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期待与学习后进生的转化

教学分析

教师的期待,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欲望,克服自卑感,提高自信心,形成对学习成绩的期待。它是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期待与学习后进生的转化

激发学习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影响着学生个人行为的选择。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怎样通过心理期待促进学习

后进生的转化呢?

一、利用不熟悉的环境,造成“首因效应”,形成师生的

期待。

首因效应,即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所产生的效应,它可以给人以先入为主的作用,并由此扩展到其他方面

。从小学升入中学学生学习生活发生了重要转变,学生的学习环境改变了,见到的是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

。此时,差生心理上有一种想要改变自己形象的迫切愿望,期待着新的老师以新的眼光看待自己。老师如果因

势利导,给差生以新的期待,将会使差生燃起希望的火把,提高前进的勇气。

1.以“一封信”的形式表达对老师的期待。开学前新生接到录取通知书第一次到校,我让学生以“给任课

老师一封信”的形式,给语文老师写一封信,介绍自己语文学习的情况和对语文老师的期望。这是学生与任课

老师的第一次交流,在这封信里,学生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并对语文老师提出了希望。刘志红说:“小学时,

每到考语文,如果有阅读部分,我一看心里就敲鼓,因此,总是在这里扣分,我真希望语文老师让我们多练一

些这类题,使我们的分析能力有所提高。”李卉同学说:“郭老师,跟您说,在小学里我最怕写作文,……希

望您能在这方面多帮助我,教教我怎样更好地搜集素材,在作文上多辅导我们。”

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希望,就为语文教学和辅导打下了基础。

2.交一篇小学时最好的作文。我让学生在开学时将自己认为小学最好的作文工整地抄好,交给老师。这样

既了解了该生在小学的写作水平,以便制定提高措施,又激励了学生想要改变自己形象的愿望。据了解,有不

少学生为了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是将作文重新修改抄好之后才交给老师的。

3.第一次期中考试,要鼓励差生考好,使他们在第一次成绩亮相之后,得到较为满意的分数,以增强学习

的信心。那种在第一次考试时将他们打蒙,再来促使他们好好学习的做法,往往强化差生的心理定势,使他们

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老师失去信任感,从而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期待。

二、以心理暗示法促使后进生转化,形成角色期待。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动产生影响的一种做法。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通过

自己的语言、表情、态度等方面的暗示、影响来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消除对语文学科的畏难心理,提高学

习成绩,就是这种心理暗示法的应用。具体做法如下:

1.给学生“吃偏食”,形成心理暗示,促使成绩提高。学习差的学生,上课大都不爱发言,老师也很不爱

叫他们发言,(因为他们的发言质量不高)因此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被人遗忘。为此,我在布置作业之后

,专门找班内的几个差生给予指导,并鼓励他们积极回答。另外,我还根据他们的特点,在一些教学活动中,

有意识让差生参与。如在讲授《变色龙》时排演小话剧,专门找了班内两个语文学习最差的男生,让他们分别

扮演奥楚篾洛夫和赫留金,使这两个人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允许学生不断修改语文成绩,表明教师的期待,对学生心理形成暗示。对于语文成绩,如平时的作文、

小测验的成绩,我采用了不固定成绩的方法,对于你认为不满意的成绩可以重写或重测,分数由此也可以改。

这表明老师并未将学生“看死”,期待着他们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

这样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不少学生作文做了三遍,才得到满意分数。学期结束记分册上虽然多数人平

时成绩十分好,可这其中凝聚着学生的多少辛勤的汗水啊!

3.利用学生的“成才欲”,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实现自己的期待。主要做法是:

(1)自初一开始、每学期编选《未来作家文集》,每学期期末,将一学期各次大小作文以及观察日记等内容

编为一本习作集,要求每本习作文集自起题目,自编目录,每篇习作后自写评语,并将每次作文分数标在目录

上。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我要求每位家长为自己子女的习作题辞,写序言。三年六本,这六本真实地记载了

三年学生的作文提高过程。由于每篇文章要在目录上标上分数,因此,每次作文,学生相当重视,特别是差生

修改重写的积极性也很高。

(2)让进步大的学生在班里举办《×××作文展》,以激励差生。在作文展上,既有家长、老师的寄言,又

有自己的写作体会和反映自己写作最高水平的文章,这样做,是对差生进步后的激励与奖赏。

三、以目标激励法调动内在动因,启发学生形成正确期待。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调动内在动因,面目标的确立为学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是因为,目标在未

实现的时候,对人们的学习来说,是一种期望值。这种期待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因素,它激励每一个学生为提高

自己的学习成绩而努力奋斗。主要做法如下:

1.确立赶超目标,明确竞争对手。

要求学生明确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奋斗目标,并将它具体化。具体为在班内赶超某个同学,并在行动上处

处以其为榜样,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如班内有个叫王云的学生,学习处在班内下等水平,初二第一学期

,他给自己确定了赶超对手,并将对手名字写在文具盒里,等期中、期末考试后,再看与这些同学的差距,超

过一个划去一个人的名字,一年之后,靠着这股韧劲,终于超过了班内所有对手,由班内30名跃居为班内第一

。语文成绩也由倒数几名跃居为班上第五名。

2.给自己制定不同阶段的“座右铭”,以不断进行自我暗示。实施中,可采用不断告诫自己,进行自我反

省,并给自己制定不同阶段的“座右铭”的方法。如上文提到的王云,在他取得了成功之后,总结道:“当我

在学习上有些不用功时,我就记起了我的竞争目标,问自己‘不用功,学习能超过他吗?’于是我又打起了精

神,更加刻苦地学习了。”他给自己制定不同的“座右铭”,放在文具盒内,每当自己出现毛病时,就翻开笔

盒,看看座右铭,通过口头命令组织自身的心理活动,获得了精神力量。后来他在初三中考时语文为93分,中

考成绩为582,考入了北京师院附中。

四、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以实现

期待。

1.优化课堂环境。要打破课堂上中上等学生“一统天下”的局面,要为差生的发言,留有“一席之地”。

为此,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差生回答不理想也要让他把话说完,给予耐心的指导。另外,要将差生安排到

学习的最佳位置上,并将好学生与差生混排在一起,使好学生成为角色榜样,对差生产生间接影响。这是因为

,只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学习减少干扰,提高注意力,而只有在课堂上有成功的体验,才能在全班

同学面前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实践证明,单调、呆板的教学程式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乏味的感觉。生理心理学认为

:“长时间在一个单调的环境中,肯定有有害的影响,个人的思维损害了,他显示出孩子气的情绪反应,他的

视觉变得混乱了;……他的脑电波模式改变了。”“如果感觉剌激被限制为一种不变的环境的重复,单调的刺

激,它们就很快失去了这样做的能力,在这些环境下,皮层的活动受损,因而大脑的活动就不正常了。”(《

生理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81年6月第一版,387页。)

为避免对大脑的单调的刺激所造成的抑制状态,教师必须在搞好基础训练的同时,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

几年来,我进行了以下实验:

(1)设置情境作文,激发写作兴趣,促使差生写作水平提高。如在初一进行景物描写时,带着学生参观校园

一角,或公园一角,给学生以实际观察的机会;在进行人物描写时,以学生或老师作模特来临摹;在进行场面

描写时,让学生以两元钱去农贸市场买菜,设身处地体验;在进行说明文写作时,老师通过实验让学生懂得了

“有意注意”在课堂教与学中的作用,等等。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学生乐学。

在一次情境作文后,纪克的同学写道:“这节课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大家,45分钟很快地就过去了,下课铃

声响了,同学们惋惜地叹着气,觉得时间太短了,这节课可真有意思呀!”

梁李同学说:“上完了这节作文课,我还坐着回味这堂课的趣味,写完作文还兴趣未消。”

这样的作文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差生也受到了感染。实践证明,在这种情境下作文,差生大

都写得比较好,仅以《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一文为例,虽是难写的事理说明文,连平时最差的张超同学也写

了800字。

(2)课堂教学上激发学生的心理需要,调动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时,讲课前开展有

将评画活动,先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给班内错误思想画像,并配之以漫画,同时将学生的漫画在教室内展出

,根据画像的准确性和语言的概括性让学生评奖之后,再让学生准备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评论,写一篇议论文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两个方面的需要,一是如何使语言更简练;二是怎样分析评论一种思想。学生

有了心理需要,便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再来讲课文、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很大兴趣,不再感到这篇文章

“枯燥,没有意思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又如在学习《听潮》一文时,先看录像片《观海》片断,这时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同时发生作用,感到一种

壮美,心中产生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此时让学生描绘海的壮美,并使之同课文作者的描述

相对比,反映出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不足。这种差异感,也是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之一。

(3)利用“内驱力受阻”的原理,激起学生“跳起来”学习的欲望。

生理心理学认为:“人或其他动物的一种内驱力如果得不到充分满足,任何刺激便不能再引起它。另一方

面,一种内驱力受阻抑的时间越长,它会变得越迫切,而引起相应行动的刺激范围也越宽广。”“在许多行动

中,如果内驱力受阻抑的时间太长,在完全没有适宜刺激的情况下,行为模式也会出现。”(《生理心理学》

318页)

如在听评书时,说书人往往在关键处戛然而止,这种故意使内驱力受阻的形式,激起了听书人想要继续听

下去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内驱力受阻”的原理,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讲《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运用了这种方法,收到了很好效果。初二七班陈伟征同学在作文中记叙了

这一情景:“上课了,这节课要讲新课《食物从何处来》。可首先,郭老师却不让我们翻书,而提出了一个似

乎与语文课文无关的问题:什么是食物。并设下了重重悬念,什么是水呀,药片呀?等等。并问大家,这是不

是食物呢?一下子,课堂气氛活跃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们提出了好几种不同观点,纷纷争论着。

各抒己见,互不相让。郭老师这时却摆出一副坐山观虎斗的架式,直到我们争得面红耳赤,难解难分的时候,

他这才慢条斯理地说:‘请大家打开书,看一看第六课,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把食物的定义找到。’我们急忙

翻开书。哦,原来这课书就叫《食物从何处来》,里面对食物的定义及来源说得清清楚楚,为了尽快知道争论

结果,我们便一起低下头去,认认真真地读起这篇‘枯燥无味’的说明文来。”

采用“内驱力故意受阻”原理,在课文教学中当学生有了强烈的阅读欲望时,故意“馋着他”而不让他读

,只有当这种愿望积聚到一定时间才让它实现,这时这种强烈的阅读欲望就变成了一种迫切学习的行动。

我在情境作文中,也运用了这种原理进行过一次试验,效果是十分好的。在进行说明文写作训练时,我进

行了一次学生注意力的测试。在大家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测试了男生的注意力,结果记忆率很低。此时这部分

男生十分生气,认为自己没有注意,产生了要重测的欲望。而老师却不测男生了。反而在女生有准备时测试她

们。男生的内驱力受到阻碍,产生了极大的不平感。这种不公平的结果,老师又故意大加渲染,说:“女生聪

明男生笨。”激起了全体男生的“义愤”,这时我再来引导大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这堂作文课的“有意注意

”在课堂听讲中的作用,学生一下子恍然大悟,此次难度大的作文,全班均达到本次作文的要求。

通过运用期待的理论对初中语文学习中的后进生进行实验研究,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仅以八班为例,语文

中考分最低为79分。就是这个学生(张超),其他科的成绩仅为2—30分,我一问他语文成绩,他还认为没有发

挥出正常水平呢。

经过实验研究,我深深体会到,对于学习后进生,教师决不能抱以成见,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应以满

腔热忱给予真挚的期待,这样才能激起后进生感情的“回流”,形成对自己学习进步的期待,这正是调动学生

非智力因素的结果。

查看更多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期待与学习后进生的转化】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13313/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