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生命是一个太过厚重的话题,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也是不同的。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受着极大的痛苦,同命运进行着不屈的抗争。在《生命生命》一文中,我们仿佛听见她对生命的强烈呼唤,声声振耳!
课文一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问题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手段及课时安排】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
2、学习作者从微小的事物中探究到的深刻的道理。
3、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做生命的强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人生。
2、难点:
揣摩语言的表现力,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生现状分析〗
初一学生由于知识和阅历的原因,对人生、对生命的感悟未见深刻。学习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入体悟作者由生命引发的思考,并能获得自身的情感体验,不论细腻或粗糙,只要说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做到学中有得即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想先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个人。在别人眼中,她极其不幸,她不能像正常人那样生活走动,很多时光是在轮椅上度过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自己却声称活得十分富有,正像她自己所说的:“无论你处在一个怎样多变的世界,经历怎样的人生,生命中还是有一些可贵的珍宝,需要我们终生守护、珍惜,不容它轻易失去。”在她的精神天地中,更多的是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她,就是杏林子。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生命
生命》就展示了她对生命的态度。让我们用心来品味这篇文章,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认识生命的真谛。
二、作者简介
杏林子,本名刘侠,台湾女作家,陕西省扶风县杏林镇人。出生时因不足月,身体羸弱。母亲期望她能够强壮一些,故取名“侠”。她为了纪念故乡为自己取笔名“杏林子”。
在她十二岁时,曾患一种罕见的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时手脚肿痛,行动极为不便,使她因而对生命抱着消极的态度,直到十六岁时,因信仰而在心灵上有了寄托,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尊贵,渐渐改变了她对生命的看法,转而充满了乐观与积极。
由于在病床上只有“书”才能让她忘却疼痛,所以她的母亲总不辞劳苦的替她借书,因此使她由“看书人”成为“写书人”,晚年,在几乎无法执笔的情况下,她仍然写作不辍,作品中充满了求生的意志,足以激动人心,共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散文。她曾经多次到“伤残服务中心”、“社区发展实验中心”等为和她一样在身体上有残缺的人做义工服务。
三、整体感知
1、给生字正音:
小憩qì
骚扰sāo rǎo
糟zāo蹋tà
庸yōng碌lù
辜gū负fù
茁zhuó壮zhuàng
昂áng然挺立
肃sù然起敬
擎qíng天撼hàn地
2、齐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章中一共写了哪些小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
⑴、小飞蛾在险境中(我手中)挣扎。
⑵、香瓜子在逆境(墙角砖缝)中生长。
⑶、倾听心跳,感受生命。
四、研读赏析
1、品析主题:
⑴、作者为什么写小飞蛾、小瓜苗、心脏这三个事物?怎么不写别的事物呢?比如老虎?大象?参天大树?
明确:它们都是很弱小的,但是它们都有顽强的生命力,对生命执着的追求。
⑵、那作者从这些事例中引发出对生命的哪些思考呢?
明确:好好使用它,使它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的活下去。
2、品析题目:
课文的题目《生命生命》,作者为什么连用两个?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不行,本文题目采用了反复的手法,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是对生命更热烈的一种尊重、敬重,是对生命更真诚的呼唤、呐喊,是对生命的一种感叹!如果去掉一个,就达不到以上效果了。
五、拓展阅读
读课后美国作家写的《生命生命》,两篇文章相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适当讲解二者的区别。课文从生活小事入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从中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作者将自己对生命的看法直接表达出来。这篇课外文章则是选择关于生命的一个典型的事例进行了详细的叙述,通过对蜜蜂的几次挣扎的详细描写,展示了生命的顽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礼赞,对顽强生命的由衷钦佩。虽然没有直接点名自己的看法,但是在描写中已经将自己的写作目的揭示的很明显。所以说,两篇文章各有千秋,结合学生的写作现状鼓励学生学习第二篇文章的写法。
六、体验反思
读了两篇同为《生命生命》的文章,你感受到了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
(用“我感受到了:生命因为……而美丽”的句式来回答。例:我感受到了,生命因为自强不息而美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耳聋后依然与命运抗争,创作出了著名的《命运交响曲》。”)
七、课后练习
结合所学课文和自己的生活实践,写一篇随笔。
【精彩片断──“体验反思”环节教学实录】
师:读了这两篇文,你感受到了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
生1: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珍惜生命。
生2:我们要好好的使用生命,不荒废它。
生3:我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一生,对自己负责。
师:这些都是大家对怎样对待生命的感受,但是大家的这些感受都没有联系生活实际。下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要求同学们用这样的格式回答:“我感受到了,生命因为……而美丽”,然后再联系生活中的事例。
师板书示例:“我感受到了,生命因为自强不息而美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耳聋后依然与命运抗争,创作出了著名的《命运交响曲》。”
学生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后做答。
生1:我感觉到生命因为助人为乐而美丽,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了。
生2:我感觉到生命因为不懈的奋斗而美丽,居里夫人一生都没有停歇在科学道路上求索的脚步。
生3:我感觉到生命因为充满着爱而美丽,我们虽然在学校住宿,老师却使我们沐浴着无尽的温暖。
生4:我感觉生命因为坦诚而美丽,是真心的交往让我们找到了知心的朋友。
生5:我感觉生命因为顽强拼搏而美丽,奥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的生命实践着自己的诺言,让人生更有意义。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精辟的回答也刺激着他们说的欲望,这也是他们讨论之后的结果。)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么由生命你还能联想到什么呢?
生1:生命像一条路,路途中有平坦也有颠簸。
生2:生命像流星,虽然短暂却辉煌过。
生3:生命像大海,有风平浪静也有惊涛骇浪。
生4:生命像火把,应燃烧出激情。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是的,正想大家说的那样,生命是很短暂,这不由得我们不叹息。但在这短暂的生命中,我们面临许多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坚强、勇敢和快乐,也可以选择脆弱、逃避和悲伤,甚至死亡。所以我想对大家说,生命对于我们是可贵而美丽的,我们要做好选择,让我们的人生活得精彩,活得绚烂!
【教学反思】
在课一开始,从介绍作者杏林子导入新课,为学生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这堂课让学生充分地读,注重朗读训练,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体会感情,读的训练有层次性,我指导学生初读时要求理解内容,知道写什么,再读时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品读时体会感情,读出情,读出味;并拓展学习语文的渠道,凭借课文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如网上的材料,各种书籍、报刊中的相关资料等,寻找有关震撼人心的生命故事进行交流,这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求异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获得有益启示,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节课紧扣语文课程标准,采用合作探究方法进行教学,可以说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适合学生讨论、学习、想象的情境。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可以自由地学习、思维和想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初一学生的阅读面相对狭窄,经验也不丰富,尤其是作为住宿学校的学生,这一点表现尤为突出。让他们对相对厚重的生命话题有自身的感悟并谈出深刻性,就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挖掘出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三大板块为主要教学模式,环环相扣,逐层深入,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学生的自主空间更大,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都得到了极大发展。
当前初中生对生命意识的淡泊和生存能力是很低下的,所以我在教学时设计了一个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开创学生思考、探索、讨论的氛围,使学生进入理性的求真生活。把整节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在师生共同开拓的自由创造空间中,做好引导作用。
在“体验反思”这一环节中,对学生的情况估计不足,教学中,学生没能联系现实去谈感受,而且初一的学生语言表达不规范,感觉他们找不准方向。给他们一个模式,举个例子,他们就仿佛找到了方向一样。所以我随机加上了一个示例仿写,没想到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成为一个高潮,高兴之余还是深为自己备课不细而感不足,在备课时对学生这块备的不充分,所以才会出现状况,这为我以后的备课提了个醒。
当前的教育要求改革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这要求的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变化,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我们要想推动语文教学的迅速前进,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打开束缚思想的绳索,引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的体验下,与课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在洋溢着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共同吹响内心自然的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