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归有光,识记文言基本知识点。
2、 学习本文写作方法: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不事雕琢、清新淡雅、不着任何色彩的白描手法撷取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描绘人物。
3、 了解本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的特点。
4、 感悟作者的怀旧伤感情绪。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师:上课前,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谜面是个成语:衣锦还乡,谜底为一个明代作家。
生:归有光。
师:呵呵,很好。说起古代的读书人形象,我们第一反应往往是“琴棋书画,无一不通,诗词歌赋,无一不晓”。中国文人多雅趣,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才艺方面,也体现在他们生活的饮食起居上,尤其关注居住环境,居所不但是他们的生活空间,更成了文人的精神家园。因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瞻,望见。衡,衡门,隐者所居横木为门的简陋居室。衡宇,此处指旧宅,后世诗文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载欣载奔,且欣且奔。载,助词,乃、且的意思﹚;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其何陋之有?台湾作家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把小屋看作“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大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是以哲人的身份告诫我们“人诗意地栖息着”。他们或恬淡孤高,或陶醉自然,都是诗意地栖居着。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专门为书斋作记,作者又是何种情怀呢?让我们随着归有光的笔走进他的项脊轩。
【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他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但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土,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与朱自清抒情散文有些相同﹚。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被誉为“明文第一”, 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也很感人。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王慎中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题目讲解】
项脊轩:轩,小屋。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居于太仓﹙今江苏)项脊泾,故以此为书斋名。从“项脊”两字来看,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同时“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志:“志”,为文体的一种,性质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两者还有着明显的区别。“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等等。“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分析课文】
师:“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这是写项脊轩的来历。“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说明了项脊轩的什么?
生:狭小。
师:对,这是写项脊轩的狭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说明了项脊轩怎么样?
生:破漏
师:这是写项脊轩的破漏。“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这又是写项脊轩的什么?
生:昏暗。
师:对,项脊轩又狭小又破漏又阴暗。“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是说作者维修了项脊轩。那么,修葺后的项脊轩又是怎样的呢?“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说明了修葺后的项脊轩怎样?
生:明亮。
师:对,接下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写出了修葺后的项脊轩怎么样呢?
生:安静幽雅。
师:对,修葺后的项脊轩又明亮又安静幽雅。所以,从文章开头到“珊珊可爱”写的什么内容?
生: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
师: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叙述项脊轩的呢?有没有因为项脊轩的狭小破漏而嫌弃它呢?
生:没有,相反,作者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师:对,作者写出了对项脊轩的眷恋和喜爱之情,因此,这部分感情基调是“喜”。然后,我们接着看后一句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上文写的是喜,从这句话,下文应该写什么?
生:悲。
师: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
师:对,下文既然写悲,那么,为什么事情而悲呢?让我们接下去看下文。从“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到“凡再变矣”是可悲事之一:通过写项脊轩的变迁反映家庭的败落。那么,项脊轩起初是什么样子的?后来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给家庭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生:项脊轩起初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后来因为“诸父异爨”而发生了“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的变化,变化后“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师:对,作者侧重写项脊轩变化后这三件典型的事情。那么,这三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反映了什么情况?
生:这三件事呈现出一片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状态,反映了大家庭的四分五裂、分崩离析的形势。
师:接下来从“家有老妪”到“妪亦泣”是可悲事之二:回忆母亲遗事。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无法记清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写了母亲哪些事情?怎么写母亲的?
生:写母亲关怀儿女,扣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绵绵,感人至深。作者用不事雕琢、清新淡雅、不着任何色彩的白描手法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艺术特点一﹚。
师:接下来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令人长号不自禁”是可悲事之三:回忆祖母遗事。作者写祖母,同样是抓住最有特征的三个细节来层层描写。请同学们思考,写了哪三个细节?
生:a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风趣,又爱怜又夸誉;b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老人家的喃喃自语,透出了多年忧虑中的殷切希望;c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庄重的嘱咐,谆谆的语气,真诚的情意,更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与鼓励。
师:这一切,使得作者“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接下来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和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下一段是可悲事之四,写怀念死去的妻子。请同学们思考,这一段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有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
师:对,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仅仅写了两件小事,一是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一是“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两件小事写出了夫妻间深厚的感情。接下来写作者不安定的生活境遇和惨淡的心境。就文章看,写到“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文了,没想到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枇杷树。那么,写枇杷树有什么作用呢?我提示一下,这枇杷树是谁种的?什么时候种的?
生:妻子死的那一年种的。
师:可是现在呢?妻子死了,而她种的枇杷树却已亭亭如盖,暗示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这一段无一字说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诚挚动人。“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是妻死之年所手植,一看到枇杷树就想到种它的人,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睹物思人,怎不伤心怅惘呢?表达了一种“物是人非、物在人亡”的伤感。
师:请同学们齐读全文,并思考本文写的这些可悲事都是一些琐事,而且牵涉到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那么,这些琐事是否给人一种松散、拖沓的感觉呢?为什么?
生:并不给人一种松散拖沓的感觉。因为这些事情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篇的意脉。因此,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艺术特点二﹚
【补充】﹙如时间不够,则不讲﹚
判断句:用谓语所指对主语所指进行判断的句子,用以断定两者是否属于同一事物,断定主语所指的属性或类别。谓语通常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充当。
如何判断:
1、从谓语角度看,凡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就该考虑是否是判断句,它有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如“蟹,六跪而二螯”:主要说明主语的状态,所以不是判断句,而是描写句。判断句不能仅靠谓语来判断,还要看主谓关系。
2、从主谓关系看:
a 如果谓语对主语进行解释,主语和谓语表示的是同一事物,主语和谓语交换位置后表达的意思不变,则是判断句。如“范增者,亚父也”。
b 谓语对主语进行分类,即主语所表达的事物包括在谓语所表示的事物中,这也是判断句。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3、从结构形式上看,主要有4种形式:
a ……者,……也 b ……者,……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 ……,……也 d ……,…… :如“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
【附:板书设计】
喜
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
前:狭小、破漏、阴暗
后:明亮、安静幽雅
可悲事一
颓败、衰落、混乱不堪
前:南北相通
悲
后:多置小门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