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进童年记忆
师:在你们的记忆当中,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
……
师: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一个人,一个玩具,一件事情,甚至一座房子,都能够唤起我们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可是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他们关于童年的记忆也不一样。有一个台湾女作家叫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城南度过的。后来又去了台湾,她把自己在北京城南的生活写进了一本书里,这本书叫做《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出版后记--《冬阳·童年·骆驼队》,先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这三个词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在一个冬天的早晨,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的大阳,暖暖地照耀着大地。一群骆驼从遥远的地方来到了北京城南,一群小孩子围上去东摸摸西摸摸,觉得非常新奇。长大了,这一段美好的回忆就留在了他们的心里。
师:这一群小孩子中也许就有文章的作者林海音。刚才大家在头脑中想象的画面,其实也是林海音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出示画面请学生欣赏,遥远的音乐声响起)你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铜铃声。这一幅画面成为作者关于童年生活的最为清晰的记忆,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所说的,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那么当作者的脑海中无数次浮现出这一画面的时候,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这篇文章。
(生自由朗读,师巡视。)
二、体味童年往事
师:作者的心头又浮现出哪些童年的往事?
(生分别说出我学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与爸爸争辩骆驼脖子上为什么要挂一个铃铛、想修剪骆驼肚皮下垂着的一大块一大块毛、猜想骆驼驮的麻袋里装的是什么等趣事。)
生:夏天,骆驼队不会来了。作者林海音问妈妈,骆驼队到哪儿去了?妈妈总是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好像是在责骂她。
师:是啊,童年的林海音什么都要问一问,刚才大家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大家是不是觉得都很有意思?那么大家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事情用笔画一画,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生圈画,师巡视。)
师:我看有的同学画了一处,有的画了多处,我想第一次画下来的地方肯定是你们认为最有趣的地方。谁想先说?
生: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这句话是说林海音学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然后我就想到了这时候的林海音是傻傻的,她做出来的样子应该是非常,隆的,龇牙咧嘴的样子。
师:你不仅想到了她的样子,还想到了她那傻傻的神情。其他举手的同学是不是也画下了这个句子?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我也认为她傻傻的。
师:林海音当时看到的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呢,假如你就是林海音,你现在就站在骆驼的面前,你正在看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请闭上眼睛,闫老师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你想象骆驼的样子,想象骆驼在咀嚼的时候,牙齿是怎样动的。
(师朗读我站在骆驼的面前……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一段文字,然后交流。)
师:同学们,你的牙齿动起来了吗?刚才他的牙齿动起来了,还有她的牙齿也动起来了!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见一头傻乎乎的骆驼向我走来,它正在吃草料,它有长长的嘴巴,上牙和下牙交互地磨来磨去,很好玩,很有趣的!
生:我看到林海音学着骆驼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觉得当时的林海音十分傻,而看到这里我不禁想笑,一个人学着骆驼那个样子,真有点那个……
师:(幽默地)有点哪个?
生:(笑)有点傻!
师:但是这种傻让我们觉得是傻得很可爱,是吧?
生:我好像看到了童年的林海音蹲在骆驼的面前,专注地看着骆驼的嘴巴,看到它的嘴巴上面、下面交错地磨啊、磨啊,鼻孔上冒着热气,自己看着看着,牙也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了。
师:可也是呀,看骆驼咀嚼,自己的牙齿为什么也动起来了呢。
生:因为她看得太入神了,她这样目不转睛地看着骆驼咀嚼的样子,觉得十分好玩,自己的牙齿也跟着动了起来。
师: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大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看着看着,她好像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
生:(齐)骆驼。
师: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那头骆驼,所以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这一切让童年的林海音都看得呆了,可是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见过骆驼,闫老师觉得看骆驼咀嚼没什么意思,挺平常的事儿嘛!
生:因为闫老师是大人。大人和小孩不一样,小孩子会觉得很有趣,然而大人会觉得很平常、很平常!
师:你是说我已经是成年人了,在你们看来是有意思的事,我就觉得没什么了。
生:因为作者小时候没见过骆驼,第一次见到骆驼就觉得很好玩,就学骆驼咀嚼了。
师:噢,没见过,见得少,所以觉得很有意思。
生:当年闫老师见到骆驼队的时候,没有童年时候林海音阿姨的那种天真无邪的想法--我的意思呢,闫老师就不会去学骆驼咀嚼的样子了。
生:因为和林海音的童年时候相比,现在科技发达了,虽然不能亲眼看到(骆驼)。但是可以从图片上面看到,所以当闫老师亲眼看到的时候就不觉得稀奇了。而林海音童年的时候,没看到过骆驼队的样子,第一次看到就觉得很可爱,也很奇怪。
生:成人其实是无法体会儿童的那颗心的。在小时候看来确实是很有趣、很可爱。长大后就不会有这种想法了,就关心现实上去了,所以说闫老师看到骆驼咀嚼会觉得没什么意思!
师:各种原因使得已是成年的我对这种事情已经不感兴趣了,尽管我也是从儿童时代走过来的。林海音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42岁了,比闫老师的年龄还要大几岁,你觉得她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她还会去学骆驼咀嚼吗?
生:不会。
师:正如作者在文章最后一部分写的,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请读一读这段文字:(师出示并让生齐读这段课文: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童年的往事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还有哪些事你觉得有意思。
(接着讨论我看到骆驼把脱下的绒袍子垂在肚皮底下,想拿起剪刀帮骆驼剪整齐的事。而后让学生再读夏天过去……我也不会再做了这段话。)
师: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不会做了,给骆驼剪毛的想法我也不会再有了。这篇文章中还写到了哪些有意思的事?
生:我发现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她和爸爸争论铃铛的用途。我觉得这时候的林海音是充满幻想。非常天真的。从爸爸的角度来看,是从实事求是的角度来看这气味铃铛的,而林海音小时候也跟我们小时候一样喜欢幻想……
师:爸爸的见解是理性的,而童年林海音的想法是天真的,是充满诗意的。现在你们就是林海音,我是爸爸,你从小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你开始问吧!(师生对读这段文本。)
师:同学们,如果这时有人问你,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你打算怎样回答。
生:骆驼走路累了,赶骆驼的人也累了,听听铃铛就觉得走路比较有意思。
师:那叮叮当当的声音会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还有谁也同意林海音的看法?
生:我同意林海音阿姨的想法……我还有一个想法,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声很好听、很清脆,走路就不觉得累了。
师:铃铛就是增加行路的情趣,而且使我们忘记了疲劳,是吗?谁同意爸爸的想法?
生:我同意爸爸的想法。我还有一种想法,就是骆驼队挂上铃铛想告诉买煤的人:煤来啦,如果要买煤的话就来买吧!
师:呵呵,你这想法挺有创造性的,听到铃铛的声音就是听到了叫卖声!
生:打头的骆驼脖子上系一个铃铛,后面的骆驼听到铃铛声就令跟着不停地走下去。
师:你是说铃铛还起到一个口令的作用。
师:铃铛声好听,实际上也是增加一种行路的情趣。我很高兴刚才很多同学觉得这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就是为了增加情趣。我祝贺你们!为什么呢?这说明在你们的眼睛里,一切还是那么美好,那么充满诗意,那么充满情趣。为你们还拥有这一份诗意的眼光。我要祝贺你们!刚才很多同学也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比较同意爸爸的想法,那么,我也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你们已经开始学会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的一切了,这说明你们在逐渐地长大,长总要长大!同学们,请想一想,当42岁的林海音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你觉得她还同意当年的想法吗?
生:我觉得当年爸爸的理由更能说服已经是42岁的自己。而童年的想法则成为她孩提时代的一种纪念了。
师:噢,只是一种纪念。现实的答案虽然是正确的,但却不那么夫,而美的答案却是不那么现实,我们的现实世界就是这么充满矛盾,你看爸爸听了我当时的想法,想了想。笑了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垂些。在这里,爸爸想了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生:他认为他的女儿是天真的,活泼的,纯真的,所以觉得很高兴,也勾起他对童年的怀念,觉得他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儿童时代的一些天真的想法,他自己也觉得十分有趣。
师:他用很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女儿的想法,是吗?所以他说你的想法更美些。当中年时期的林海音在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她童年的那些想法可能已经不再有了,这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已经不会再做了。再来读一读这段话。(生读)
师:在作者描述的童年往事当中,有一件事大家有没有注意。
生:与妈妈一起谈论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师:谁来把这段文字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这几段文字。)
师: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看看这篇文章,林海音都问了些什么?她除了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丁还问了什么。
师:童年的林海音问题真多啊!妈妈既然说她总是问,总是问,很显然,她问的问题肯定不仅仅是关于骆驼的。我们都是孩子,你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想一想.她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师:这些问题你们问得并不奇怪。的确是这样,作者在她的《城南旧事》这本书当中,也写到了自己总是问,总是问的情景。我们来看一看这段话,自己读一读。
(师出示文字,生自由读(边读边笑)。)
爸,什么叫做贼。
贼?爸爸奇怪地望着我。偷人东西的就叫贼。
贼是什么样子?
人的样子呀! 一个鼻子俩眼睛。妈回答着,她也奇怪地望着我。
怎么问起这个来了?
随便问问!
我说着拿了小板凳来放在妈妈的脚下,还没坐下来呢,车伯伯也进来了,于是妈妈就赶我。
去,屋里跟小妹妹玩去,不要在这里打岔。
我忍不住又问妈:
妈,贼偷了东西,他放在哪里去呢?
把那些东西卖给专收贼赃的人。
收贼赃的人什么样儿?
人都是一个样儿,谁脑门子上也没刻着哪个是贼,哪个又不是。
所以我不明白!我心里正在纳闷儿一件事。
你不明白的事情多着呢!上学去吧,我的傻丫头!
师:童年的林海音真的是什么都问,就像妈妈说的总是问,总是问。哎,为什么童年时的林海音总是问,总是问呢?
生:她对世上一切事物都十分好奇,看到什么都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师: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
生:老师教育我们不懂就要问。我想林海音受老师的感染,不懂就要问,一定要搞清楚是怎么回事。
师: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她的问题有耐心,而且能回答。你看妈妈她怎么说的--你不明白的事情多着呢!上学去吧,我的傻丫头!这所有的问题,当作者中年时再想起来,你觉得她还想问吗?
生:(摇摇头)可能不会了!
师:此时哪些问题不会再问了?
生:中午的林海音不会再问贼是什么样的,收贼赃的人又是什么样子的。
生:林海音阿姨四十多岁的时候,像白鸡黑鸡下的蛋为什么都是白色的之类的问题都不会再问了,因为她都知道是什么原因了。
师:她知道了吗?
生:因为它们都是同一类的,都是鸡!(师生大笑。)
生:林海音阿姨不会再问那些无聊的没有意义的问题了,她会问一些有科学道理的弄不明白的问题。
师:你觉得刚才她问的哪些问题是无聊的问题。
生:她问为什么母鸡会下蛋而公鸡不会下,她还问为什么公鸡会鸣叫而母鸡不会。
师:这些问题可能在成年人看来算不了什么,因为与我们没关系,觉得没意思,没必要去问,可是在当时林海音非常想弄明白,是吗?
生:我觉得长大的林海音可能与她小时候的爸爸妈妈一样了,觉得这些问题没意思,也不会感兴趣了。
师:很多问题可能已经不会再问,有些问题即使到中年也仍然没有找到答案,但是可能她也不会再问了。就像作者在文中所写的,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不会做了,满脑子的童年时代的问题也不会问了。
(生读:夏天过去……我也不会再做了。)
三、触摸氤氲在文字中的思绪
师:是啊,不光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当作者已是人到中年,当她已是人在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比如,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在这一段文宇的后面。
(生写话,师巡视,而后交流。)
……
生:小时候的我真是太稚气了,现在我不会再问这些问题了,但我相信,它会成为我童年记忆中的一颗珍珠。
生:那是我的童年,可是童年已经离我远去。此时,我的心头掠过一丝淡淡的感伤,但我会把自己的童年在心灵上永存下来。
师:所有从前做的傻事都不会再做了,所有童年时非常幼稚的想法都不会再有了,那满脑子的问题现在也不会再问了。就像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现在再回想起过去的那些,心里掠过一种淡淡的感伤。(板书淡淡的感伤)但这种感伤不是痛哭流涕,我们刚才甚至一直在笑着谈、笑着读这些文字,这种感伤是那么淡,那么轻,就像一缕烟,流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这淡淡的感伤背后,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什么?
生: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师:是的,一种深深的怀念。(板书深深的怀念)我们再来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文字,来感受这一份淡淡的感伤和深深的怀念。(生读:夏天过去……我也不会再做了。)
四、走进心灵的故乡。
师: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了,走来了,响着悦耳的驼铃声,这一切是作者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作者关于童年生活最为清晰的记忆。我们还记得课文的题目吗?
生:(齐)冬阳、童年、骆驼队。
师:再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这一份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
生:(深情地、舒缓地)冬阳--童年--骆驼队。
师:真好。在作者的记忆当中,这一幅画面已经成为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品读此文,我们就像是在静静地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又像是在欣赏一朵素雅的小花。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如果我们有第二个童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生感触,可是,每个人都要长大。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也许这种感受对作者来说太值得珍惜了,所以被写进了小说,后来已被拍进了电影。(推荐小说《城南旧事》和电影《城南旧事》。)
如果我们的心灵都有一个故乡的话,这个故乡可能就是我们的童年。闫老师在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是《童年,我心灵的故乡》,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我总是不断地怀想--/童年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踏碎了一地温暖的冬阳/悦耳的铃声打破了旅途的寂寞/至今还在遥远的梦中回荡/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那双清澈透明的眼睛/充满了好奇、天真和向往/在冬阳下学着骆驼咀嚼/驼背上载满了彩色的疑问与幻想/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读完后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