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远景楼记
苏 轼
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注】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
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至于郡县胥史,皆挟经载笔,应对进退,有足观者。而大家显人,以门族相上,推次甲乙,皆有定品,谓之江乡。非此族也,虽贵且富,不通婚姻。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辄画像事之,而其贤者,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至四五十年不忘。富商小民,常储善物而别异之,以待官吏之求。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虽薄刑小罪,终身有不敢犯者。
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毕出。量田计功,终事而会之,田多而丁少,则出钱以偿众。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则仆鼓决漏。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其风俗盖如此。故其民皆聪明才智,务本而力作,易治而难服。守令始至,视其言语动作,辄了其为人。其明且能者,不复以事试,终日寂然。苟不以其道,则陈义秉法以讥切之。故不知者以为难治。
今太守黎侯希声,轼先君子之友人也。简而文,刚而仁,明而不苟,众以为易事。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既留三年,民益信,遂以无事。因守居之北墉而增筑之,作远景楼,日与宾客僚吏游处其上。轼方为徐州,吾州之人以书相往来,未尝不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为记。
嗟夫,轼之去乡久矣。所谓远景楼者,虽想见其处,而不能道其详矣。然州人之所以乐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是二者,于道未有大损益也,然且录之。今吾州近古之俗,独能累世而不迁,盖耆老昔人岂弟之泽,而贤守令抚循教诲不倦之力也,可不录乎!若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轼将归老于故丘,布衣幅巾,从邦君于其上,酒酣乐作,援笔而赋之,以颂黎侯之遗爱,尚未晚也。
(选自《苏轼集》,中州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注】耦:二人并肩而耕。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事而会之 会:汇总算账
B.因守居之北墉而增筑之 因:就着,顺着
C.轼之去乡久矣 去:离开
D.独能累世而不迁 迁:迁徙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具体表现眉州风气的一组是
①其农夫合耦以相助 ②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
③郡县胥史,皆挟经载笔 ④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
⑤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
⑥日与宾客僚吏游处其上
A.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应家乡百姓之请写的一篇记文,文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眉州地区的民情风俗和社会风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深深的眷念之情。
B.眉州地区的士民在尊重经学的同时,非常讲究门第和出身,尤其是大家族特别强调门阀,如果不是权势相当,即便对方再有钱,也不与对方结为婚姻。
C.眉州民风醇厚,老百姓尊重父母官,同时又极具智慧,每一任地方官到任的时候,老百姓通过听其言、观其行来观察了解官员的为人。
D.作者笔下的黎太守虽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他心系百姓、宽以御民的形象颇具古代贤臣的风范,作者在黎太守身上也寄寓着自己的政治理想。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则仆鼓决漏 。(3分)
⑵苟不以其道,则陈义秉法以讥切之。(3分)
⑶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3分)
13.请用斜线( ∕ )给下面文言文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择其徒为众所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进退作止惟二人之听。鼓之而不至,至而不力,皆有罚。(选自苏轼《眉州远景楼记》)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