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让词语在画面中鲜活起来。
1.张安龙老师:
词语是阅读教学中最活跃的元素,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词语教学贯穿小学的各个学段,是语文教学的主线,更是核心。因此,引导学生比较、品味、体悟词语的内在意蕴,能更好地帮助不生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得良好的语感。但是,当前的词语教学是许多老师尽力回避或滑过的一个环节,常见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带领学生认读之后,让学生谈对词语的初步理解,然后就进入课文内容的分析。词语的意蕴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这样的词语教学呆滞而缺乏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那么,如何让词语在学生心中活起来呢?
2.王璟:
儿童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在我们的词语教学中,可以利用儿童的这一认知规律,将抽象、枯燥的词语与形象、鲜活的画面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让词语在画面中鲜活起来。
我们通常运用三种方法进行教学:
1. 利用汉字造字法呈现画面。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感受到汉字“形”与“义”的关系,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的兴趣与效率。
2.利用词语意义想象画面。学生走进词语描绘的画面之中,孩子才可能感受到词语带给我们的美的体验。
3.利用画面理解词语。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让抽象的词语在头脑中丰富起来。
比如我在执教《太空生活趣事多》时,就是利用汉字造字法呈现画面的方法来教学“绑”这个字的。
首先,我将带有生字“绑”字的语句出示,学生在语境中先与生字见面,反复读通后,出示宇航员绑在睡袋中睡觉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看到了什么?学生说:“我看到宇航员的头和腰都用带子绑着呢!”这样对“绑”的字音、字义与部首的关系有了初步的感知。随后将字出示进行字理分析。右边的“邦”与“绑”的读音相似,是它的声旁,古代进行捆绑时大多用绸带或线绳,所以是“纟”旁,表示字的意思。这样一边表音,一边表义的字,有个很形象的名字,叫“形声字”。现在你能用这个字组个词吗?学生通过讲解很快了解了字的意思,扩出许多词。学生对这种方法很感兴趣,又在生字中找到形声字“塑”、“钩”,根据字的声旁和形旁进行自学,很快会读会用,真的是提高了识字效率。
3.吕霆波:
王老师的这种方法我在课堂上也经常使用。比如我上《风筝》一课时,遇到一个词语“翩翩飞舞”,这个词我采用了图示法和联想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翩”这个字入手,这个字从字形来看,是一个“扁”加一个“羽”,可以想象,扁扁的羽毛在空中飞舞,多么轻盈,多么美丽,这样就很容易感受到风筝在空中的姿态。从中我们还能想到翩翩飞舞的柳絮,翩翩飞舞的蝴蝶等等。是孩子们进一步享受那份恬淡和美好。这样,学生不但感受到风筝的飘逸和放风筝的快乐,而且拓展了词语的运用,使词语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
4.董晓烨:
在我们教学词语时,经常会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然而许多词语的意思就在词典概念化的解释中失去了生机与趣味。这些词语本身具有非常强的形象色彩,我们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词语本身所蕴涵的意义去想象画面,从而使孩子走进词语所描绘的画面中,深入并丰富词语带给我们的美的体验。如我在教学《瑞雪图》一课的“粉妆玉砌”一词时,就让孩子们展开想象,想象粉妆玉砌究竟是怎样的画面?孩子们从词语的意义想象到“粉妆玉砌就是万里江山白茫茫的一片,好象都用银粉装饰过的,用玉石雕刻而成。”“真是好一派晶莹透亮的童话世界!”带着这样的想象再来读带有粉妆玉砌这个词语的句子,“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孩子们头脑中的画面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生动,这个词语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刻于头脑之中。
同样,在教学本课中的“亮晶晶、沉甸甸、毛茸茸和白茫茫”这几个ABB式词语时,我也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词语所描绘的雪的画面,再由画面和朗读感受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读出对这些词语的想象。这样的教学,是孩子们喜欢的,因为在思维过程中,他们做为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课堂节奏明快,课堂气氛和谐,课堂情绪愉悦,是我们在词语教学中可以经常使用的好方法。
5.刘志卓:
我也经常采用这种利用词语意义想象画面的词语教学方法,因为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本意,更加可以赋予学生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浓浓的意境中感受词语所传达的情感。
比如,人教版第七册的《搭石》一课是一篇乡土气息浓厚的文章。课文通过质朴感性的笔触,把我们带入了乡间人们摆搭石、修搭石、走搭石、让搭石的一幕幕如画的风景图,体现了人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表达了作者刘章对家乡人、家乡事无限而深刻的怀念之情。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到这样一个美丽和谐的画面呢?教学中,我便找到了“协调有序”“人影绰绰”和“清波漾漾”这一组词语。
理解“人影绰绰”一词时,我先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使学生明白这里的“绰”指的就是姿态柔美。我并没有在这里就止步,而是结合着“协调有序”一词的教学,把词语置于“环境”中,把“劳动号子”巧妙地移植到阅读教学中来。就这样,学生在轻盈的音乐中,在有节奏的朗读中,想象着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之美、声音之美、人影映入小溪中的影之美,从语言文字
中走进了这些画面,仿佛置身其中,把自己当成画中的人去踏石过溪,体味那画中的美。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这一组词语还很自然地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了一幅乡村人们过搭石时的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对词语的理解也就自然充满了独特的美的体验。
6.张安龙:
第一,让词语在画面中鲜活起来
(二)利用词语意义想象画面(接刘志卓)
教学吴运铎的《劳动的开端》,为了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第一次劳动的艰难,我运用根据词语意义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词语。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人活得不像人
学生通过“伸不直、像狗一样爬、拖”想象十二岁的我挖煤的画面,尤其是那个“爬”字,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在旧社会里穷人活得不像人表现作者童年苦难的煤矿生活和旧社会的黑暗。
7.吕霆波:
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还会碰到很多名物类的词语,比如我上《风筝》一课,这一课就有很多名物类的词语,芦塘、细苇、田埂、水磨坊等等,恐怕在座的很多老师头脑中也没有这些名物的形象,因此空洞的讲不如直观的看。在课堂上,我借助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这些名物,再去掉图片读词语巩固,这样孩子们不但很容易了解词语意思,并且能够很快记住这些词语。
8.王璟:
是啊,中国语言丰富多彩,有些词语理解起来对于八、九的孩子来说的确有难度。比如我所执教的《太空生活趣事多》这篇课文,实际上是在说明这一切“趣事”产生的原因是失去重力。在课文是这样写的:“因为在宇宙飞船里,水失去了重量。”“失去了重量”用专业术语来讲就是“失重”,这个名词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陌生,而词典中的解释又不免有些深奥与枯燥,于是我找来了在太空中因失重而产生的有趣现象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什么是“失重”。这些有趣现象,让这个抽象的词语在学生头脑中逐渐熟悉、生动起来。
9.吕霆波:
总结:我们认为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生活表象,让他们把眼前的词语同头脑中的生活联系起来,诗词与教学的根。词语教学不是机械的给予,也不是简单的告诉,而是与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情感领域息息相关的生命活动。语言只有融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才能真正在儿童心中活起来。
二. 让词语在情境中生动起来。
10.刘晓辉:
前面的几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畅谈了让词语在画面中鲜活起来的策略,接着由我来谈谈如何让词语在情境中生动起来。
其实,文本中的词语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蕴含着蓬勃生机的言语生命。词语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进入词语情境,才能让词语焕发出强烈的吸引力、凝聚力、感染力,才能召唤学生去捕捉词语的丰富内涵。我们认为,词语情境通常包括语意情境、文本情境、生活情境。有效的词语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词语的内涵,把握词语的外延。下面,我结合《给予树》这篇文章中的“宽裕”一词谈谈怎样借助语意情境和文本情境来理解词语。
教学中我出示含有宽裕一词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通过读句子找出宽裕这个词。首先采取创设语意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宽裕的意思。我强调“裕”是丰富、充足的意思,让学生思考家里什么充足丰富了就是宽裕呢?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钱、吃的、穿的充足了就是宽裕。然后,我让学生用一个词语表示“不宽裕”的意思,学生想到了贫穷、困难等词语。紧接着我让学生读句子联系文本情境理解词语,引导学生抓住“只攒了一百美元”体会到这么少的钱还得需要节衣缩食去攒,金吉娅的家里的确不宽裕。虽然学生借助语意情境、文本情境理解了宽裕的意思,但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读懂词语背后隐含的情感。于是我又让学生体会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还攒了一百美元,让孩子们分享去买礼物,他们除了会分享到礼物还分享到什么?学生感悟出分享到了母爱。
实际文本中的词语是有温度的,只有把词语放到语意情境、文本情境、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层层感悟,学生才能感受到词语的温度,体会到词语背后隐含的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未宜忽。看来我们对课文中的每一个词都要保持高度的敏感。
11.修鸿雁:
刘老师说到的词语情境也使我想到我执教的一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文章中有一个词语是“几经辗转”,我主要是通过语意情境和文本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的。记得我当时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寻问学生,通过预习,是否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学生通过查字典明确了辗转在字典中的解释是:(1)(身体)翻来覆去;(2)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查字典固然是个理解词语的好办法,但通过具体文本情境理解则更清晰,明了。接着,我又将课文中带有“辗转”一词的句子出示在大屏幕上“然而,要找到合适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接着我对同学说:“18岁应该是最浪漫、最美好的年龄;18岁,应该是编织梦想,放飞希望的年龄。可是18岁的小钱却被病魔袭击,唯有骨髓移植是救助小钱生命的唯一方法,可是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但小钱的家人、医生和所有关心他的人都没有放弃。他们四处寻找,先在杭州本地找,但是没有找到,他们又到大城市去找,想一想,他们都去了哪里呢?”有的学生说可能去了上海,有的学生说去了北京,有的同学说可能还来到了哈尔滨……我顺势说道:“像我们刚才那样说到的,
走了好多地方,历尽了千辛万苦,用书上的一个词概括就是——”此时学生异口同声答道:“辗转”再让同学读这句话时,辗转的意思自然就从学生深情朗读中流露出来。从而达到理解词语的目的。
12.张安龙:
第二,让词语在情境中生动起来
(三)生活情境,符合建构主义原理,就是在词语教学中盘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设身处地,才能感同深受。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受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读到的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联系。”
1.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浑身疼痛。原来是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穷人受欺侮
2.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换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人小担子重
3.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路长且难走
读第一句时,引导学生抓住“摔”体会“抽”,学生把自己游戏中不小心摔跤与作者在熟睡中被人抽掉桌子摔跤作对比,体会到作者摔得重,摔得疼,摔得惨,透过一个“抽”感受到旧社会穷人受欺侮。
读第二句时,学生用背旅行包压肩膀的经验体会“换来移去”;读第三句时,学生把在雨中走路的步三滑与作者相比。我们不可能再把作者的人生经历还原到学生身上,但是我们可激活学生与作者相似的生活经验,生动地理解词语,让词语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13.刘晓辉:
如何让学生进入词语的情境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所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捕捉文本语言与学生生活、身心特点的联系,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内化语言、生成语言。
14.张凌辰:
我们可以通过肢体动作创设情境。课文中往往有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如果可以帮助学生进入词语所描绘的情境,解释它们就不会显得生硬了。此时巧妙地借助肢体语言帮助学生意会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例如五年级上册的《迟到》一课中,写到“父亲打孩子”就用到了这样的动词,与其对照字典解释,不如做几个动作。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而且也让课堂学习变得轻松而愉快。
15.王璟:
张老师的这种方法在低年级也很受学生喜爱。《太空生活趣事多》中有一个词语“舒服”,学生一开始读得很生硬,因为对这个词没有更深的理解,于是我提议,在课堂上,请用你最舒服的姿势来听讲吧,学生立刻放松起来,通过肢体动作体会到舒服的感觉,再带着感情来读这句话时,学生的朗读让人觉得很轻松、很舒服。
16.吕霆波:
通过辨析词义创设情境是很好的学习词语的方法。我在教学“千呼万唤”一词时就使用了这个方法。“千呼万唤”一词本身就是一种夸张。成千上万次的呼唤,是为了什么?因为心中的不舍,因为不舍而更显伤心。着急地又是拍手,又是叫喊,不知道喊了多少声,不知道唤了多少遍。词语中的情感很容易在这样的情境中被理解。同时,像“千”什么“万”什么这类词语,还有很多,如“千言万语”“千军万马”“千山万水”等等。我这样的做法既使学生体会了词语中包含的情感,又扩充了学生的词语积累。
17.于东:
其实,我们还可以通过角色转换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教师要善于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巧妙地设计成一个情境场,让学生沉浸其中,入情入境的感悟。此时,学生就是文中鲜活的画面,此时学生就是文中的那个立体的可摸的人物形象,想人物所想,做人物所做!例如,我在执教人《燕子专列》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的角色转换:同学们,天气是这样的恶劣,燕子的处境又是这样的危险。如果你听到政府的呼吁,你会怎样做呀?你是怎样想的呢?能用上我们刚才学到的那些词语说说吗?学生在理解了词语基础上,运用词语,内化了语言。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角色转换,把学生带入到文本情境中,学生成为拯救燕子行列中的一员。在充分表达后,引读,那么听到消息后,我一定会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我会毫不犹豫的走出家门——我会毅然决然地走出家门,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通过这样的回环复沓朗读,学生在文本情境中徜徉,通过这样淋漓尽致的情境表演,体会到人类对动物的博大爱心,敏锐的窥伺到文章中的丰富内涵。
18.刘晓辉:
看来,创设理解词语的情境可以让静止枯燥的文字符号在学生眼前活起来,让学生获得生命的动感,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内涵。
三. 让词语在实践中活跃起来。
19.张凌辰:
此语教学是一个理解、积累、运用渐进的过程。理解和积累是前提,表达和运用才是最终目的。学过的词语只有投入到周转里,化用于表达中,才能获得深层的体验和持久的生命力。通常,我们教学中所谓的语言训练一般多为语言实践训练。如扩展法、归类法、概括法、辨析法……
前面我提到的将课文中的动词归类讲解就用到了归类法,下面再举一个例子使用扩展法。还是五年级上册的《迟到》一课,其中有这样一段“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一边抽
抽搭搭地哭着,一边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红肿的,而且发着热。”我觉得这是一处很好的训练使用形容词的机会。于是就在讲清了“鼓起的、红肿的、发着热”的作用后,请学生做了一组这样的练习。
20.赵圣贤:
听了张老师的观点我深有同感,下面我以执教的《林中乐队》一课为例,谈谈我在这课词语教学时采用的三种方法使得词语在实践中活跃起来。
1、造句法
《林中乐队》一文中的“异想天开”一词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沙雉的异想天开表现在哪里?”(PPT出示沙雉的句子“异想天开”变红)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出沙雉的异想天开表现在它用尾巴唱歌。这个做法是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是非常奇怪的。此时,学生对这个词语已有了初步的理解。而后,我给出了准确的定义,“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合实际。接着我让学生用“异想天开”造句。于是,学生说出了“他经常异想天开地想拥有一双火眼金睛。他经常异想天开,觉得自己是超人。”在设计词语训练时,我们应抓住重点字词,让学生拾级而上,步步登高,适时地进行说话练习,这样才能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换词法
本文中“不折不扣”这个词我是这样处理的:引导学生体会沙雉的做法给他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我适时的引出“不折不扣”这个词,(PPT变红)并让学生换一个词说说什么是不折不扣。学生觉得不折不扣就是“不打一点折扣,完完全全的、十足的、百分之百、丝毫不差……”
同时在这里我还设计了 “拓展法”的词语教学,将词语实践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PPT不( )不( )不声不响、不慌不忙、不理不睬、不闻不问、不屈不挠、不亢不卑、不蔓不枝、不即不离] 让学生说一说这种形式的词语,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互换词语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义。换词不但能联系旧的知识,启迪新的知识,还可以学到作者运用语言的独到功夫。
3、辨析法,
这课中“喧嚣”一词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PPT第四段话,“喧嚣”一词变红)引导学生先说说“喧嚣”一词的近义词,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够说出“喧嚣”的近义词是“喧闹、喧哗、”。接着,我让学生辨析“喧嚣与喧闹、喧哗”的异同点是“喧嚣”所表达的程度更深一些,形容声音更杂乱些。然后,在学生理解该词意思的基础上,运用“喧嚣”说短语即“喧嚣的车站、喧嚣的车马,喧嚣的人群等”。在汉语语汇里,近义词甚多,这就增加了词语运用准确性的难度。所以,在进行词语运用训练时,我们有必要指导学生辨析近义词,分辨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词语教学可通过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来实现,不论用什么方法都是为了揣摩作者用词的准确,为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打下基础。
21.刘志卓:
其实,除了近义词的辨析,我们还可以利用反义词来进行辨析,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比如,在教学《搭石》一课中,我便将“如果哪一处没有搭石,人们就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这句话中的“谴责”“懒惰”提取了出来,引导学生说一说,谴责这里的人懒惰是什么意思。学生们纷纷表示,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也就是赞扬其他地方的人勤劳,那么,学生就在这样的一个辨析的过程中,理解了“谴责”和“懒惰”的涵义。
22.于东:
在教学中我也运用过归类法。《燕子专列》这篇文章新词很多,这些词语对于把握文章、体会情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我采用了以词带词,以词带句、以词带段、以词带篇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感受。请看:“气温骤降、濒临死亡、呼吁”,学生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知道了这是描写天气环境,燕子处境和人们做法的三类词语。然后就能独立地从文中找到了描写相关内容的词语,这就是对词语进行分类,以词带词。然后让学生读一读这些词,比如说“气温骤降”,读一读让我们感受到气温下降快,还很突然:气温骤降,气温骤降;第二组,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燕子处境的危险,读出你的同情,担忧,这样学生的兴趣与情感马上就被激发了。读出了这些词语的滋味来,学生再读句子,读段落,自然就有感情了,体会得就透彻了。其实这三组词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着因果关系的。正因为天气环境的恶劣,燕子才面临了危险的处境,所以人们才要去拯救燕子。这些词又是对课文内容的一个准确而简洁的概括。这样,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在词语的归类教学中落实。
23.张凌辰:
词语实践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造句法、换词法、填空法等等。总之,词语时间伴随着学生思维,体现了语言的内化、锤炼、发展的过程,也体现了情感丰富的过程。
词语教学不是机械地给予,也不是简单的告诉,而是与学生精神生活和情感领域息息相通的生命活动。教学实践证明,与学生精神世界联系越广泛的词语,这个词就越难以遗忘,越容易被提取:练习越紧密的词语,这个词就越有活性,其再生功能就越强。语言只有融入到儿童的而精神生活里,与精神同构共生了,才能真正在主体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成为学生的精神元素。
24.张安龙:
刚才,我们从三个方面谈了词语教学的有效策略,分别是:让词语在画面中鲜活起来;让词语在情境中生动起来;让词语在实践中活跃起来。每方面又分支出具体的方法,词语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造句法、换词法、填空法……总之
“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机勃勃的细胞。”(维果斯基)愿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能彰显词语的的魅力,构建起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