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对于各科来讲是各科的基础。字典语文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一历年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一切始于世博会”
“一切始于世博会”,是人们对世博会云集了各个时代最先进的文明成果和最新潮的产品及概念模式的由衷赞叹。每一届博览会,无论规模大小,都使人类文明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中国参与世博会与日本同步,但没有日本学得彻底。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国,与其效仿西方创办博览会,促进生产改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无关联。
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历届世博会对促进各国技术创新、扩大贸易、加强国际合作,从而带动整个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然而,在根本意义上,世博会的功用还不限于单纯的经济和科技交流,而是范围更为广大的整体性人类文明交流。
博览会以娱乐休闲、交流沟通为特征,体现着民族和谐的理念。第一次世界博览会维多利亚女王就宣布藉由博览会实现全体人类之间和平与高尚的竞争,促进彼此相互了解,以增进人类福祉。其宣示成为日后各国举办博览会的正当理由。博览会是一种以教育民众为主要目的的展览活动,它详细罗列人类满足文明需要所拥有的手段,展示人类活动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前景。它传播技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根据以往的经历或者借助未来的曙光来启发思考。此外,促进交流和巩固各民族之间的和平是博览会的另个目的。博览会一方面提供思想观念、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的展示与比较,互相学习充实,另一方面有助于接受他人的差异,更好地寻求谅解。
世博会是未来发展的平台。1974年斯波坎国际博览会将环境问题作为主题。1982年诺克斯维尔国际能源博览会,首次以能源问题为主题。20lO年世博会在上海,以人为本,建设科学的城市是上海世博会展示的理念,该世博会首次以城市问题为主题,将成为展示2l世纪“和谐社会”,体现“和谐城市”理念的重要载体。
博览会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和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博览会的成功举办,能为社会的发展创造新的空间,为新技术核心产品的营销开辟新市场,为人类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新动力。
1851年伦敦世博会建造的“水晶宫”,预示着人类建造史上“玻璃时代”的到来;1889年巴黎世博会留下的埃菲尔铁塔,象征着“钢铁时代”的来临。许多重大科技发明都是通过世博会的介绍而在全球传播开来。作为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博览会浓厚的现代气息和新兴科技浪潮的冲击下,也会相应地开始自身的工业化和科技化建设,从而被纳入世界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之中。洪培欣语文网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均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着力提升城市功能,进而促进举办城市和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上海世博会不仅带来了世博会自身需要的投资建设,而且能加快长三角地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借助“世博会效应”,一个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将在本世纪迅速崛起。“一切始于世博会”,2l世纪的中国必将以世博会为契机而腾飞。
(摘编自乔兆红《一切始于世博会:博览效应与社会发展》)
1.从原文看,下列对于“一切始于世博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每一届世博会都云集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成果,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B.每一届世博会都给人类带来最新潮的产品,新的概念模式也在展会上涌现。
C.日本等国家正是起步于世博会而走向发达,他们效仿西方国家创办博览会。
D.作者渴望中国能够借助举办2010年世博会腾飞于世界,并且对此充满信心。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世博会让人们在休闲和娱乐的同时,也通过展会传播技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教育和启发人类积极思考,有利于互相之间接受差异。
B.世博会虽然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但它自诞生起就承担了促进人类的和平与交流的责任,各国都是凭借这一理由成功举办博览会的。
C.世博会是世界发展的平台,许多关系到世界未来和发展的重要话题,比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都是通过世博会引起了人类的关注。
D.首次以城市问题为主题,是上海世博会的创新之举,上海市也因此成为展示21世纪“和谐社会”、体现“和谐城市”理念的重要载体。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世博会的交流有多个层面,虽然经济和科技交流促进各国扩大贸易、加强国际合作,但最根本的是整体性人类文明交流。
B.受上海世博会的现代气息和新兴科技浪潮的冲击,相对落后的中国将会开始工业化和科技化建设,以融人一体化的世界。洪培欣语文网
C.上海将藉由20l0年世博会使自己的城市功能比如基础设施等得以提升,同时也向世人展示自己城市发展的文明成果。
D.基于世博会对主办城市和国家各方面的带动作用以及上海的地域位置考虑,上海世博会必将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快速崛起。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④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 遗:赠送
B.示周、秦、汉、魏以上人 示:告诉
C.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效:模仿
D.是以好之而不厌 厌:满足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吾其还也
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C.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B.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作一件普通的物品来对待的。
C.作者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雅,或谄媚权贵以逐利求进。
D.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2) 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8、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5分)
9、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沁园春·长沙》)
(3) 又前而为歌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5)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在文字,完成(1)到(4)题。(25分)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
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
当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林清玄引用“书到今生读已迟”的古诗,意在说明天赋的重要性,此生再如何努力读书都不会有大的效果。
B.林清玄引用张潮的话,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很形象地说出了他的成长环境与他的创作的关系,也说出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
C.林清玄举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全世界都向欲望倾斜,人们失去了对事物真实价值的判断能力。
D.林清玄认为,要达到仙与俗的平衡,需要心灵的寄托,因此文学是必不可少的。
E.林清玄所说的“心美一切皆美”的含意是一个人心美了,他就可以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一切,因此,一切都会美起来。
(2)这篇访谈共涉及了哪几个主要话题?请分条概述。(6分)
答:
(3)林清玄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答:
(4)怎样理解“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请结合你的读书经历谈谈文学对你的影响。(8分)
答: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3分) ( )
A.和蔼 休憩 诧异 殒身不恤
B.气概 竣工 踌躇 殚精竭虑
C.苍桑 悲怆 逡巡 绿草如荫
D.斐然 吉祥 追溯 蜚声中外
1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鲁迅先生对于四十多个青年被虐杀的事实,心里出离愤怒到了极点。
B.他做起事来,总是顾此失彼,目无全牛,缺乏通盘考虑,所以免不了要出错。
C.有一种人生如同酒宴,通常是杯盘狼藉地开头,然后有一个热闹的过程,最后清冷地结束,谁来收拾残局?
D.他对自己的主题分析已经入木三分,有振聋发聩的感觉。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名是(3分)
A.城关中学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为山区百姓义务投递邮件,几年来没有丢失一封信,推动了村民之间的联系,弥补了当地交通发展的局限。
B.馨园社区居委会在展示的普法板报中,用能俗易懂的语言剖析了生动典型的案例现实,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领略到法律精神的独特魅力。
C.粮食不同于其他产品,其生产环节明显的季节性决定了它不能像工业产品流通一样可以零库存周转,因而储备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十分重要。
D.为了露出琉璃瓦深蓝色的瓦体,去年盖的办公楼没有在屋檐外高墙体遮挡,这是成为楼顶覆冰融化时容易整体滑落砸到过路人的原因之一。
15、请根据所给材料,把下列两个语句补充完整。要求对材料内容分别进行概括。(3分)
地震、风灾、冰灾、海啸等灾难的发生,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类可以在灾难面前万众一心、积极应对,而不是畏惧退缩、怨天尤人。
我们不能选择 ,但我们能够选择 。
16、根据文意排列下面句子的顺序,把正确句序的序号填入横线上。(4分)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回答的问题往往是孩子提出的问题。因为他们的问题是真正的心灵问题、哲学问题, 。
①哲学最终成了极少数对问题穷追不舍的人的专利
②大人们往往回避问题,或只分析问题
③于是,哲学思想便在这种环境中很快地夭折了
④而孩子们的问题又往往把真理性问题一丝不挂地揪出来,让大人们很尴尬
⑤而孩子们往往因为大人们没有给出答案而沮丧,放弃了对问题的追问
排序:
17、阅读下面小诗,在横线上填入合适诗句,使前后照应,上下连贯,诗意和谐。(4分)
叶
当春风吹来时
-------------①------------
款款地舒展
渴望拥抱金色阳光
当秋风吹来时
她悄悄地飘落了
静静地思考
--------------②------------
六、写作(60分)
18、请以《站在________的门口》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
2.立意自定。横线上可以填写或家或校园,或年龄或季节,或心灵或抉择等某一内容,门口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3.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
4.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C 解析:“起步于世博会而走向发达”说法夸大,原文是“与其效仿西方创办博览会,促进生产改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无关联”。
2、A 解析: B项“各国都是凭借这一理由成功举办博览会的”说法与原文不符。阅读区间在第四段;C项“都是通过世博会引起了人类的关注”说法夸大;D项“因此成为”不当,原文是“将成为”,只是一种预测。
3、B 解析:这种说法夸大了世博会的作用,世博会仅是提供了契机。
4、B “示”是“给……看”的意思。
5、B 都是转折连词,“但是、可是”的意思。A项第一个是代词“它”,指古砚;第二个是表示婉商的语气副词,还是。C项第一个:是;第二个句末语气词解释为 “呢”。D项都为助词,第一个为“的”,第二个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6、D “批判精神”倒是有一点,但要说“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属无中生有。
7(1)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使它毁坏。
(2)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
8、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9、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10、答案:1、万类霜天竞自由 2、风华正茂 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5、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6分)
11(1)(5分)B C(答出一项给3分)
A项,作者意在说明学无止境,读多少书都是不够的。所以应该勤于读书,形成逐渐厚重的积累。D项,作者意思是说文学只是一种比较好的途径,并非必不可少。E项中“积极乐观”理解狭隘且无根据,作者的意思是说人的内在修养可以使人对世界的感受认识丰富起来,发现更多的趣味。
(2)(6分)
访谈共涉及到三方面的话题:林清玄在文学上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在拜金拜物的光怪陆离的现实中怎样活得优雅;在价值多元的时代中青年应如何对待文学。(每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 (6分)
从小就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1分)热爱读书,手不释卷,一门深入,坚持积累;(2分)小时候苦难经历的磨炼,使他能够适应各种环境;(1分)生活的大书使他获得了丰厚的人生阅历,成为他创作的源泉;(1分)不被欲望捆绑,心灵充实。(1分)
(4)(8分)
“第一流的文章”说的就是文学,“生命的化妆”是说文学可以使人的灵魂变得美丽和丰富。这句话说出了文学对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作用,比如陶冶人的心灵,提高人的修养,丰富人的感情,改善人的气质,加深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等等。(考生在答个人的读书经历时把握住两点即可得分,一是读的必须是文学作品,二是谈对精神成长方面的作用。)
12、(3分) B(沧桑,茵)
13 (3分) D(A、重复,B、技术熟练,C、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校子)
14 (3分) C【解析】A 项不搭配,应为弥补不足,超越局限;B 项语序不当 ,应为“在阅读中轻松地领略……” D项结构混乱,去掉“成为” ;并且语序不当,把“没有”移到“高墙体”前。
15、(3分)示例:要不要灾难 对待灾难的态度 (对一个得1分,全对得满分)
16、(4分) ④②⑤③①(④句“而”,表并列,连接“他们的问题是真正的心灵问题、哲学问题”句。②句是④句的结果,⑤句“而”相当于“进而”与前文构成递进关系,③句是⑤句的结果,①句是③句的结果。)
17、(4分)示例:①她慢慢的苏醒了②甘愿滋养广袤的大地
译文参考:
我家有方古砚,是过去因友人的赠送所得到的,接受了后就一直放在那里,当作一方(普通)的砚台使用着,不知道它是一方(珍贵)的古砚。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我听到了这样的劝告后,也就依从了他的话把(这方砚)当作了宝贝。但没时间来辨识它是否真的是五代、宋代是的物件。
虽然这样,这器物如果真的是五代、宋时的东西,当初的人也只仅仅把它当作一个砚台来使用罢了,哪里知道一定不能毁坏、还一定要把它传到现在而成为一件古物呢?传到现在,然后才知道它是五代、宋时(的宝物),不知道它在五代、宋时,那些把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器物当作珍宝的人,对这块(五代、宋时的)砚台又如何(看待)呢?但又不知道那些把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器物,拿来给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人看,那时期的人看这些器物有怎样呢?
人们看到世上那些和和乐乐的人,沉醉于奢华艳丽的享乐中,在权贵和地位显赫的人的门前来回奔跑,卑躬屈膝的样子,遭受羞辱却不知道羞耻。这时,有一个人站出来改变这种风气,高高直立守道自重,凭淡泊的心态守住自己的操守,拿古代先人琴书图画、器物爱好来娱乐自己,并且美其名叫“好古”。所以大凡能名之曰“好古”的人,一定不是平庸世俗的人。因为那不是平庸世俗的人所喜欢的,那么那些平庸世俗的人也就追随并模仿着他们。于是读书人中那些追求财利求得上进的人,一定想竭尽办法拿出权贵们没有的东西,来巴结侍奉那些权贵要人;权贵要人也时时拿出自己的器物的在读书人中夸耀。可是那些羡慕“好古”却不知追求什么的读书人,也每每与世人竞争角逐,一定要仿效他们所拥有的器物而后快。
唉!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既然与平庸世俗的人爱好相同,可是还要吵嚷着要拥有好古的名声,来显示与那些平庸世俗的人不一样。不知道他们的名声是这样,而他们真实想法却不是这样的。
我所说的好古的人,想学习(先人或前辈)的道义,写他们那样的文章,思念他们的人却不能相见,上下徘徊,期望只能得到他们的遗墨、遗物来保存把玩,就好像恍然见到他们真人一样,因此喜好而从不满足。所以古代的那些“好古”的人,不是因为他们留下的器物,而是他们的为人。
我看当今诗人所爱好的,大都像这样。不能详尽阐述,只能表述相近似的,就写了一篇《古砚说》。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历年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