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课文《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教案设计

课前谈话:

五年级课文《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师:第一次见面,自我介绍一下,我姓王,同学们喊我——

生:(齐)王老师。

师:喊得这么亲切,王老师觉得跟你们一点陌生感都没有了。在座的有些老师是王老师的好朋友,知道朋友喊我什么吗?

生:喊你的名字。

师:你真聪明,我的名字叫“玲湘”,“玲珑”的“玲”,“湘江”的“湘”。(指生),连上姓,我的姓名是——

生:王玲湘。

师:握个手,一听就知道你把我当大朋友了。我呀,还认识一位饱读诗书的老先生,他特别有意思,向别人介绍我的时候,说我是“王氏之女”,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王家的儿女(众笑)

师:我到底是王家的儿子,还是王家的女儿?

生:王家的女儿。

师:这就对了,氏,指的是姓,“之”就是——

生:“之”就是“的”。

师:谁能用老先生的方法做自我介绍?

生:我姓李,是“李氏之女”。

生:我是高氏之女。

(指一男生)

师:你姓什么?

生:我也姓高。

师:也是高氏之女?(众笑)

生:不是,是高氏之子。

师:“儿子”用“子”,你很会变通。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会变通的高氏之子。(热烈的掌声)

激趣,导课题,了解出处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杨氏之子”,看老师板课题。(师板题)

师:“杨氏之子”指的就是——

生:杨家的孩子。

师:一起读课题。

生:(齐)杨氏之子。

【评析】课的开始就如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亦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谈话的相互介绍,看似无意,实则从相互了解、介绍开始,学生轻松愉快中走近了文言,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杨氏之子”。

师:《杨氏之子》出自哪呢?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课件出示《世说新语》封面、相关资料:《杨氏之子》选自一本古代小说——《世说新语》。《世说新语》由南朝的文学家刘义庆编撰,共36门。《杨氏之子》是“言语第二”中的第43个故事。)

(一生读资料)

一读,正字音,初识古文

(课件翻页,出示《世说新语》中《杨氏之子》的原文)

师:这个故事选自古代小说,所以用的语言也是古人的,这样的文章叫古文,也可以叫做文言文。

【评析】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出示古代小说《世说新语》的封面,并翻页出示《杨氏之子》,原汁原味介绍文言文,直观、清晰,学生易留下深刻印象。

师:这个故事已编入我们的课本。请大家翻开书48页,自由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很新奇,各自朗读课文)

师:谁尝试着读一读?

(一生读)

师:你读得很仔细,不添一字,不漏一字。两个多音字读得准,请你当小老师。

生:为wèi 应yìnɡ

(生齐读两遍。)

师:就像他这样,字字咬准,谁再读?

(一男生读)

师:口齿清晰,生字读得很准。

(课件:生字“惠”字变红)

师:“惠”什么意思?

生:这个惠在古代,是“智慧”的“慧”。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释。

师:一起看看,课文下面一共有几个注释?

生:(齐)八个。

师:这八个注释,是我们学习这篇古文的好帮手。

(课件:生字“曰”字变红)

师:一起读。

生:(齐)曰。

师:“曰”和什么字长得很像?

生:“日”字。

师:抬起右手,我们边比较边书空,(生抬起右手书空)又瘦又高的是——

生:“日”字。

师:又矮又胖的是——

生:“曰”字。

师:注意“曰”字中间一横不挨着“横折”。“曰”是什么意思?

生:说。

师:孔指以示儿曰,谁对谁在说?

生:是孔君平对儿说。

师:那么,这一句“孔”和“儿”后面应停顿,(出示:孔/指以示儿/曰),谁来读?

(一生读,停顿很生硬)

师:画了斜线的地方要拖个长音,读起来就有味道,谁再读?

(另一生读)

师:—齐读。

生:(齐)孔/指以示儿/曰。

(课件:生字“禽”字变红)

师:“禽”什么意思?

生:就是兽。(众笑)

师: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造“禽”字的。(课件出示“禽”的造字变化)上部是“今天”的“今”,“今”jīn、“禽”qín,记住,“禽”是前鼻音;下半部分是有长柄的捕鸟网,这形象的捕鸟图演变成的就是“禽”字。

师:(指刚才的学生)现在,你说”禽”指什么?

生:(不好意思地)指“鸟”。

师:“禽”指鸟。这一句中,“家”和“禽”是两个词语,“禽”字前面要停顿,让人听明白。(课件出示: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自由练练。

(生各自练习朗读)

【评析】生字教学不走过场,扎扎实实,各字突破。“曰”重形的比较,“禽”结合造字正音。“曰”“禽”意思的理解与准确断句结合起来。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请你读。

(一生读,不够流畅)

师:看着老师的手势,(边打手势边示范)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起来。

生:(和着老师的手势)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评析】乐队前面的指挥指示演奏者如何演奏,合唱队前面的指挥指示歌唱者如何演唱,此时,老师的手势就是无声的指挥,能够指引学生如何读出文言长句中的停顿和延音。

师 :都说停顿时读好古文的灵魂。提起手,让我们一起和着自己的手势读一读这个小故事。

(生一齐举起右手食指,跟着老师边画停顿边读)

师:这就是读古文的味道。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如果读的时候,把这个小故事读到脸上,读到手上,它的意思真能自现,相信吗?

生:相信。

师:老师还没读你们就相信了。(众笑)合上书,看着我。我读完后明白这个小故事内容的,用掌声对自己表示祝贺。

(师加动作、表情演读,如读到“甚聪慧”竖拇指,读到“诣其父”做拜见的动作……)

(师读完,生热烈的掌声)

【评析】如果说前面的手势语指引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此处的态势语是为了直观、形象地呈现古文内容,帮助学生消除现代文与文言的隔阂,理解文本的大体内容。

再读,抓人物,感知大意

师:掌声说明了大体明白了故事内容,要准确理解,我们还得借助注释再读一读课文,碰上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

(生轻声细读)

师:有问题吗?

生:“孔指以示儿曰”我还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师:是有点儿难。“指”后面省略了“杨梅”,意思是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

生:我不明白“夫子”是什么意思?

师:(课件出示:“孔君平”、“孔”、“夫子”变蓝)读一读,发现了什么?

生:这都是指同一个人。

师:第一次称——

生:孔君平。

师:第二次简称——

生:孔。

师:第三次称——

生:夫子。

师:文中的夫子指孔君平。知道怎样的人称夫子吗?

生:有学问的人,受人尊重的人。

师:(指坐在后面的原语文老师)你们的语文老师可以称夫子吗?

生:不可以,她是女的。

师:你补充了一个很重要的要素:男性。孔子可以称为——

生:孔夫子。

师:孟子称为——

生:孟夫子。

师:孔君平也称为——

生:孔夫子。

师:(出示:“杨氏子”、“其”、“儿”、 “儿”、 “儿”、“君”变红)再读读这些词语,又有什么发现?

生:指的都是杨氏子。

师:第二句中,“诣”和“乃”下面有注释。“其”是什么意思?

生:他的。

师:于是把他的儿子喊出来。他的儿子是谁?

生:杨氏子。

师:第三句,没有人物,为设果,到底谁为谁摆上水果?

(出示填空:( )为( )设果)

生:杨氏之子为孔君平摆上水果。

师:这里省略了“杨氏子”和“孔君平”。你们看,在古文中,同一个人,不同的称谓,不同的用词,甚至能省则省,这就是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十分简洁。

【评析】小古文五十五个字中,七个字有注释,十三个字表示杨氏子或孔君平的称谓,第三句中省略了“杨氏之子”和“孔君平”。抓住人物称谓,也就抓住了十三个字,抓住了古文不同用词、能省则省的语言特点。“抓人物,梳大意”是一个贴着文本的精巧设计。

师:现在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吗?同桌先练一练,说 一说。

(指五名,每人一句,接讲故事)

师:你们讲的这个故事,课文用55个字就写清楚了,古文就是这样言简意丰。理解了故事,咱们合上音乐的节拍一起读,我读第1句,你们读后面4句。

三读,品对话,感悟聪惠

师:知道为什么我读第一句,你们读后四句吗?

生:第一句是总的概括了杨氏之子的特点,后面四句写了一个小故事。

师:第一句总起,后四句用一个小故事具体写,这叫总分的写法。杨氏之子的特点是什么?谁用第一句中的词语来概括?

生:甚聪惠。

(师板书:甚聪惠)

师:课文中用这个“惠”来表示智慧的“慧”,现在写聪慧不能这样写。(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比较平淡)

师:师:“甚”是什么意思?

生:很。

师:不是一般的聪明,谁再读?

(一生又读,强调了“甚”字)

师:一起读。

(生齐读)

【评析】语文教学就应当在语言的丛林里穿行,古文也不例外。小古文写什么?把一篇课文读成一个关键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小古文怎么写?把一篇古文读成两个层次,培养学生的梳理能力。

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最能看出杨氏子的甚聪惠呢,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划下来。

(生边读边圈画)

师:我们一块交流。

生:我觉得从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可以看出。

(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孩子应声答的是孔君平的话,“此是君家果”什么意思?

生:这是你家的水果。

师:孔君平是浙江绍兴人,官至廷尉,掌管天下邢狱,相当于全国司法部长。不一般的身份,这玩笑开得也很有水平。这是你家的水果,这句话有没有言外之意呢?

生:杨梅和你同姓,你们是一家。

师:这叫“听得明”。孔君平用“杨梅”和“杨姓”的联系开玩笑,杨氏子用什么和什么来回答他呢?

生:用孔雀和孔姓的联系来回敬。

师:用一句俗语,叫以其人之道——

生:还治其人之身。

师:这么聪慧的孩子,如果来的不是孔君平,是黄君平,杨氏子会怎么答?

生:未闻黄花是夫子家花。

生:未闻黄河是夫子家河。

生:未闻黄鹂是夫子家禽。

师:此儿甚聪慧,学了“禽”,立刻能用。如果来的是柳君平呢?

生: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都能听得明、答得巧,这杨氏之子不是一般的聪慧,是(指板书)——

生:甚聪惠。

师:再读读杨氏子的回答,你又从哪个词语感受到杨氏子的甚聪惠呢?

生:我从“应声答曰”可以看出,

师:什么叫应声答?

生:马上答。

生:立刻答。

师:那好,我是孔君平。(走到一生前)杨氏子,此是君家果。

生:(愣了一会儿,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你这不叫应声答。(走到另一生前)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指着师)孔君平的话音刚落,(指着生)杨氏子随声而答,这就叫——生:应声答。

师:现在我是孔君平,大家都是杨氏子,注意听孔君平强调的是什么。

师:“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师分别强调君、果,生分别强调夫子、禽)

师:反应快、出语快,这就叫——

生:应声答。

师:一个应声答,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杨氏子的(指板书)——

生:甚聪惠。

【评析】创设情境体会“应声答”的两方面:出语快、反应快,学生历经体验,对“应声答”把玩到位。

师:继续交流,你还从什么词语感受到甚聪惠呢?

生:未闻。

师: “未闻”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听说。

师:杨氏子可以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为什么拐个弯说话呢?

生:这样说显得有礼貌。

师:你从说话人的角度来感受。

生:这样说,听的人觉得很舒服。

师:你换了一个角度,从听话人的感受来体会。这杨氏子多会说话呀,同样一个意思,稍稍拐了个弯,就委婉、得体、不失礼貌了。这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这就是此儿的(指板书)——

生:甚聪惠。

【评析】抓住“甚聪惠”,从“未闻”、“应声答”、“听得明答得巧”三方面反复体会、揣摩、品味,关注语言,落脚语言。教学结构形成复沓的美感。

师: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对话,一个玩笑开得幽默风趣,一个接话答得机智巧妙,同桌一组,练一练对话,看哪组同桌读出了他们说话的神态、语气?

(生分组练习)

师:哪一组来读?

(一组男生加动作、神态演读,惟妙惟肖,赢得热烈的掌声)

师:一起加动作、神态读。

(全班一起读,气氛热烈)

师:听得明、答得巧、反应快、出语快、委婉得体,我们在品读中感受到了杨氏子的甚聪惠,还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那我们就定格在精彩的语言中,再现杨氏之子的聪惠形象,能背的一起背一背。

(配乐诵读)

拓读,听故事,引向阅读

师:同学们,出语不凡的孩子在《世说新语》里不止杨氏之子,有一个故事《咏雪》,讲的是谢道韫的故事,请大家闭上眼,边听边在脑海中再现故事的情景。

(师讲故事: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道韫的叔叔谢安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孩子们谈论诗文。忽然间,天空中的雪下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大,谢安就问孩子们:“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儿子说:“像把盐撒在空中.”这时,谢道韫说——)

(出示:曰:“未若---------------------------。”)

师:“未闻”和“未若”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未闻”是没有听说,“未若”就是不如比作。

师:不如比作什么呢?

生:不如比作棉花飘。

生:不如比作鹅毛。

(出示: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师:一起读。

(生齐读)

师:“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这个故事,也是用简简单单的语言,来表现谢道韫的——

生:甚聪惠。

[评析]抓住“语言”表现人物“甚聪慧”这条线,拓展了《世说新语》中谢道韫的故事。

师:同学们,《世说新语》里有很多早慧孩子的故事,比如,让梨的孔融,比如南昌有个孺子亭,是纪念徐孺子的。这些孩子长大了成为上流社会的名士,《世说新语》就是写上层名士的逸闻言谈的,这样的故事有2000多个。每一个故事都像《杨氏之子》一样,有一句或几句精彩的语言。所以,鲁迅对《世说新语》这样评价,读——

(出示:名士底教科书。)

(生齐读)

师:“底”就是“的”,这本小说聚集着上层社会的人生百态。如果你有兴趣,课后翻阅——《世说新语》(课件出示《世说新语》封面、音乐),里面有原文、有注释、也有译文,相信你能看得懂,也会喜欢。

下课。

查看更多
【五年级课文《杨氏之子》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1973/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