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教学体会

教学分析

周一,我刚进教室,学生就像小麻雀似的围住我,七嘴八舌说开了:

《松鼠》教学体会

“老师,我在《十万个为什么》里了解到,松鼠的尾巴在它睡觉时可以当被子盖。在它跳跃时又是一个很好的降落伞。”

“老师,我从网上查阅到松鼠年产仔2~3次,一般在4、6月产仔较多,每次产仔4~6只。中国有24种松鼠,其中岩松鼠和侧纹岩松鼠2种是中国特有动物。”

“老师,我昨天买了一只松鼠,它的牙非常尖,还能嗑开核桃呢。”

“老师,我奶奶家屋檐下住着一窝燕子,我很喜欢它们,就仿着《松鼠》这课的写法,写了一篇日记,您给我看看好吗?”

学完《松鼠》一课后,学生并没有停留在了解课本知识的层次上,而是把知识的学习向课外、向生活、向应用多元开放了。听着学生的话语,感受着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我由衷地体会到自主探究给语文学习带来的活力。

《松鼠》是一篇传统课文,两年前我就曾教过,那时我按着文章的顺序,牵着学生从外形到活动,到搭窝,依次阅读,学生学懂了课文,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语文的热情不高,学习的收获也仅限于这堂课。今年又教这篇课文,我采用自主、开放学习模式,把学生的需要与教材、与教学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学《松鼠》这课前,为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激起自主探究的兴趣。我运用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制作幻灯片展示松鼠在树之间活蹦乱跳的可爱样子,在吃食时那憨态可掬的模样。这使得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兴趣盎然。看完幻灯片,学生显然余兴未尽,这时揭示课题,启发学生质疑,你想了解松鼠什么?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提出:松鼠什么样?它有那些习性?有那些种类?怎样繁殖?等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书,边读边思考,这样学生为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探究读书,读书的主动性和思维活动也增强了。

揭示课题质疑导读后,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往往不能深入学习,自以为已经学懂,实际上只是像看故事书一样,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这是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更新探究目标。

在教《松鼠》一课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松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回答美丽、灵活、聪明。紧接着追问了解了这些后,再读课文你还想学习什么?引导学生明白还应深入体会怎样写出美丽、灵活、聪明的?(即从那看出松鼠美丽、灵活、聪明的?)这样学生又一次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学生通过画句子、抓词语、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结果。不一定按课文顺序,这课书中,学生对体现松鼠聪明这段体会最深,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交流。学生抓住书中的句子:“松鼠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常常把窝搭在树杈中间。”说:“这是松鼠在选择搭窝的地方,选在这既预防了地面野兽的袭击,又不容易被大风吹掉。它多聪明呀!”还抓住写它搭窝的过程:“先……再……

然后……还”体会出松鼠搭窝很有计划,真像个建筑师。体会出作者按先后顺序来写,我们读起来很清楚。这样,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这一自然段围绕搭窝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就轻松地理出了写作层次。

在体会松鼠美丽时,学生谈到作者是通过对松鼠四肢、面孔、眼睛、毛、尾巴这些部位特点的描写,来体现松鼠漂亮的。老师稍加提示,为什么没写嘴和耳朵?使学生明白这是选择能体现美丽这一特点的部位写的,使学习写动物外形的文章深入了。

这样,整体感知内容后,再从内容去思考进行新的探究,在此过程中感悟写法,体会情感,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语文的学习决不能限于教材,限于课堂,课堂上激起兴趣,学习方法,课外广泛阅读,适时应用,才能形成语文能力。

学习《松鼠》一课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作业去完成,或继续了解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如松鼠的种类?或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等。既看到学生差异,又使学习得到深入。这样就出现了本文开头那令人欣慰的情景。

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效果,由此看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模式给语文教学增添了生机。

查看更多
【《松鼠》教学体会】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19010/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