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有悟 悟中有情──《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情景说明】

读中有悟 悟中有情──《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七课的内容,这篇课文的后两篇课文分别是《颐和园》、《秦兵马佣》,这三篇课文共同反映一个主题:中国的“世界遗产”。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这篇课文的主要目标:通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认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兼顾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之达到和谐统一。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自读自悟教学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议、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03年,我国航空飞天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国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从而我们认识了一位英雄,他是谁?你们知道么?那你们知道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工程是什么么?对,是长城!

二、整体感知,心生赞叹

1、长城雄伟壮观、高大坚固,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世界八大奇观之一。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长城之风光。

板书:

长城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认真观长城形,仔细听配乐诵。

播放多媒体课件:长城概貌及近景图,并配有课文朗诵。

2、同学们,看完画面后,你们想说点什么?请谈谈自己独特的感受。

3、大家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现在一定很想知道有关长城的情况,那么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课前布置过的)。

(生可以交流长城的地理位置、长城的自然风光、长城的历史价值、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传说,还可以是自己亲临长城的切身体验。)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请同学们读课文,看看从文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指名说。

学生可能会交流到长城很长、长城高大坚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等等。

2、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想一想你从哪儿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4、学生小组学习,自读自悟。

5、讨论交流:

⑴ 交流一:

从“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

① 明确观察点:

这是在哪里看长城?

(远看长城)

你从哪看出来的?

② 请同学们再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

(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第一幅远看长城图。

(借助图理解词语,从而体会到长城的特点。)

③ 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打比方、列数字)

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例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④ 指导朗读:

请同学们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指名读、男生读、齐读,给予学生鼓励。)

⑤ 指名试背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 交流二:

从“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上有方形的和,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

① 明确观察点:

这是在哪里看长城?

(近看长城)

你从哪儿知道的?

②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高大坚固)

③ 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参考书上第二幅图,试着用简笔画画出长城的结构图。

指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

(瞭望口、射口、齿形墙总称“垛口”。)

④ 学生指着黑板上的简笔画介绍长城的设计。

(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说说当时秦始皇的军队是怎样利用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的?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和生活想像展开。)

小结:

可见长城的设计十分巧妙,特别在军事防御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你觉得古代劳动人民怎么样?

(聪明、聪慧等)

⑤ 指导朗读。

⑥ 老师找个同学当小导游,边看长城近景录象边给大家介绍。

(课件播放长城近景录象,指名当导游介绍长城。为背诵第二自然段做准备。)

⑦ 听了他的讲述,我们对长城有了更深的了解。你们能背下来么?指名试背诵第2自然段。

6、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

⑴ 作者想到了什么?

⑵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并且知道朗读。)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学生展开想像)

可见为了修筑长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啊!

⑶ 指导朗读:

你能读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课件出示: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才”你体会到了什么?再读这一句话。

⑷ 教师小结:

在崇山峻岭之间修筑长城,怎能不流血流汗,怎能不付出大量的人力?古代劳动人民巧妙设计长城,不正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吗?

⑸ 假如这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

⑹ 正式这雄伟的长城,正是这伟大的劳动人民,让作者激动、感慨。让我们再次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1、再次朗读全文。

2、长城,我们的骄傲!骄傲的不仅是你的气魄雄伟,更是你所体现的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说。

(学生自由谈话)

3、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每年会迎接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朋友来,他们一定也会参观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会怎样把长城介绍给这些外国朋友呢?请你写一篇长城的导游词。

【教学反思】

在教学《长城》这篇课文时,考虑到学生对长城的认识并不全面,仅靠课文中两幅插图和课文描述,学生不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此,我在布置学生搜集资料的同时,也整理了大量的有关长城的图片、视频资料并制作成课件,结合对课文的学习逐步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

开课伊始,我首先创设“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工程”的情境,引出学习内容。然后把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的情感随着画面的变化起伏而推进、延续,与此产生共鸣,充分调动起学生与文本交流的兴趣。

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围绕“从哪儿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习。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依次学习了课文的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远看长城气魄雄伟,初读了解了长城“长”的特点,然后结合文中的插图,学生不仅理解了“蜿蜒盘旋”这个词语的意思,还发现了长城“曲折”的特点。通过个人读、男生读、齐读等形式读出了长城的雄伟气势。在教学第二自然段“长城的结构和作用”时,让学生通过读了解到长城“高大坚固”特点。然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参考书上第二幅图,试着用简笔画画出长城的结构图。并想像当时秦始皇的军队是怎样利用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的?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长城的设计巧妙,特别在军事防御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初步领略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第三自然段为了让学生从内心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通过与现实生活的比照和朗读去感悟,提升学生的情感,创设情景“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让学生由衷认识到“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抓最后一个自然段,提炼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这种处理教材的方法是否可行,还有待思考。不过,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兴趣浓厚,朗读充分,感情充沛,特别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学生发自内心对长城的赞叹和歌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随着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大量平时难以收集的资料,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但同时教师也要巧用资源,让自己的课堂回归到一种自然朴实,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惠。

【专家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使之达到和谐统一。我们的教学,经常是重视了知识的传授,忽视情感培养,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忽略人文性。《长城》这一案例,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抓最后一个自然段,提炼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当好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提升学生的情感认识,珍惜并保护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特别是教师巧妙利用插图,理解词语和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修筑长城的年代,认识到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查看更多
【读中有悟 悟中有情──《长城》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10295/
教学设计推荐
热门教学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