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3[苏教版必修一]

教案设计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3[苏教版必修一]

设计指导思想

上世纪那个血腥的三四十年代已远去了,加之当今日本肆意美化和掩盖他们所犯下的历史罪行,因而作为和平年代里的中国新一代中学生完全有必要了解那场人类的灾难,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罪恶,从而以维系人类的和平为己任,勿忘国耻,发奋图强。所以,培养学生强烈的热爱祖国、珍惜和平、建国强国的思想意识,帮助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此文教学的根本思想之所在。

语文的教学,仍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二者不可偏指。所以围绕以上主题,教学中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调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教学手段,将对文本内容的认知同学生的思维、语言的有效运用等能力完美结合起来,既体现人文思想的熏陶,又关照语文的工具性特点,使学生各项能力得到发展,是本文教学的另一指导思想。

教学目标

1.认识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在小说尤其是记叙文中所起的作用;

2.认识战争与人的关系、战争给人心灵和肉体上以及人类甚至人类文化带来的巨大伤害,同时了解战争的本质根源;

3.引发对战争的思考,激发珍爱和平、热爱祖国、励志图强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2.激发珍爱和平、励志图强的情感,认识“和谐发展”这一当今社会乃至国际关系主题的重要性。

3.立足文本,充分认识战争给人心灵和肉体上以及人类甚至人类文化带来的巨大伤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

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提起那场战争,我们心中总有永远抹不去的伤痛甚至是仇恨,因为我们是受害方。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去考虑过那些施害方,他们在战争中有怎样的精神世界,有无遭受灾难,他们面临的是什么境况。如果我们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或许对这场战争就有了一个更高的认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板书课题)

一、研习文本

[说明]本文是外国作家的作品,篇幅长,且心理描写文字多,似意识流文学作品。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上均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研习文本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一)整体认知

1.请复述故事情节,填充下面的空格:(投影)

“我”是一名_________,受了____伤,但“我”始终想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才意识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又是一名________,“我”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以确认:这里是“我”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伤,但“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么伤?”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此时的“我”“失声呼叫”等。

“我”又是一名中学生,“我”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是“我”三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此时的“我”

“惊骇万状”“感到有什么东西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等。

(二)质疑探究

[说明]针对以上情节复述,学生质疑,教师整理后探究。

2.“我”是一名中学生,本应在学校读书学习,为何却走上了战场?既然最终又回到了母校,为何不敢马上确认这就是自己的母校?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用意?

[说明]本质疑中的第三问要求学生阅读文本P50下面的注解,并查字典——铭文,进行讨论回答。

[明确]

⑴对母校的反复确认

①他的伤势太重,有可能是神志不清而产生的幻觉,不能确认。

②他不敢面对过去,不敢面对或正视他所曾经拥有的健全。

选择文本中“我”在母校生活的细节填空并体悟:(投影)

别说再用“我”那双手去绘画去写字,就说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说_______________,这些已经成为了永远的不可能,如果“我”还能活下去的话,这些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悟:战争留下的不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大的却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别说再用“我”那双手去绘画去写字,就说再跑到楼下去喝一杯牛奶、去违禁抽一支烟,再说厌你,这些已经成为了永远的不可能,如果“我”能活下去的话,这些就是“我”一辈子的奢望了。

体悟:战争留下的不仅是肉体上的创痛,更大的却是心灵上的巨大阵痛!

⑵为何走上战场

三个月前在老师的叫骂下自己所写的那句“铭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铭文是伤害他的根源!(投影)

⑶情节安排的用意

确认母校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把主人公所有的不幸全都聚焦在这一句话上。在于暗示:

①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反战主题

在筱敏的《这一代和那一代的理想》中说道:“军国主义的教育目标是,用希特勒的话说:全世界要在这一代的青年面前都骇的倒退,我要的是具有强烈主动性、主人气概、不胆怯、残忍的青年,在他们的身上不允许有软弱,也不允许有温和。我要从他们的目光中看到骄傲的神色和野兽般的狂野。”

[投影:当年日本帝国主义进行军国主义教育图片展,体验:军国主义教育给人们带来的伤痛]

②战争对文明的冲撞,揭示战争是造成悲剧的根源。

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也是造成“我”和如“我”的许多青少年不幸的根源。

[播放:《太行山上》1节选,体验:文明与野蛮]

3.“我”看到了自己的伤势(失足、失手、几乎失身)和确认了自己的母校后,我后悔、省悟了吗?

(要求:阅读文本最后一句话“‘牛奶。’我喃喃地说……”和文本中相关段落,讨论后按照“我原以为……没想到……”句式进行串写)

[明确]

文本最后一句话:无限伤感与悔恨、向往平静的生活。

示例:

①我原以为受重伤后,可以得到及时的治疗,哪怕是得到别人的安慰;没想到我多次因疼痛难当而叫喊,却无人理会,面对的却是别人的“冷漠、无情”,“仿佛他们抬着我穿过一座死城博物馆”“我失声呼叫,医生和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可是医生只耸了耸肩膀”……

串写:

②我原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原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②我原以为为了那句话,我的名字可以刻到“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的纪念碑上,如此青史留名,没想到“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

③我原以为听到的炮声是多么的宽慰、惬意、粗犷、高雅,“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没想到那是“熊熊大火”“红光和黑烟交织”,它吞噬了我的双臂和右腿,让我欲生不能,欲死不能。花季的年龄,却过早地凋零了……

[播放电影《太行山上》2节选,体验战争给人精神上的伤害]

4.“我”为了什么而战,伤势如此之惨重,竟值得“我”近乎抛弃生命?结合文本研讨回答。

[明确]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感受到:“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我”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我”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不明确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深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而支配的青少年,通过“我”受的伤和想起母校的生活,“我”最终明白了为军国而战,深感不值,但为时已晚,因而“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

(要求:根据上述探究,总结回答)

5.文本最后“亮出底牌”的写法是什么写法?这种写法的作用是什么?默读最后两段,从体会中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或思考。

(要求:分别用一句话来描述你对战争的看法或思考)

[明确]

悬念。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心理,更能引发人的深入思考,产生心灵的震撼,更好地揭示主题。

体会:

文本结尾,使人感到主人公的命运有被捉弄、被欺骗的味道,让人对战争和主人公顿生痛斥、同情之感。战争不但给受害国,也给施害国带来无法弥补的伤痛。

描述:

战争是恶魔

战争是罪恶

战争是噩梦

……

二、拓展提高

6.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过去了六十年,在这六十年间,曾对世界人民犯下战争罪行的法西斯国家对它们的历史是怎样看的呢?阅读下面两段史料,回答问题。

消息一: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1970年12月7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

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无不拍手称赞。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消息二:

每年8月15日前后,日本内阁成员都要掀起一股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的风潮。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今年1月1日第四次参拜靖国神社。自当选以来,小泉曾四次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8月10日表示,他不会屈服于国际社会的压力,明年还要参拜靖国神社。

(1)假如你是中国的领导人物,面对中日关系的过去和现实,将如何制定对日本的外交政策?请用一段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我们希望日本政府和领导人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从维护中日友好、维护亚洲地区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出发,以严肃慎重的态度处理好历史问题,把对那场侵略战争表示的道歉和反省落实到行动上。

……

(自由发挥,但注意过激语言)

(2)阅读胡主席的讲话,思考:中国领导人对日本确定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请用一句简明的话表达出来,不超过20字。

我愿在此重申,中国政府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的方针没有改变。我们将严格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加强两国在广泛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民间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共同利益,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发展21世纪的中日友好合作关系,使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胡锦涛

参考:

铭记不幸,珍惜和平,谋求和谐发展!

[播放歌曲视频:《南京大屠杀》,体验历史,珍爱和平]

三、课外阅读

7.印发《东史郎日记》和《希特勒灭绝犹太人是目的而非手段论》,要求书写读后感。

查看更多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3[苏教版必修一]】相关文章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25619/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