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目标】
过程和方法目标
: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知识和能力目标
: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复习内容】
1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科
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教学这篇课文时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如
鱼类进化、鸟类祖先、两栖类祖先、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知识,要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让学生先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感受其中的
思想感情和
节奏韵律之美。科学诗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这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教学过程中要以此激发学
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2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旧课文,
过去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固然没错,但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并不希望教师这样处
理。因为我们这套新教材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强调的是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教学时
不必指出它是什么文体,教学重点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这篇课文对农村孩子尤有实际意义;二是
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三是巩固复习第三单元中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3
、《绿色蝈蝈》出自著名昆虫学
家、作家法布尔之手,可谓名家名文。教学这篇课文,可通过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通过讲述法布尔的故事,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决心。这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
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并在实践中运用。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作品,开一个读书报告会。
4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记叙
文,写的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探险
──
登月。这一题材本身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来进行这一课的教学,并把它与本单元综合性学习
“
探索月球奥秘
”
联系起来。要指导学生在快速阅读中获取课文信息,提取课文主要内容;还要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
方法。
5
、《山市》一课是文言文,它所涉
及的问题是自然现象,与
“
海市蜃楼
”
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探究;本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到消失的经过,极富于想像力,这一点值得学习。学习本课主要以诵读为主。因为学生学习文言文尚在初始阶段,所以要求学生诵读课文,以积累材料、培养语感为重点;至于文言字词和语法的要求,则尽
量放低或基本不作要求。
【字词积累】
骸
(h
á
i)
骨 躯
壳
(qi
à
o)
悄
(qi
ǎ
o)
然
潜
(qi
á
n)
行 葱茏 裹藏
崩
(b
ē
ng)
塌 一
霎
(sh
à
)
间 弥漫 预兆
狩
(sh
ò
u)
猎
喧
(xu
ā
n)
嚣
(xi
ā
o)
喑
(y
ī
n)
哑 静
谧
(m
ì
)
篡
(cu
à
n)
夺
窸
(x
ī
)
窣
(s
ù
)
作响 更胜一筹 劫惊
喙
(hu
ì
)
哀
号
(h
á
o)
畅谈
里程碑 高
垣
(yu
á
n)
睥
(p
ì
)
睨
(n
ì
)
碧瓦飞
甍
(m
é
ng)
连
亘
(g
è
n)
高插青
冥
(m
í
ng)
直接霄汉 窗
扉
(f
ē
i)
【常识积累】
1
、写出月亮的美称与雅号五个以上
2
、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
(
用课文中的原话
)
3
、《化石吟》为我们描绘了从
中窥见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语言
,富有
色彩。
4
、《绿色蝈蝈》是一篇
,作者以
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蝈蝈的叫声及食物习性,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
。
【问题探究】
5
、“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6
、《绿色蝈蝈》中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写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
、《山市》的结尾补叙了“
早行者看到鬼市”的内容,这一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8
、《化石吟》这首诗前后是怎样照应的?
【主题阅读】
(一)
阅读《看云识天气》段落,回答问题。
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⑵
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⑶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⑷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⑸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
带来雨雪。⑹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围散发出金黄的光辉。⑺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⑻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⑼这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⑽卷云、卷积云、积云和卷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9
、下列语段的第一层(用
“
/
”
表示)第二层(用
“//”
表示)划分准确的一项是(
)
A.⑴/⑵⑶
//
⑷⑸
//
⑹⑺
//
⑻⑼⑽ B.⑴⑵⑶
//
⑷⑸
//
⑹
//
⑺⑻⑼/⑽
C.⑴⑵⑶/⑷⑸
//
⑹⑺
//
⑻⑼
//
⑽
D.⑴⑵⑶
//
⑷⑸
//
⑹⑺
//
⑻⑼/⑽
10
、四个小层的说明对象分别是:
⑴
⑵
⑶
⑷
11
、本段的中心句是:
12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13
、本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 )
A.总分式 B.分总式 C.总分总式
14
、这段文字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说明
是现象,说明
是本质。
15
、这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一个例子。
平实说明:
生动说明:
16
、文中⑸⑹两句中
“
一般
”
和
“
常
”
用得准确,简要说明这两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
二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中秋赏月,忽有友人相问:“月亮出
于何年,来自何方?”在天文学上,这个问题被称为“月亮的起源”。其答案至今尚付阙如
(
注:尚付阙如:仍然欠缺
)
,但是,天文学家们却根据众多的天文观测事实,对月球的身份作了合乎逻辑的推测。总的来说,大致有三种可能:月球若不是地球的妻子,那就是地球的姐妹,或者是地球的女儿。
②你看,月球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
3.34
克,
只
相当于地球密度的五分之三,而且两者的化学成分又不大相同,因此,情况
很可能
是这样:当
46
亿年以前,我们这个太阳系从一大团星云物质中脱胎而出时,月球和地球分别处在相去甚远的不同部位,它们各由当地的不同物质所形成。另一方面,月球的平均密度又与小行星的乃至陨星的密度十分相近。所以,它原先
很可能
是一颗小行星。在它围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一度接近地球,并为后者的引力所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
A
倘若情况果真如此,那么,将地球与月亮比作邂逅相遇遂成天作之合的夫妻,岂不是再妙不过了吗?
③但是,地球的直径只是月球直径的
3.7
倍,相去并不悬殊;况且,迄今为止人们所知的小行星无一例外都比月球小得多;所以,像地球这么一颗并不很大的行星,偏偏要俘获一个像月球这么大的小行星亦实非易事。于是,有一部分天文学家认为:在太阳系形成之际,地球和月球由同一块尘埃云凝聚而成。它们的平均密度和化学成分之所以不同,乃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属成分在行
星形成之前已凝聚成团。
B
如此看来,月亮岂不就是地球的妹妹?
④最后一种推测更具有戏剧性:在
40
多亿年前太阳系形成之初,地球、月球原为一体。当时,地球处于高温熔融状态,自转很快,天长日久,便从其赤道飞出一大块物质,形成了月球。太平洋便是月球分裂出去的残迹。
C
你看,月亮岂不又成了地球的女儿?不过,这种理论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方说,它有一个必然的推论,即月球的位置应该处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现在,赞成这种学说的人已经比较少了。
⑤可爱的月球啊,你究竟是谁?你尽可以讳莫如深
(
注:讳莫如深:紧紧隐瞒
)
,人类总有一天会掀开你的神秘面纱,把你的真相查个水落石出。
17
、文章开头从中秋赏月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8
、文章第①段与第②③④段的关系是怎样的?
19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况且,迄今为止人们所知的小行星无一例外都比月球小得多。
20
、如果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的意思改为“月球肯定是地球的女儿”,那么这句话中的三个关联词语该怎样改动?
21
、第④段推测月球是从地球赤道飞出去的一大块物质,主要有两个理由,这是哪两个理由?从原文中找出来并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
②
22
、第⑤段中“可爱”一词,从感情色彩上与文中第①段中哪个词相呼应?
23
、文章结尾语言活泼、风趣、巧妙、含蓄,试改用一句平实简洁的话把这段所表达的意思直接说出来。
24
、文中运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这比文字说明更简明、概括、具体、更有说服力,这是为什么?
(
举例说明
)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
①
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稍长,而家无书读,闾里
②
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③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修全集
·
附录》
注释:
①
荻
(dí)
:芦苇一类的植物。
②
闾里:乡里。
③
务:任务。
2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
A
、先公四岁而孤(孤儿)
B
、使学为诗(写
,作)
C
、或因而抄录(有时)
D
、下笔已如成人(放下笔)
2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夫人
以
荻画地(用)
B
、
而
家无书读(然而)
C
、闾里士人家借而读
之
(代所借的书)
D
、而已能诵
其
书(欧阳修的)
27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②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28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