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蜜蜂》课例分析
本节课是我 给三年六班学生上的,其主要教学内容是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20个词语,学习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并练习复述。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蜜蜂》一课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的他所做的一个试验,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复述课文是一个重点,也是最终考查学生吸收率的一项指标。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小组合作填写时间过长,复述课文只是指名说了说,没能放到小组里更广泛的训练。这一点是一个失误。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点,一是理解试验的过程,二是练习复述课文。教学过程中,我尝试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把大多数时间和空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自读自悟自由讨论理解课文。我没有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介绍,而是指导学生自己通过读、说、议等各种方法去亲身体验学习。
但在教学中,在第一环节,字词的复习,我利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的方法让学生达到了复习的目的。但算一算也用了5分钟左右。其实可以将这部分下放到小组学习中,让小组长组织组员互相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并对小组进行细化分工。如一号学生指给二号认,其他听;接着二号指给三号认,其他听 ……认读时,把不会认的字做好标记,并负责教会不会认的同学,做到人人过关,再进行展示。试想,在相同时间里,复习的范围及效果会更好。 小组合作学习只停留在了文章表面,不能让学生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每个小组优等生只有一两人,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加进来,产生思维的碰撞,今后还要尝试探索。 初读课文这个环节也做的不好。拉火车读,只涉及到几个学生,如果下放到小组学习,让组长组织检查读通读顺课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开口读书。然后进行展示,评价,再读。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积极性高,参与面广,更易达成目标。
另外,表格的出现,一方面使学生有了清晰的思路,另一方面,学生在是书写过程中,不会缩略原文,只会照抄。导致书写速度过慢,耽误了练习复述的时间。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亮点在于知识树的呈现,学生可以更直观的面对本单元的知识重点,帮助学生明确了教学目标;不足之处,本课书没有知识树的呈现。
附录一:
修改前的教案
讲课人: 讲课时间:
课题:14.《蜜蜂》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 认识“试、验、证”等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20个词语。
方法过程 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并练习复述。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试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理解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模式 和谐教学,整体建构
教学环节 1、理清脉络,明确主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4、教师总结,突出重点。
5、出示资料,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理清单元脉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四、教师总结,突出重点。
五、出示资料,拓展延伸 1、出示知识树
1、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2、开火车读文,感知全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初次默读,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试验目的—试验过程—试验结果
出示自学要求,完成表格
1、快速略读,填写试验目的和结果。
2、先默读,再讨论:作者是如何一步步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的?他是怎么做的。完成表格
3、试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个环节?这又说明什么,从哪里看出的?
4、同桌练习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将试验的过程说一说。
1、播放课件,回顾全文。
2、讨论交流:从法布尔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1、出示资料袋,增进了解 。 明确学习目标
巩固字词,为学文扫清障碍。
默读课文,明确默读要求。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完整回顾,进一步明确试验过程。
板书设计 14.蜜 蜂
目 的 做事严谨
试验 过 程 实事求是
结 果
附录二:
修改后的教案
讲课人: 讲课时间:
课题:14.《蜜蜂》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 认识“试、验、证”等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20个词语。了解主要内容,并练习复述。
方法过程 学习速读、默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试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理解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模式 和谐教学,整体建构
教学环节 6、理清脉络,明确主题。
7、学生自学,整体感知。
8、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9、教师总结,重点点拨。
10、 出示资料,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学生自学,整体感知
三、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四、教师总结,点拨重点。
五、出示资料,拓展延伸 2、出示知识树
自学指导(一)
2、分组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自学指导(二)
1、自由读文,感知全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初次默读,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试验目的—试验过程—试验结果
自学指导(三)
出示自学要求,完成表格
1、快速略读,填写试验目的和结果。
2、先默读,再讨论:作者是如何一步步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的?他是怎么做的。完成表格
3、试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个环节?这又说明什么,从哪里看出的?
4、再次出示知识树,同桌练习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将试验的过程说一说。
3、播放课件,回顾全文。
4、讨论交流:从法布尔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1、出示资料袋,增进了解 。 明确学习目标
巩固字词,为学文扫清障碍。
默读课文,明确默读要求。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完整回顾,进一步明确试验过程。
板书设计 14.蜜 蜂
目 的 做事严谨
试验 过 程 实事求是
结 果
附录三:知识树
单元知识树
本课知识树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富饶的西沙群岛》课例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第五册第六单元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作者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句,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瑰丽风光和丰富的特产,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全文围绕“富饶”展开,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而具体。
本课的设计是在王王敏勤教授和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制定的。课后,我认真听取了王教授的评课及听课教师的反馈意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结如下:
1、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并运用知识树的形式教学。这种板书在本课中给学生知识脉络的整体形象,回顾了全文的写作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足之处,没有将写作的方法及特点,在知识树中呈现,使得构建不充分不完整。
2、本课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三个自学指导,让学生分层次来学习和体会文章。自学指导一,整体扫描,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自学指导二,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自学指导三,细读品位。学习前提出了明确学习要求,然后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非常高。在讲到西沙群岛物产的时候,我反复让学生朗读,学生在练读中积累、运用语言。
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指导朗读的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对文本所有表达的感情体会还没有做到位,我就已经接到了下一个环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程目标强调了阅读兴趣的培养,更致力于让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去,从欣赏文学作品的角度,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此课教学后,我会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更加深入的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加强视觉感受,加深体验。因西沙群岛地处南海,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虽然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出西沙群岛优美的景色,但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学习水平决定他们很难去真正感受其中的美。于是我运用多媒体演示既能把语言文字变成直观、美丽、活动的图象,儿童容易感知,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愉快地学习课文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4、在分析“珊瑚”一句中“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支的鹿角”,引导学生说出这是“比喻”的修辞方法。可有一名学生说出这是排比句。我当时由于紧张,没有及时把这一概念错误纠正过来。这也成为了本课教学过程中的一大败笔。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会多多考虑课堂的生成,出现“插曲”没什么,但一定要运用教学的智慧将它转化成教学的亮点,这也正是个人课堂驾驭能力高低的体现,也是我今后学习努力的方向。
虽然本课已经讲完,但对于我来说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希望杜绝一些教态和课堂驾驭方面的失误。通过本此授课,我也意识到应把“有效”看的更远些,即应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远效性”,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地单纯地从一节课的课堂气氛、课堂密度、课堂容量等方面去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更应关注学生在有了这节课的经历之后,所形成的成长走向,也就是在关注“即时效果”的同时,更应关注“远景效果”。也同样给自己的教学制定了新的奋斗目标,希望在以后的每节课堂上都能用心教学,深挖教材,及时反思,让我和学生共成长。
附录一:
修改前的教案
讲课人: 讲课时间:
课题:22、《富饶的西沙群岛》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 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祖祖辈辈”等词语。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方法过程 分析结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教学模式 和谐教学,整体建构
教学环节 11、 理清脉络,明确主题。
12、 学生自学,整体感知。
13、 教师点拨,总结学法。
14、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5、 整体回顾,试背课文。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的资料。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理清脉络,明确主题。
二、学生自学,整体感知。
三、教师点拨,总结学法。
四、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
五、整体回顾,试背课文 1、出示单元知识树。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进入第6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展现给我们的是祖国各地不同风格的美景。
快速翻阅一下,看看这四篇课文分别写的怎样的美景?
2、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是迷人的景色,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课文,去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看老师板书课题。
1、下面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课文。读后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自学指导一:
1、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2、说说你对西沙群岛的总体印象。
2、学生汇报:总分总结构。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具体来写西沙群岛的?
海水——海底——鱼——海滩——海鸟
2、共同学习第2段
A、默读课文.
B、找找课文是围绕哪句写的?
C、这一段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西沙群岛的海水的?(海水的颜色、原因)
D、你喜欢哪一句,读给同伴听听,说说哪里写得好?
3、总结学法:
A、默读课文。 读
B、找出中心句。 找
C、讨论从哪几方面介绍的。 议
D、读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哪里写得好。 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学习。
2、各组汇报,共同完成知识树。
1、出示完整知识树,帮助学生理清脉络。
2、背诵喜欢的段落。 整体把握单元主题,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课文结构。
教师帮扶,总结学法。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风景优美 更加美丽
物产丰富 更加富饶
附录二:
修改后的教案
讲课人: 讲课时间:
课题:22、《富饶的西沙群岛》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 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等词语。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方法过程 能自己读懂课文,画出知识树,不会画的讨论完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也能说出自己家乡的美丽。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教学模式 和谐教学,整体建构
教学环节 16、 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17、 自学指导,分析课文。
18、 整体回顾,归纳写法。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的资料。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单元导入
明确目标。
二、自学指导,分析课文。
三、整体回顾,归纳写法。 1、出示单元知识树。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进入第6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展现给我们的是祖国各地不同风格的美景。
翻阅一下,看看这四篇课文分别写的怎样的美景?
2、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是迷人的景色,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课文,去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自学指导(一):
1、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2、说说你对西沙群岛的总体印象。
自学指导(二):
1、再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具体来写西沙群岛的?
海水——海底——海滩——海岛
2、每部分分别介绍了什么?
自学指导(三):
1、细读课文,讨论每段是怎样来具体描写的?
2、你喜欢那些句子,说说哪里写得好。
1、回忆学习过程,思考本课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文章结构:总—分—总
段落结构:总—分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
2、出示完整知识树,帮助学生理清脉络。
背诵喜欢的段落。 整体把握单元主题,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课文结构。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见附录:知识树
附录三:知识树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课例分析
在多次聆听了王敏勤教授的指导后,我今天在第四节课讲授了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课时,课后与王教授、杨顾问及课题组的老师们共同对这节课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反思如下: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它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抓住各个季节的不同特点,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景,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迷人的世界,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美文。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伊始把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一个简洁明了的介绍,使学生整体感知本单元各篇文章的设计意图,从而更好开展本课的教学。在教学设计中,给予学生自学指导提示,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初读、细读、品读(回归整体)这三读,去完成自学任务,伴随学生的自学汇报教师分层出示知识树,这样使学生更加清晰,直观的感知教学内容顺序和结构,为学生背诵全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通过教学录像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一个升华,从而进行拓展的训练,抒发情感。
我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所欠缺的是不能有重点的选择教学指导内容,而是面面俱到,句句分析,这样使其它教学内容没有充分的落实。所以在教学内容上仍要在进行更好的设计和安排,使教学内容落实。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根据和谐教学整体建构的课堂模式,这节课分为四个教学环节1.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2. 自学指导,整体感知;3. 检查点拨,探寻规律;4. 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让学生有效的进行学习,首先要教会学生从全局去把握局部,从宏观去感知微观,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所学整体建构,全面把握。因此,在教学伊始,我把本单元所有教学内容及每课书所达到的情感价值观用知识树形式通过大屏幕让学生直观的进行了了解,并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课后反思到这个环节内容的不充实使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引领效果。
2. 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高效的课堂,就是要给学生去创建一个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小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做一个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鲜活起来,成为一节真正的语文课。在这节课上,我出示了三个自学指导,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汇报。第一个自学指导:本文分为几大部分?学生在速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学汇报,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迅速把握课文发展脉络和梗概。第二个自学指导: 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事物?根据本班学生自学能力的实际情况,我把这部分学习一并归纳在第一部分自学指导中同时进行,学生基本上能够比较准确地在书中找到学习内容。
3. 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第三个自学指导:每件事物是怎样描写的?这部分的学习有些难度,所以在让学生自我思考,合作学习之前,我以描写小兴安岭春季景色一段为例,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找出描写事物的语句读出来,然后抓重点词体会其事物特点,带着体会再读,最后回归小整体,齐读本自然段。在我的适当引导下,学生能清晰地缕清学习的思路,探寻出学习方法:初读语句——抓词体会——读出韵味——整体感受,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所以要在学习中,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和积累,这样以便运用在今后的学习中。下面就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去合作探究其它部分并进行汇报。汇报的过程中,分层出示知识树,让学生直观了解文章结构,从知识树中发现四季描写中的共性——树木,因为树木对季节是很敏感的,其明显的变化可以说明季节的特点,而且还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小兴安岭是个大宝库。有了感受就要说出来,所以我让学生用四字词语去概括每个季节树木的特点,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了练习。汇报结束后让学生通过影像,再一次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之美。并且通过朗读全文去抒发自己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课后通过反思,我觉得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我对课文的内容的分析过于细致,没有宏观的把握,没有有重点地选择,使得时间延误,所以诵读全文的环节没能实施,没能让学生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得到升华。
4. 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在拓展练习中,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后,抓住描写四季景物的特点的方法,把自己家乡的美景写具体,写生动。但也由于时间的不足,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虽有一些平时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口述了出来,但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完成,所以最终没有达到练习的目的。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了以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知识树和自学指导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同时也注重从读中感悟文本,引导学生自主尝试归纳学习方法,精炼语言文字去概括事物在不同季节的特点,从而让学生在不同角度得到自主学习的成果。这更加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的适当引导也是使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必要条件,这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文本的结构和掌握如何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方法引领了一条光明的路。
这节课下来,给我留下了太多思考和遗憾,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进和创新同行,使我在教学的领域中能有所作为。
附录一:
修改前教案
讲课人: 讲课时间:
课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3、《美丽的小兴安岭》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方法过程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小兴安岭的自然美,感悟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模式 和谐教学,整体建构
教学环节 1.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2. 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3. 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4. 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
2、课件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3、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4. 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课件展示本单元知识树,引出本节课教学目标。
(板书课题)
师:本单元的学习是伴随古人笔下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雄伟气势、西湖的迷人风采,接下来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领略了南疆风景的优美,物产的丰富。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去感受北国的风光。(学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在组内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出示自学指导一
1、本文分为几大部分?
2、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事物?
汇报:
(1)、学生回答本文分为6大部分,开头一个自然段是对小兴安岭的简介和导入,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中间四个自然段分为四大部分,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时间的顺序来描写的。(学生汇报)
(2)、四季分别描写的景物有:
春天:树木、积雪、小鹿
夏天:树木、雾、太阳、草地
秋天:树木、秋风、山珍
冬天:树木、雪风、动物
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知识树(-)(二)
出示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3、每件事物是怎样描写的?
出示知识树(三) 逐层出示
汇报1、春天-树木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抽出”用得准确吗?好在哪里?
指导朗读:怎样读这句话?读出春天树木的生命力旺盛,蓬勃生机。 2、春天-积雪 “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 3、春天-小鹿
“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读这句话,让学生发现在描写小鹿的语句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生汇报:拟人句,使所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还能表达出作者对小鹿的喜爱。)
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幅怎么样的画?你觉得画中的小鹿是怎么样的?请同学们对比着前三句话读一读,你觉得小鹿这句读法与前三句是否会有不同。(宁静的美,悠闲自得)
师总结引读:树木的萌芽、积雪的融化和小鹿的出现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展示在我们面前,再让我们怀着喜爱的心情来读读吧。
1、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自学其它季节的语段。 2、生汇报(教师适当引导): 方法一、初读语句 方法二、抓词体会 方法三、读出韵味 方法四、整体感受 2、老师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肯定。然后布置任务开始自学。
3、生汇报。
(1)、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出示知识树(四)逐层出示。
(2)、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当的引导。
4、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1)、你们有没有发现每个季节都选了许多典型的事物来写,但有没有共性呢?(生:有,每个季节都描写了“树木”的变化)
(2)、这是为什么?谁愿意说说?
因为树木在不同季节中的变化最为明显,也是最能代表季节的特点,
(3)、那我们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每一个季节时树木的特点好吗?
春天抽枝长叶,夏天长得葱葱茏茏,秋天大树木落叶,冬天压满积雪。
同学们总结的真好,请看知识树,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诱人,物产丰富,真是个大花园,大宝库。(板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出示课件,让学生通过动画直观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与富饶。
(5)、配乐朗读全文。
小练笔:写写我们的家乡的四季之美。(选一个季节写 ) 引导学生整体构建本单元知识体系,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迅速把握课文发展脉络和梗概。
出示自学提纲,使学生能按要求以小组的方式自主学习
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体会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然后通过朗读领悟感受之美。
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描写手法上特点,了解运用修辞描写的作用,以便今后可以运用在写作上。
在学习中,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和积累。以便运用在今后的学习中。
让学生掌握方法,自主学习。
通过知识树,让学生了解描写顺序,抓住描写四季的共性事物,以及在不同季节其不同的特点。
通过影像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用眼睛去看,用心去体会。
拓展练习,抒发情感。
附录二
修改后的教案
讲课人: 讲课时间:
课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3、《美丽的小兴安岭》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方法过程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小兴安岭的自然美,感悟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模式 和谐教学,整体建构
教学环节 1.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2. 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3. 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4. 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教学准备 4、学生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
5、课件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3、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4. 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课件展示本单元知识树,引出本节课教学目标。
(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在组内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出示自学指导一
1、本文分为几大部分?
2、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事物?
汇报:
(1)、学生回答本文分为6大部分。
出示知识树:
让学生读第一部分和第六部分的语段。谈感受。
(2)、四季分别描写的景物有:
春天:树木、积雪、小鹿
夏天:树木、雾、太阳、草地
秋天:树木、秋风、山珍
冬天:树木、雪风、动物
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知识树(-)(二)
出示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6、每件事物是怎样描写的?
出示知识树(三) 逐层出示
汇报1、春天-树木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抽出”用得准确吗?好在哪里?
指导朗读:怎样读这句话?读出春天树木的生命力旺盛,蓬勃生机。 2、春天-积雪 “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 3、春天-小鹿
“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师总结引读:树木的萌芽、积雪的融化和小鹿的出现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展示在我们面前,再让我们怀着喜爱的心情来读读吧。
3、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自学其它季节的语段。 4、生汇报(教师适当引导): 方法一、初读语句 方法二、抓词体会 方法三、读出韵味 方法四、整体感受 2、老师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肯定。然后布置任务开始自学。
3、生汇报。
(1)、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出示知识树(四)逐层出示。
(2)、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当的引导。
4、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1)、你们有没有发现每个季节都选了许多典型的事物来写,但有没有共性呢?(生:有,每个季节都描写了“树木”的变化)
(2)、这是为什么?谁愿意说说?
因为树木在不同季节中的变化最为明显,也是最能代表季节的特点,
(3)、那我们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每一个季节时树木的特点好吗?
同学们总结的真好,请看知识树,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诱人,物产丰富,真是个大花园,大宝库。(板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出示课件,让学生通过动画直观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与富饶。
(5)、配乐朗读或背诵全文。
小练笔:写写我们的家乡的四季之美。(选一个季节写 ) 引导学生整体构建本单元知识体系,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迅速把握课文发展脉络和梗概。
出示自学提纲,使学生能按要求以小组的方式自主学习
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体会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然后通过朗读领悟感受之美。
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描写手法上特点,了解运用修辞描写的作用,以便今后可以运用在写作上。
在学习中,注重学生学习通过知识树,让学生了解描写顺序,抓住描写四季的共性事物,以及在不同季节其不同的特点。
通过影像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用眼睛去看,用心去体会。
拓展练习,抒发情感。
附录三:
单元知识树
本课知识树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花钟》课例分析
我 给三年级12班学生上了这节语文课。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的花会在不同时间开放及其原因,学会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周围事物,找出事物规律的习惯。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本节课我先进行了第一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各种花开时间的不同,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品读词句,让学生了解各种花开放时的形态特点。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课文第一段的表达方式,理解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出现的问题是,在讲第一自然段时时间过长,讲的内容过细,很多内容可以学生自学会,如“这一段描写了几种花,它们分别在什么时间开放”?这样的问题书上本来就有,学生不用动脑就能回答,再提出来耽误了很多时间。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我感到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还有偏差,还应注意先整体把握,再细节指导。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本节课有两个教学重点,分别是了解不同植物的花会在不同时间开放及其原因和学习运用多样的表达句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提出三个“自学指导”,然后让学生围绕自学指导的要求进行学习。由于对第一个自学指导用的时间过长,导致对第二、第三个“自学指导”学习的时间稍微仓促了些。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周期。
第一周期:出示自学指导(一);理解不同植物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学习运用多种句式表达;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练习巩固。
第二周期:出示自学指导(二);了解植物学家如何修建的花钟;对词语“陆续”、“刚刚”、“大致”的理解运用;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练习巩固。
第三周期:出示自学指导(三);了解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练习巩固。
三、教学效果的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亮点是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理解不同的花在不时间开放及其原因。并学会运用不同的句式去表达。不足的是这节课没有从整体出发,在讲第一自然段时讲的内容过细,很多内容可以学生自学会。另外学生汇报时应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而不要单点学生汇报。
附录一:
修改前的教案
讲课人: 讲课时间:
课题: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3.《花钟》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背诵第一自然段。。
2、说明不同植物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不同植物的花会在不同时间开放及其原因的过程。
方法过程 经历一个“自己品读词句、理解课文,探究原因”的过程,自主探究不同植物的花会在不同时间开放及其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留心周围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现象和找出规律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不同植物的花会在不同时间开放及其原因。2、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教学模式 和谐教学,整体建构
教学环节 1、明确目标2、自学指导3、合作探究4、精讲点拨5、练习达标6、拓展提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明确目标
二、自学指导(一)
三、合作探究(一)
四、精讲点拨(一)
五、练习达标
(一)
六、自学指导(二)
七、合作探究(二)
八、精讲点拨 (二)
九、自学指导(三)
十、合作探究(三)
十一、精讲点拨 (三)
十二、练习达标 (三)
十三、拓展提高 课件展示本单元动态知识树,引出本节课教学目标
自学第一自然段,出示自学提示: 1、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描写了几种花,它们分别在什么时间开放,用横线画下来。 2、 说说这些花的形态特点是什么样的?(牵牛花、蔷薇、万寿菊、月光花、睡莲、烟草花、昙花) 3、 如果第一自然段全换成“午时花开花了”“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这样的表达方式,效果会有怎样的不同。 4、 在时间词后面加上“左右”这样的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学生在小组内边读边思考,规定时间是三分钟。 1、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思考的结果说给自己的同伴听。组长检查。 2、组织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了解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
这些句子写得多好啊!而且这些句式表达是很有特点的,时间在前后面是描写花朵开放,第一行时间词的后面没有“左右”,第二行时间词的后面有“左右”。
指名读句子。比赛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全班齐读。会背的站起来背诵。 大家看第一自然段的最后是什么标点?已经有这么多花,为什么还要加省略号? 你能仿照课文的句式说说生活中的花吗?把你要说的先写在练笔本上,配上音乐。然后指名说。
出示花钟的幻灯片,是谁这么善于观察,设计了这么漂亮的花钟?让我们来看看第三自然段吧!出示自学提示: 1、 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植物学家如何设计的花钟? 2、 “陆续”“刚刚”“大致”这样的词去掉好吗?为什么? 规定自学时间是三分钟。
1、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思考的结果说给自己的同伴听。组长检查。 2、组织全班交流。理解用词的科学和准确性。
出示句子,一句有“陆续、刚刚”“大致”,一句没有,学生通过读,进行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与科学。 指名读泡泡里的话,他的做法真妙,妙在哪?
自学提示:1、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请把表示原因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 2、说说昙花为什么晚上九点开放。
1、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思考的结果说给自己的同伴听。组长检查。 2、组织全班交流。理解不同植物的花会在不同时间开放的原因。
规定自学时间是三分钟。
原来不同植物的花会在不同时间开放和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时间有关系。
指名读第二段。齐读第二段。
出示花钟图片。读一读描写花的诗句。
作业:把钟面上其他时间开放的花补充上。 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独立学习使学生发现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引出后面的教学内容。
通过前面的探究学生已经对文章的表达方式有所了解。
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句式练习表达,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过独立学习使学生发现问题善于思考。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引出后面的教学内容。
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用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通过独立学习使学生发现问题善于思考。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引出后面的教学内容。
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理解不同植物的花会在不同时间开放的原因。
提高朗读能力
积累诗句,培养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13.花钟 温度 湿度 开花时间不同 与 光照 有关 昆虫活动的时间
附录二:
修改后的教案
讲课人: 讲课时间:
课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3.《花钟》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背诵第一自然段。
2、说明不同植物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
方法过程 经历一个“自己品读词句、理解课文,探究原因”的过程,自主与合作探究不同植物的花会在不同时间开放及其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现象和找出规律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不同植物的花会在不同时间开放及其原因。2、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教学模式 和谐教学整体建构法
教学环节 1、明确目标2、自学指导3、合作探究4、精讲点拨5、练习达标6、拓展提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明确目标
二、自学指导
(一)
三、合作探究(一)
四、精讲点拨(一)
六、自学指导(二)
七合作探究(二)
八、精讲点拨 (二) 九、练习达标 (二)
十、自学指导 (三)
十、合作探究(三)
十一、精讲点拨 (三)
十三、拓展提高
课件展示本单元动态知识树,引出本节课教学目标
出示自学提示一: 5、 课文分为几大部分? 6、 每一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学生在组内熟读课文。回答第一个问题。 《花钟》分为三部分:发现现象、探寻规律、验证规律。
第一部分主要写不同的花开放时间不同。 第二部分主要讲不同植物为何开花时间不同。 第三部分主要是验证花钟。
出示自学提示二 1、 熟读课文,课文介绍了哪些花,形态特点是什么样的? 2、 说说“欣然怒放”“含笑一现”是什么意思。 3、 如果第一自然段全换成“午时花开花了”“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这样的表达方式,效果会有怎样的不同。 4、 在时间词后面加上“左右”这样的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思考的结果说给自己的同伴听。组长检查。
这些句子写得多好啊!时间词后面加上“左右”,更加科学准确。
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鼓励学生背诵课文。 仿照课文的句式说说生活中的花。把要说的先写在省略号后面。
出示自学提示三: 1、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请把表示原因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 2、说说昙花为什么晚上九点开放。
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思考的结果说给自己的同伴听。组长检查。 组织全班交流。理解不同植物的花会在不同时间开放的原因。
原来不同植物的花会在不同时间开放和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时间有关系。
读一读描写花的诗句。
作业:把钟面上其他时间开放的花补充上。 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独立学习使学生发现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引出后面的教学内容。
通过前面的探究学生已经对文章的表达方式有所了解。
通过独立学习使学生发现问题善于思考。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引出后面的教学内容。
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用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通过独立学习使学生发现问题善于思考。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引出后面的教学内容。
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理解不同植物的花会在不同时间开放的原因。 积累诗句,培养语文素养
附录三:知识树
单元知识树
本课知识树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给予树》课例分析
河东实验小学 孙雅琼
本节课是我 给三年11班学生上的一节语文课,其主要教学内容是《给予树》的第二课时,我上这节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通过妈妈的情感变化,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关心爱护他人的意识。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本节课我先让学生通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要的语言说一说。学生在组内熟读课文。和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学生在班内汇报交流。后来又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整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这几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细读课文,思考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个圣诞节,金吉娅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但是,后面我设计的环节比较多,尤其是让学生说出“母爱”和“手足之爱”基本是采取一问一答式,内容比较散,耽误了很长时间,于是我想把它合并为一个问题,并归纳到自学提示二中,改为“从文中还感受到了哪种爱?读读句子,谈谈体会。”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我感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还有偏差,没有理清思路。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本节课有两个教学重点分别是1、读懂课文内容,通过妈妈的情感变化,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2、替那个陌生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在教学过程中我先组织学生细读课文,学习自学指导,然后组织学生围绕自学指导的问题进行组内交流。在全班交流时,我请学生读句子,谈体会,有的学生说不出来,我就直接说出了答案,有些急于求成,还应让学生多读一读,说一说,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
三、教学效果的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亮点在于我把知识树呈现给学生,这样清晰地将本单元的知识重点有层次地提出,帮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有些问题可以合并,如可以合并为“你还能从文中体会哪种爱”,当时没有合并,采取问答式,结构散,浪费时间过多,导致本节课拖堂。
附录一:
修改前的教案
讲课人: 讲课时间:
课题: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31.《给予树》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替那个陌生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
2、读懂课文内容,通过妈妈的情感变化,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方法过程 经历一个“自己品读词句、理解课文,在交流中获得启发”的过程,自主与合作探究妈妈的情感变化,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关心爱护他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内容,通过妈妈的情感变化,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2、替那个陌生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模式 和谐教学,整体建构
教学环节 1、明确目标2、自学指导3、合作探究4、精讲点拨5、练习达标6、拓展提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明确目标
四、自学指导(一)
三、合作探究(一)
四、精讲点拨(一)
六、自学指导(二)
七合作探究(二)
八、精讲点拨(二)
九、练习达标
十、教师总结
十一、拓展提高 课件展示本单元动态知识树,引出本节课教学目标
出示自学指导一: 通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要的语言说一说。
学生在组内熟读课文。和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汇报交流。
课文中的人物是金吉娅、妈妈、陌生的女孩、哥哥姐姐。 课文分为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
出示自学指导二: 1、再读课文,想一想整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这三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2、细读课文。思考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个圣诞节,金吉娅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
3、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思考的结果说给自己的同伴听。组长检查。
出示最后一段,指名说说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都表现在哪些方面?交流自己在文中画的句子。例如: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假如你就是那个得到洋娃娃的女孩,你会对金吉娅说些什么呢?写一写。 根据知识树的内容,总结课文。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对他人的关爱。课文中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还学会哪些描写方法。 自选作业:1、 把给予树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妈妈听了金吉娅的话后有什么想法呢?写下来。 读关于爱的名人名言。 推荐书目:[意大利]亚米契斯 《爱的教育》 [美]希尔弗斯坦 《爱心树》 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独立学习使学生发现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引出后面的教学内容。
通过前面的探究学生已经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独立学习使学生发现问题善于思考。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引出后面的教学内容。
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使感悟得到升华。
养成关爱他人的意识。
提高表达能力,积累知识。
板书设计
语言 神态 动作 心理 对比
妈妈
母女之情
善良 仁爱
金吉娅 陌生女孩
同情 体贴
手足之情
哥哥姐姐
附录二:
修改后的教案
讲课人: 讲课时间:
课题: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31.《给予树》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替那个陌生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
2、读懂课文内容,通过妈妈的情感变化,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方法过程 经历一个“自己品读词句、理解课文,在交流中获得启发”的过程,自主与合作探究妈妈的情感变化,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关心爱护他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内容,通过妈妈的情感变化,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2、替那个陌生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模式 和谐教学,整体建构
教学环节 1、明确目标2、自学指导3、合作探究4、精讲点拨5、练习达标6、拓展提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五、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二)
四、练习达标
五、教师总结
六、拓展提高 课件展示本单元动态知识树,引出本节课教学目标
1、出示自学指导一: 通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要的语言说一说。
2、学生在组内熟读课文。和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汇报交流。
3、教师点拨: 课文中的人物是金吉娅、妈妈、陌生的女孩、哥哥姐姐。 课文分为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
1、出示自学指导二: (1)、默读课文,想一想整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这三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2)、细读课文。思考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个圣诞节,金吉娅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从文中还感受到了哪种爱?读读句子,谈谈体会。 2、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思考的结果说给自己的同伴听。组长检查。
3、教师点拨 (1)、交流自己在文中画的句子。 出示最后一段,读一读。说说体会 。 (2)、仁爱让我们感动,你还体会到哪种爱?(母女之爱、手足之爱)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读一读?
理解“如愿以偿”
假如你就是那个得到洋娃娃的女孩,你会对金吉娅说些什么呢?写一写。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自选作业:1、 把给予树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妈妈听了金吉娅的话后有什么想法呢?写下来。
读关于爱的名人名言。
推荐书目:[意大利]亚米契斯 《爱的教育》 [美]希尔弗斯坦 《爱心树》 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独立学习使学生发现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引出后面的教学内容。
通过前面的探究学生已经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独立学习使学生发现问题善于思考。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引出后面的教学内容。
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使感悟得到升华。
养成关爱他人的意识。
提高表达能力,积累知识。
附录三:
单元知识树
本课知识树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例分析
河东实验小学 张杰
2008年11月3日上午,作为我校语文组和谐教学整体构建的第二次实验课,我讲授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课后结合王敏勤教授的讲评,反思如下: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组的第一课。本组课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感悟伟人的成长。文章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从内容上看,课文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之一振的胸怀和报负。如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个串讲,不仅耽误时间,听起来也是索然无味。经过一番琢磨,我发现在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教学只要能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深入解读,必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每一个文字都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因此,我设计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这是我对整体处理文本的思考与尝试,也是提高教学效率,长文短教的一次试验,抓住最有生命力的核心的线将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语文传承的是文化,她较历史更添厚重,她比数学更显丰满。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我极力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明白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潜能。根据和谐教学整体构建的教学模式,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1、明确目标,导入新课;2、初读课文,整体扫描;3、自学合作,层层推进;4、总结全文,激发情感;5、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
因为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所以在这一课时中我首先安排了出示本单元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再展示本课的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由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出示自学提纲,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初读全文。
语文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么课堂上教师就应少讲。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是讲学生读不懂的或体会不深的地方,即指点路径,引导课外延伸扩展。正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所以像本课这类传统题材的课文由于叙述故事内容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时代,就需要我们花时间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用简短的文字延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从中了解中国屈辱史及周恩来少年立志的原因,领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因此,我在教学中展示了我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通过对“租界”的理解与当时时代背景的介绍相结合,使学生对发生在20世纪中国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状况有了所了解。为下一步理解周恩来的另人刮目相看的言行作好铺垫。
直至课的尾声我让学生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孩子们都能畅所欲言,纷纷诉说了自己的远大志向,孩子们谈的志向和理想虽然是粗浅的不确定的,但根植在幼小心灵中的民族情感却是长久的,甚至于能伴其一生。从大而言之,对改变经济上与发达国家悬殊,政治上受到一些国家影响,军事上受到美国等国家威胁的现状是意义深远的。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言为心声,语言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语文教学讲究“披文以入情”,这文一方面是书面语的“文”,一方面是文本中人物语言的文。而后者对情感的表达更为直接,更易于品味和感悟。因此,人物语言是不可忽视的动情点,激情点,悟情点。所以课上应在反复吟诵之中,让学生体会到伯父的话中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感:担心、无奈、愤怒 ……周恩来的心理活动实际上是没有说出来的语言,那一连串的质问充满了疑惑和不解,突显的是一个忧国忧民,胸怀报国之志的热血青年最清晰的民族良知。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在这样的语言中多走几个来回,在反复品味、思考、感悟之中真正情有所感,心有所动,学有所得。
结束了这课的教学,我静下心来,不断反思。激发学生的情感固然重要,但是在本课教学中如何让这种情感延续下去更重要。整堂课上学生带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去朗读、去感悟感觉还有欠缺。需要我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我应该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的往前走,不能敷衍了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倍努力:“不要求做的最好,但要求做的更好!”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同行的帮助下,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使和谐教学整体建构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真正落实高效教学。
附件一:
修改后的教案
讲课人: 讲课时间:
课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学生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方法过程 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展开想象、对比句子、情感渲染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品读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教学模式 和谐教学,整体建构
教学环节 ⒈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⒉初读课文,整体扫描
⒊自学合作,层层推进
⒋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师生分别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搜集周恩来的资料。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明确目标
导入新课
二、复习课文整体扫描
三、指导自学
讨论点拨
四、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一)
五、课外拓展
激发情感
(一)
六、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二)
七、课外拓展
激发情感
(二)
八、再次扫描
深入感悟
九、布置作业兴趣延伸 课件展示本单元知识树,引出本节课教学目标。齐读并板书课题。
过渡: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少年周恩来。
默读全文,思考:围绕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出示自学指导一
1、12岁的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对于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 周恩来有什么想法?
过渡:现在我们就跟着少年周恩来一起闯进租界去看看,看看哪些地方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
出示自学指导二
1、这是个怎样的妇女?被轧死的亲人可能是谁?
2、中国巡警是怎样对待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围观的中国人此时心情如何?
3、此时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1、出示当时中国百姓生活和租界地的图片。交流感受。
3、出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图片,结合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再次交流感受。
出示自学指导三
1、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学生一个什么问题?
2、其他同学的答案是什么?
3、周恩来的答案是什么?他是怎样回答的?
1、朗读书后的阅读链接。
2、出示“周恩来光辉一生的图片”。
过渡: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就让我们带着对周总理的崇敬与感动把这篇课文大声地朗诵一遍吧。
1、 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将给他人听。
2、 读一读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
课外相关阅读推荐:
《飞机遇险的时候》
《真实的高度》
《一棵樱桃树》 引导学生整体构建本单元知识体系,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出示自学提纲,使学生能按要求自主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激发学生想象力,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积累词语
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激发学生对总理的崇敬与热爱
练说、拓展阅读为单元习作做准备
附件二:
单元知识树
本课知识树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颐和园》课例分析
作为我校语文组和谐教学整体构建的实验课,我讲授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颐和园》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课后结合王敏勤教授的讲评,反思如下: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欣赏颐和园的美,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与此同时学会默读课文,学习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并体会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但由于我对教材没有宏观的理解,仅陷入到局部的探究,对于文章的写作顺序没有整体把握,对于“万寿山”这一部分的自学引导,只抓住山上景物和山下景物的描写,而没有抓住“仰望——俯视——东眺”这一写作顺序,使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思路不清,对文中略写景物没有很好的把握。因此,在今后的备课中,还要“吃透”文章。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根据和谐教学整体构建的教学模式,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1、明确目标,导入新课;2、初读课文,整体扫描;3、自学合作,层层推进;4、总结全文,激发情感;5、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
在这一课时中我首先安排了出示本单元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再展示本课的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由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出示自学提纲一,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再出示自学提纲二,指导学生用读一读、议一议的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在分组自学过程中,分别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纲引领学习。细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从重点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两个拓展练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力,积累优美词语。在教师总结全文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优美语言与写作顺序时,运用配乐朗读的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符合整体构建所提倡的整体性原则。
不足之处是对于本节课知识树的展示仅限于初读课文后的整体感知,而不是课上根据学生对文本的层层理解动态生成的。在老师教授学习方法之后,学生在汇报自学成果时,我还是出现陈旧的教学方法,就是不停地在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在教师总结全文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时,教师应朗读文章开头和结尾这两部分,让学生在读中自然感受文章“总—分—总”这种鲜明的的结构特点。对于整篇文章设计,学生在“读”的形式上不多样,导致“美”的感受不鲜明。最后,对于整个教学环节在时间分配上预设不准确,课前预设的交流搜集各景物的相关资料这一教学环节,也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完成。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尽量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不足之处是由于我对文本把握的程度不够深,所以学生一节课学习下来,对课文的掌握欠扎实,对于重点词句理解不透彻,对于略写景物没有把握住。由于读得不透彻,美感不足。
一节课下来,留给自己的是太多的思考,同时也发现自己对教材的领悟与课堂驾驭能力方面上的不足。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同行的帮助下,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用和谐教学整体建构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真正落实高效教学。
附录一:
修改前的教案
讲课人: 讲课时间:
课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8、《颐和园》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方法过程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模式 和谐教学,整体建构
教学环节 ⒈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⒉初读课文,整体扫描
⒊自学合作,层层推进
⒋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师生分别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理清单元目标,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
二、复习导入
三、自学指导
四、合作探究
五、拓展练习
六、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七、布置作业兴趣延伸 课件展示本单元知识树,引出本节课教学目标。 板书课题并指导“颐”的写法。
回忆课文,用一句话概括颐和园给你留下的印象?
出示自学指导一
1、读一读: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颐和园的?从文中哪些语句能看出来?
2、议一议:从哪些语句看出来?
过渡:下面我们就用读一读、议一议的学习方法,分组自学,看看作者是怎样把颐和园的每处景物写具体的?
分组学习长廊
出示自学指导二
1、站在长廊的一头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2、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
幻灯出示(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
3、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分组学习万寿山
出示自学指导三
1、万寿山上的建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站在万寿山上向下看,昆明湖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3、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分组学习昆明湖
出示自学指导四
1、昆明湖上都有哪些景物?
2、你认为哪种景物最美?
问:十七孔桥上的狮子有哪些形态呢?(幻灯出示练习题):十七孔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这十七孔桥真是( )!
6、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1、问: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你还知道哪些美景呢?学生自由回答课前搜集,幻灯出示图片欣赏。所以作者说(幻灯出示)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 昔日的皇家园林,如今成为人民美丽的大公园,它凝聚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天赋,是一座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我们应该更深入地去了解它,喜爱它,宣传它,保护它。现在我们在作者优美的语言中再次畅游颐和园。
引导交流课前搜集我国其他的“世界遗产”。
1、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2、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手抄报。 引导学生整体构建本单元知识体系,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理清全文游览顺序,体会移步换景描写顺序,为课后练笔做铺垫
出示自学提纲,使学生能按要求自主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力,积累词语
再次游览颐和园,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与作者的写作顺序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遗”的兴趣
附录二:
修改后的教案
讲课人: 讲课时间:
课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8、《颐和园》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方法过程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模式 和谐教学整体建构法
教学环节 ⒈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⒉初读课文,整体扫描
⒊自学合作,层层推进
⒋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师生分别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明确目标
导入新课
二、自学指导(一)
自学、讨论、
点拨
三、自学指导
(二)
自学、讨论、点拨
四、自学指导
(三)
自学、讨论、点拨
五、自学指导
(四)
自学、讨论、点拨
六、拓展练习
七、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八、布置作业兴趣延伸 课件展示本单元知识树,引出本节课教学目标。 板书课题并指导“颐”的写法。
回忆课文,用一句话概括颐和园给你留下的印象?
出示自学指导一
1、读一读: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颐和园的?从文中哪些语句能看出来?
2、议一议:从哪些语句看出来?
过渡:下面我们就用读一读、议一议的学习方法,分组自学,看看作者是怎样把颐和园的每处景物写具体的?
分组学习长廊
出示自学指导二
1、站在长廊的一头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2、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
幻灯出示(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
3、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分组学习万寿山
出示自学指导三
1、万寿山上的建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站在万寿山上向下看,昆明湖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3、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分组学习昆明湖
出示自学指导四
1、昆明湖上都有哪些景物?
2、你认为哪种景物最美?
问:十七孔桥上的狮子有哪些形态呢?(幻灯出示练习题):十七孔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这十七孔桥真是( )!
6、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1、问: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你还知道哪些美景呢?学生自由回答课前搜集,幻灯出示图片欣赏。所以作者说(幻灯出示)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 昔日的皇家园林,如今成为人民美丽的大公园,它凝聚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天赋,是一座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我们应该更深入地去了解它,喜爱它,宣传它,保护它。现在我们在作者优美的语言中再次畅游颐和园。
引导交流课前搜集我国其他的“世界遗产”。
1、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2、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手抄报。 引导学生整体构建本单元知识体系,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理清全文游览顺序,体会移步换景描写顺序,为课后练笔做铺垫
出示自学提纲,使学生能按要求自主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力,积累词语
再次游览颐和园,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与作者的写作顺序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遗”的兴趣
附录三:
本单元知识树
本课知识树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搭石》课例分析
我给本校四年级 班讲授了小学语文《搭石》,课后与课题组的老师们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反思如下: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搭石》是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紧扣这一主题,这组教材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述了爱的哲理。我所执教的是《搭石》,重点是体会乡亲们淳朴的爱,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美的。课后静心反思,感触颇多。
在教学预设时,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首先,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读、找、画、议。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自由的朗读,思考、勾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加强说、写的训练,设计了把你在生活中有感受到的美说一说,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通过朗读——评价,描述画面——评价,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品质。
其次,注重传授学习方法,提示学习规律。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了解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是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的必要前提。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还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总结全文,提示写法时,揭示“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蕴涵美,生活处处是文章。
再次,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追求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我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比如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在过渡语、小结语、激情语中渗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勤劳是美、助人是美、谦让是美、和谐是美,美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奉献了爱,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美。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1. 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本文设计以“一道风景”为主线,紧扣“景美、情更美”这一主题。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文中哪些语句流淌着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
2. 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便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目的。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助人为乐美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3. 以“想象美”延伸课文
想象填空是本节课又一亮点。当这位搭石人急着赶路却发现石块不稳时,他是怎么想的呢?出示课件:
当上了点年岁的人,发现( ),他不由得停下匆匆的脚步,担心地想:( )
生1:当上了点年岁的人,发现(石块不稳时),他不由得停下匆匆的脚步,担心地想:(要是小孩踩在上面,就要掉进水里了!)
生2:当上了点年岁的人,发现(石块不稳时),他不由得停下匆匆的脚步,担心地想:(要是老人来走搭石,石头一晃动,肯定会掉进水里!
师:多么纯朴善良的搭石人啊!他不仅这样想着,还这样做着:(出示课件)他首先( ),接着( ),然后( )。看到石头稳极了,他满意的( ),仿佛看到人们( )
生1:他首先(放下带的东西),接着(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然后(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看到石头稳极了,他满意的(离去),仿佛看到人们(平稳得走在搭石上)
生2:他首先(绾起裤腿),接着(搬来合适的石头搭上)然后(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看到石头稳极了,他满意地(笑了),仿佛看到人们(那轻松愉快的脚步)。从刚才的想象填空中你能品味到搭石人的什么美呢?生答:(心灵美、助人为乐美、勤劳美、奉献美)我要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填空,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环节,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是合情合理,我就给予肯定。从而达到了学生学习语言来源于文本但超文本的目的。
三、教学效果的反思
1. 由于时间关系,原来预定的“写一写你身边的美”临时改成了“说一说你感受到的美”使写的训练没有完成。
2. 由于在教学中既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想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还想渗透写作方法,谈体会谈感受。设计的内容太多,想讲授的太多,因而对文章个别语句分析理解不是很到位。
3. 我上课最大的毛病是操之过“急”。当一个问题问出了,在学生那得不到我想要的答案时,我总是急于自己帮忙回答出来,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让人感觉教师牵得过紧,课堂气氛沉闷。由此,也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表达不出他们心底真正的想法。我决心在平时的课堂中,试着去调整自己的这种“坏习惯”,给学生足够时间地考虑,让他们更加完整地表达。
这堂课让我看到了些许不足,我也一定会竭尽全力去弥补这些不足。今后,我也想借助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自己,展现自己,提高自己。尤其是王教授的精心栽培下,我相信自己在教学上会有一个飞越的!
附录一:
修改前的教案
讲课人: 讲课时间:
课题:21、搭石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受到感染、熏陶。
方法过程 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课文,运用抓重点的学习方法,自读自悟,不会的问题通过相互讨论和老师点拨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模式 和谐教学,整体建构
教学环节 ⒈自学新知,提出问题。
⒉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⒊教师点拨,突出重点。
⒋指导练习,总结全课。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整体扫描,理清脉络
三 逐层推进,
理解课文
四 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五、练习达标
六、拓展思路,加深认识
1、 同学们,在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我们学习了两首表达了朋友之间真挚的爱的古诗,谁来背诵一下?
2、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在感受了李白和王维对朋友那种真挚的爱以后,让我们来继续学习本单元的第二篇展现乡亲们纯朴的爱的课文,21《搭石》
3、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家乡,通过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感受那些看得见的具体的美和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找出与问题对应的段落
课件出示思考问题:什么叫搭石? (第1自然段)
谁?如何摆搭石?(第2自然段)
人们如何走搭石(第3、4自然段)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师:请你再读这句话,细细品位,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大家说的都非常好,课文第二自然段就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能找到吗?一起读读.
(一)自学指导一
1、师:为什么说搭石构成里家乡的一道风景吗?让我们再一次走入课文,请大家默读课文2.3.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画出让你感受到美的句子.
2、课件出示要求:
(1)首先要求自己读自己画
(2)其次是和自己的搭档互相交流
(3)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4)最后全班进行汇报让我们一起在句子中感悟美吧!
3、小组内讨论交流,限时3分钟
(二)精讲点拨
1、同学们,对于课文中这些表现具体的美和心灵美的句子,我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
师出示课件第一句: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那块大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你从这句话中的带有红色的词语中能感受到什么?(无论,只要,一定,再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才.)
师出示课件:想象填空1
当上了点年岁的人,发现( ),他不由得停下匆匆的脚步,担心地想:( )。
出示课件想象填空2
他首先( )接着( )然后( )。看到石头稳极了,他满意地( ),仿佛看到人们( )。
师:如果你是路人,目睹了老人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说或怎么做?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你们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乡亲的勤劳,善良感动了我们,他们的美好品质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板书)这风景让我们喜欢,让我们爱.哪位同学能把这种喜爱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师:同学们,我们跟这种一心为人的精神就称作——板书:奉献美。
师:此时,你们想不想亲自去看一看搭石人呢?教师播放搭石人在溪流中摆放石头的画面。哪位同学能够用一句话来概括图意呢?
师:是的,这位搭石人摆放石头的动作已经永久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这确实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而她一心为人着想的奉献精神更是家乡的一道风景。所以我们说这里不仅( )而且( )。
生答:景美、人更美。(众人搭石)
(三)总结学法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一起品读了老人摆搭石的句子,感受到了老人的无私和善良。那么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
首先我们有感情的朗读了句子,然后我们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理解。最后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读句子
(四)自学指导二
1、好,下面我们就用这个学习方法自己学习走搭石部分那些表现具体的美和心灵美的句子,有信心吗?
2、课件出示学习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画出的体现美的句子
(2)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谈谈自己的理解
(3)带着自己新的感悟再次读句子
1、小组内讨论(用时三分钟)
2、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3、指名配乐朗读课文2——4自然段,欣赏美。
4、师:刚才我们从美句中品味到了乡亲们的奉献美、和谐美、谦让美、敬老美,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来完整地朗读课文2—4自然段,让我们共同欣赏他们的美吧。
指名配乐朗读2—4自然段。
师:搭石是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但它们让我们发现了美,看到了美,欣赏到了美。所以作者由衷赞叹到:(齐读最后一段)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何感受?生:我感觉到搭石并不平凡,它联系了乡亲的感情师:作者只是赞美搭石吗?他在真正赞美谁?赞美他们什么?生:不只是在赞美搭石,真正目的在赞美乡亲们。师:这种借描写物来赞美人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
师: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都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对搭石如此钟情,如此痴迷了吧,那是因为:搭石静静的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无怨无悔;它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它更是乡亲们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情感纽带。让我们怀者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假如——还有哪些假如呢?走搭石的时候,还会有哪些感动我们的画面吗?请你把心中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
小小的搭石,演绎着人间的真情,我能试着写一写: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就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碰上赶集的日子……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了下雪天……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孩子上学……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
小结,回扣中心句:(随机板书:谦让敬老见真情)
是啊,正是这一幕幕熟悉而感人的画面,传递着乡民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也让——(齐读:“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师:艺术家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的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中寻找美。)
4.师:美是一把雨中的小伞;美是一句风中的问候;美是一个关怀的眼神;美是一片温暖的阳光……
让我们将真善美撒播到每一个角落,让世界因我们而充满爱。课件播放《爱的奉献》,在温情的音乐声中结束全课。
教师引导学生先整体建构知识体系,再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脉络。
。
、
。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师生合作,紧抓本文重点,总结学习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
拓展思维,巩固所学
板书设计
无私贡献
一心为他人着想
搭石? 乡亲们
看得见的具体美? 心灵美?
附录二:
修改后的教案
讲课人: 讲课时间:
课题:21、搭石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 学会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方法过程 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课文,运用抓重点的学习方法,自读自悟,不会的问题通过相互讨论和老师点拨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模式 和谐教学整体建构法
教学环节 19、 明确目标 5、练习达标
20、 自学指导 6、拓展提高
21、 合作探究
22、 精讲点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自学指导(一)
三、精讲点拨(一)
四、自学指导(二)
五、 合作探究
五、练习达标
六、拓展思路,加深认识
课件展示本单元知识树,引出本节课教学目标
1、 同学们,在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我们学习了两首表达了朋友之间真挚的爱的古诗,谁来背诵一下?
2、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在感受了李白和王维对朋友那种真挚的爱以后,让我们来继续学习本单元的第二篇展现乡亲们纯朴的爱的课文,21《搭石》
3、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家乡,通过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感受那些看得见的具体的美和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找出与问题对应的段落
课件出示思考问题:什么叫搭石? (第1自然段)
谁?如何摆搭石?(第2自然段)
人们如何走搭石(第3、4自然段)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师:请你再读这句话,细细品位,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大家说的都非常好,课文第二自然段就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能找到吗?一起读读.
(一)自学指导一
1、师:为什么说搭石构成里家乡的一道风景吗?让我们再一次走入课文,请大家默读课文2.3.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画出让你感受到美的句子.
2、课件出示要求:
(1)首先要求自己读自己画
(2)其次是和自己的搭档互相交流
(3)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4)最后全班进行汇报让我们一起在句子中感悟美吧!
3、小组内讨论交流,限时3分钟
(二)教师指导学法
师出示课件第一句: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那块大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你从这句话中的带有红色的词语中能感受到什么?(无论,只要,一定,再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才.)
师出示课件:想象填空1
当上了点年岁的人,发现( ),他不由得停下匆匆的脚步,担心地想:( )。
出示课件想象填空2
他首先( )接着( )然后( )。看到石头稳极了,他满意地( ),仿佛看到人们( )。
师:如果你是路人,目睹了老人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说或怎么做?
师:此时,你们想不想亲自去看一看搭石人呢?教师播放搭石人在溪流中摆放石头的画面。哪位同学能够用一句话来概括图意呢?
师:是的,这位搭石人摆放石头的动作已经永久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这确实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而她一心为人着想的奉献精神更是家乡的一道风景。所以我们说这里不仅( )而且( )。
生答:景美、人更美。(众人搭石)
(三)总结学法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一起品读了老人摆搭石的句子,感受到了老人的无私和善良。那么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
首先我们有感情的朗读了句子,然后我们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理解。最后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读句子
1、好,下面我们就用这个学习方法自己学习走搭石部分那些表现具体的美和心灵美的句子,有信心吗?
2、课件出示学习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画出的体现美的句子
(2)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谈谈自己的理解
(3)带着自己新的感悟再次读句子
1、小组内讨论(用时三分钟)
2、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3、指名配乐朗读课文2——4自然段,欣赏美。
4、师:刚才我们从美句中品味到了乡亲们的奉献美、和谐美、谦让美、敬老美,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来完整地朗读课文2—4自然段,让我们共同欣赏他们的美吧。
指名配乐朗读2—4自然段。
师:搭石是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但它们让我们发现了美,看到了美,欣赏到了美。所以作者由衷赞叹到:(齐读最后一段)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何感受?生:我感觉到搭石并不平凡,它联系了乡亲的感情师:作者只是赞美搭石吗?他在真正赞美谁?赞美他们什么?生:不只是在赞美搭石,真正目的在赞美乡亲们。师:这种借描写物来赞美人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
师: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都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对搭石如此钟情,如此痴迷了吧,那是因为:搭石静静的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无怨无悔;它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它更是乡亲们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情感纽带。让我们怀者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假如——还有哪些假如呢?走搭石的时候,还会有哪些感动我们的画面吗?请你把心中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
小小的搭石,演绎着人间的真情,我能试着写一写: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就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碰上赶集的日子……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了下雪天……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孩子上学……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
小结,回扣中心句:(随机板书:谦让敬老见真情)
是啊,正是这一幕幕熟悉而感人的画面,传递着乡民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也让——(齐读:“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师:艺术家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的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中寻找美。)
4.师:美是一把雨中的小伞;美是一句风中的问候;美是一个关怀的眼神;美是一片温暖的阳光……
让我们将真善美撒播到每一个角落,让世界因我们而充满爱。课件播放《爱的奉献》,在温情的音乐声中结束全课。
教师引导学生先整体建构知识体系,再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脉络。
。
、
。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师生合作,紧抓本文重点,总结学习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
拓展思维,巩固所学
板书设计
无私贡献
一心为他人着想
搭石? 乡亲们
看得见的具体美? 心灵美?
附录三:
单元知识树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例分析
河东实验小学 启 端
本节课是我在2008年11月25日给五年三班学生上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品析父亲和儿子的言行,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同时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文,运用抓重点的学习方法,自读自悟,不会的问题通过相互讨论和老师点拨解决。学生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同时感受坚持不懈可以创造奇迹的道理。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让学生品析父亲和儿子的言行,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同时进一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但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我明白了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在今后教学中还要让学生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同时感受坚持不懈可以创造奇迹的道理。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我认为在学习该篇课文时,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明确目标、自学指导、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练习达标、拓展提高。同时课前出示单元知识树,并随着三问三读,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板书本课知识树,在本课结束时再展示一次单元知识树,加以巩固、深化。但是经过课后反思我觉得其中还存在着不足,主要是合作探究时,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小组内融会、达成共识,再由小组长组织在全班进行交流,老师予以点拨,使每问每读的小循环更落实到位,更有实效。
通过反思,我感觉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按照三问三读来进行:一读 1、自学指导;2、通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想一想整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3、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练习巩固。二读1、自学指导;2、再读课文,思考三部分各写了什么?3、小组合作;教师点拨;练习巩固。三读1、自学指导;2、细读课文,思考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从课文第二部分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3、小组合作;教师点拨;练习巩固。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亮点在于我把知识树呈现给学生,这样清晰地将本单元的知识重点有层次地提出,帮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设计了三问三读的环节,并随着学生的汇报相机板书本课知识树。不足之处在于提问——交流、汇报——点拨的环节还应再落实些,使学生有充分时间去自己交流、体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中有所收获。今后,我还要继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做到讲求实效。
附录一:
修改前的教案
讲课人:
课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析父亲和儿子的言行,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方法过程 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课文,运用抓重点的学习方法,自读自悟,不会的问题通过相互讨论和老师点拨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重点 通过品析父亲和儿子的言行,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模式 和谐教学,整体建构。
教学环节 1.明确目标 2.自学指导 3.合作探究 4.精讲点拨 5.练习达标 6.拓展提高
教学准备 1. 布置学生查阅有关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资料。
2. 学生留意生活中父母的爱。
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明确目标
二、自学指导
三、合作探究
四、精讲点拨
五、练习达标
六、拓展提高 课件展示本单元动态知识树,引出本节课教学目标。
(一)出示自学指导一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要的语言说一说。
2.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整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各写了什么?
组织学生自学,教师计时三分钟,巡视指导帮助。
(二)出示自学指导二
1.分角色朗读第2至第23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写父亲和儿子的语句,想一想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2.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认为谁了不起,说出理由。
3.有感情地朗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1.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运用抓重点的学习方法,实用工具书,在反复朗读中,读、画、圈、注,自读自悟,先组内两人讨论,最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2.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围绕重点语句,出示相关问题,各小组以组长为代表分别交流汇报,以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什么力量使他们创造出了奇迹呢?
(父亲曾经对儿子说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老师点拨:类似的话反复出现,多处呼应,表现了父亲的责任感和父爱的伟大,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儿子对父亲非常信赖,父子情深。
2.课文中没有一处写出父爱的伟大,却让我们体会得很深刻,你又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呢?
老师点拨: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细致刻画,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品,这正是作者的表达方法。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习作中也能掌握这种方法。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此时此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仅感动了我们,更感动了周围的人,想象一下周围的人们会说些什么。
2.语言训练。
(1)其他孩子的父母 地说“
!”
(2)消防队长 地说“
!”
(3)警察 地说“
!”
(4)劝他放弃努力的那位父亲 地说“ !”
1.引导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亲对你的爱。
2.激情:是啊,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
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想做的吗? 教师引导学生先整体建构知识体系,再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引领学生理清文章主体脉络,为本文抓重点的学习方法打下基础。
出示自学提纲,使学生能够按要求自主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引出后面的教学内容。
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语言练习,加深体会。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父母的爱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此时让学生联系生活拓展谈话,能促使学生自省,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 子
总会跟你在一起 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爱
附录二:
修改后的教案
讲课人:启端 讲课时间:2008年11月25日
课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析父亲和儿子的言行,理解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方法过程 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课文,运用抓重点的学习方法,自读自悟,不会的问题通过相互讨论和老师点拨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同时感受坚持不懈可以创造奇迹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品析父亲和儿子的言行,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模式 和谐教学,整体建构。
教学环节 1.明确目标 2.自学指导 3.合作探究 4.精讲点拨 5.练习达标 6.拓展提高
教学准备 3. 布置学生查阅有关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资料。
4. 学生留意生活中父母的爱。
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明确目标
二、自学指导
三、合作探究
四、精讲点拨
五、练习达标
六、拓展提高 课件展示本单元动态知识树,引出本节课教学目标。
(一)出示自学指导一
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2.想一想整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组织学生自学,教师计时三分钟,巡视指导帮助。
(二)出示自学指导二
1.再读课文,思考三部分各写了什么?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要的语言说一说。
(三)出示自学指导三
细读课文,思考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
从课文第二部分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运用抓重点的学习方法,实用工具书,在反复朗读中,读、画、圈、注,自读自悟,先组内两人讨论,最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4.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围绕重点语句,出示相关问题,各小组以组长为代表分别交流汇报,以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相机板书知识树。
2.根据知识树,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主题和写作特点。
老师点拨: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细致刻画,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品,这正是作者的表达方法。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习作中也能掌握这种方法。
3.回顾本单元知识树,进一步了解主题和写作特点。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此时此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仅感动了我们,更感动了周围的人,想象一下周围的人们会说些什么。
语言训练:
(1)其他孩子的父母 地说:“
!”
(2)消防队长 地说:“
!”
(3)警察 地说:“
!”
(4)劝他放弃努力的那位父亲 地说:“ !”
自选作业:爱的延伸
1、有感情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地震中父子间的似海深情。
2、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诵读积累。
3、以父母之爱为主题,搜集并阅读描写表现父爱或母爱的文章或诗词。
佳作推荐: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
朱自清《背影》
梁晓声短篇小说《父亲》
肖玲《母亲的“存折”》
教师引导学生先整体建构知识体系,再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引领学生理清文章主体脉络,为本文抓重点的学习方法打下基础。
出示自学提纲,使学生能够按要求自主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引出后面的教学内容。
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语言练习,加深体会。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父母的爱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此时让学生联系生活拓展,能促使学生自省,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附录三:单元知识树和本课知识树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课例分析
本节课是我在2008年10月23日给五年三班学生上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文,运用抓重点的学习方法,自读自悟,不会的问题通过相互讨论和老师点拨解决。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本节课我首先让学生学习种、收、吃花生的过程,希望逐步引出议花生的重点部分,可却把时间浪费在设置的一些小问题上,让学生回答,这样导致教学内容偏离主旨。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我感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还有偏差,没有把重点放在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和体会其中的道理。从而,我明白了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我认为在学习该篇课文时,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明确目标、自学指导、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练习达标、拓展提高。但是经过课后反思我觉得其中还存在着不足,主要是合作探究时,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小组内融会、达成共识,再由小组长组织在全班进行交流,老师予以点拨;练习达标环节应讲求实效,以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当堂教当堂会;知识树也应在本课结束时再展示一次,加以巩固、深化。
通过反思,我感觉整个教学过程应该分为两个周期:第一周期1、自学指导;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练习巩固。第二周期1、自学指导;2、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每个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抓重点语句体会其中含义;小组合作;教师点拨;练习巩固。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亮点在于我把知识树呈现给学生,这样清晰地将本单元的知识重点有层次地提出,帮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在分析句子等细节之处上浪费时间过多,导致本节课拖堂,而且学生没有充分时间去自己交流、体会。今后,还要提高教学效果,讲求实效。
附录一:
修改前的教案
讲课人: 讲课时间:
课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5.落花生》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2.朗读背诵重点段落和句子。
方法过程 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课文,运用抓重点的学习方法,自读自悟,不会的问题通过相互讨论和老师点拨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的。
教学重点 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借物喻人、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教学模式 和谐教学,整体建构。
教学环节 1.明确目标 2.自学指导 3.合作探究 4.精讲点拨 5.练习达标 6.拓展提高
教学准备 5. 布置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一些常识,知道花生名字的来历。
6. 学生了解生活中像落花生一样的人和事物。
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明确目标
二、自学指导
三、合作探究
四、精讲点拨
五、练习达标
六、拓展提高 课件展示本单元动态知识树,引出本节课教学目标。
(一)、出示自学指导一
1.听朗读录音,按课文叙述的顺序说说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
种花生—( )——( )——( )
2.学习“过收获节”一段。思考:有谁来参加我们的收获节?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哪个是重点?
组织学生自学,教师计时三分钟,巡视指导帮助。
(二)、出示自学指导二
1.默读课文,找出父亲几次对孩子们说的话,看看父亲讲了花生的什么,又想告诉孩子们什么。
2.画出作者听了父亲对于花生品格的议论之后感悟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运用抓重点的学习方法,实用工具书,在反复朗读中,读、画、圈、注,自读自悟,先组内两人讨论,最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1)赞花生。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2)学花生。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3)作有用的人。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6.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围绕重点语句,出示相关问题,各小组分别交流汇报,以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学习第三段(议花生)。
①想一想:大家谈论了花生的哪些好处?父亲的观点是什么?
②父亲是怎样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③花生确实和桃子、石榴、苹果不一样,从这种对比中我们看出花生有什么可贵的品质?
(2)父亲仅仅是对我们赞美花生吗?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 段。看看父亲是怎么说的?
(3)父亲的话可谓语重心长,他是来借花生来教育我们怎样做人。他想让我们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齐读13段。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再看书上的这句话“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你是怎么理解的?抓重点词语谈体会。
2..父亲这番苦心,“我”最后理解了没有?请从课文中找找依据。
3. 这篇课文借“落花生”来喻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作者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他父亲的教诲和希望,后来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终于成为一个著名作家。
填空练习,体会父亲话的含义。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1.这篇课文以议花生的可贵之处,来说明做人的道理,是什么道理?学生说道理。
2.本文借助花生这种植物来向我们讲明一个道理,这种写作方法称为什么?
3.你还知道哪些文章采用了这种写作方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先整体建构知识体系,再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引领学生理清文章主体脉络,为本文抓重点的学习方法打下基础。
出示自学提纲,使学生能够按要求自主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引出后面的教学内容。
紧抓文本内容,引导学生领会父亲话的含义,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填空练习,巩固所学。
了解课文借物喻人的方,法,用心领会,收获人生的道理。
板书设计
15.落花生 许地山
花生 桃子 石榴 苹果
果实埋在地里 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
矮矮地长在地上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附录二:
修改后的教案
讲课人: 讲课时间:
课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5.落花生》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2.朗读背诵重点段落(第10、12、13自然段)。
方法过程 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课文,运用抓重点的学习方法,自读自悟,不会的问题通过相互讨论和老师点拨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借物喻人、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教学模式 和谐教学整体建构法
教学环节 1.明确目标 2.自学指导 3.合作探究 4.精讲点拨 5.练习达标 6.拓展提高
教学准备 1. 布置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一些常识,知道花生名字的来历。
2. 学生了解生活中像落花生一样的人和事物。
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明确目标
二、自学指导
三、合作探究
四、精讲点拨
五、练习达标
六、拓展提高 用课件动态展示本单元知识树,引出本节课教学目标。
(一)出示自学指导一:
1.默读课文,按课文叙述的顺序说说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
种花生—( )——( )——( )
2.说一说每部分都讲了什么事?
组织学生自学,教师计时三分钟,巡视指导帮助。
(二)出示自学指导二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找出父亲几次对孩子们说的话,看看父亲讲了花生的什么,又想告诉孩子们什么。
3.画出作者听了父亲对于花生品格的议论之后感悟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7.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运用抓重点的学习方法,使用工具书,在反复朗读中,读、画、圈、注,自读自悟,先组内两人讨论,最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8.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围绕重点语句,出示相关问题,各小组以组长为代表分别交流汇报,以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 这篇课文借“落花生”来喻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作者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他父亲的教诲和希望,后来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终于成为一个著名作家。
2. 文章在表达上颇具匠心:详略分明,以物喻人,同时言辞朴实无华。尽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说法,却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填空练习,体会父亲话的含义。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1.这篇课文以议花生的可贵之处,来说明做人的道理,是什么道理?学生说道理。
2.本文借助花生这种植物来向我们讲明一个道理,这种写作方法称作什么?
3.你还知道哪些文章采用了这种写作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先整体建构知识体系,再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引领学生理清文章发展脉络,为本文抓重点的学习方法打下基础。
出示自学提纲,使学生能够按要求自主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引出后面的教学内容。
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填空练习,巩固所学。
了解课文借物喻人的方,法,用心领会,收获人生的道理。
板书设计
15.落花生 许地山
花生 桃子 石榴 苹果
果实埋在地里 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
矮矮地长在地上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附录三:
本单元知识树
本课知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