐心地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工作,让他们在不带任何情绪的前提下订正作业,反之会没有任何效果的。她的诚心还体现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缺乏勇气,找不到良策时,她既给他们树立信心,又帮助他们找到克服困难的途径,创设克服困难的条件,掌握学习方法,扫除学习障碍,完成学习任务,增加他们在课堂上的获得量。如她在教《古诗两首》时,课堂上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在指名背诵时,黄子源、曾倩怡同学没能背出来,她就帮他们找到了原因,指导他们掌握背诵古诗的方法,使他们当堂完成了背诵任务。从此,这两位学生的背书任务总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和老师缩短了距离,学习中有不懂的地方能主动来请老师了。
三、以导换心
学困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为极易反复无常,所以当学困生学习情绪出现反复时,她就耐心地和他们一起客观分析原因,及时发现、及时引导。如邱子华同学,他的学习情绪极不稳定。有时学习热情高涨,有时情绪低落。她做生活的有心人,及时捕捉他的情绪点,一有苗头适时诱导,极力使他能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
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才也。”
学生都喜欢被老师表扬,这是学生的一种普遍心理需要,后进生也不例外,而后进生的闪光点更需要及时捕捉,用“放大镜”去看,发掘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千万不要吝惜“好话”,积极的评价能使学生的进取之火燃得更旺,使学困生重新找回自我,对学困生多一份爱,少一份斥责,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只要大家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来,就会给后进生一片爱的天空,点燃起他们上进的火花,使受挫者奋发,使自卑者激昂,使浮躁者沉稳,使孤独者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