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

教案设计

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 

 2.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粗鲁 

 3.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详细 

 二、古今异义 

 1.故略上报 上报:古义: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

 2.于反复不宜卤莽 反复: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 

 3.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 汹汹:古义:大吵大闹。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4.故今具道所以 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5.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6.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区区:古义:谦词,用于自称。今义:指小或少 

 7.以致天下怨谤也 以致: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连词表结果。以致 

 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以膏泽斯民 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 2.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事:做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加粗的“为”译为“是”表判断) 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 (2)受命于人主(“于人主”作状语后置) 

 3.宾语前置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为应为“为何”) 

 4.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多”作定语后置) 

 五、重点字词 见: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第一人称代词,我) ②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 ③于是人朝见威王(动词,拜见) 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召见) ⑤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介词,表被动,译为“被”) ⑥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出现) 

 修: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动词,修改) ②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 ③诌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 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动词,学习) 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动词,修养) 

 以: ①以致天下怨谤也(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 ②以授之于有司(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以便”) 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 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表原因,因为) ⑤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动词,认为) 

 为: ①不为侵官(判断动词,是) ②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 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 ④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 ⑤守前所为而已(动词,做) ⑥邯郸为郡(动词,变成) 

 六、重点文言语句翻译 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译文: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我本来早就知道它会这样的。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译文: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所做的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3.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没有机会(与您)见面,我内心不胜仰慕到极点。 4.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译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 

 重点词语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略:简略。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来。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

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特,只是。

度(dù):计划,主张。

度(duó):考虑。

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

由:机缘,机会。

不任:不胜。

区区:情意诚挚。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答司马谏议书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qiǎng)聒(g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nàn)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释】

①司马谏议:司马光,时任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及王安石为相,始行青苗助役农田水利,谓之新法。公首言其害,以身争之。当时士大夫不附安石,言新法不便者皆倚公为重。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即是对司马光攻击新法言论的答复。

②某启:古代书信抬头格式。正式信件某字处要填上写信人名字,书札原稿此处例用某字代替。启,书函。某启,即某人致书。

③君实:司马光的字。

④术:方法。王安石与司马光所争者政见,所持者皆是儒道。当新法盛行时,司马光说安石诚贤,但性不晓事而愎;当元事占更化时,苏轼骂司马光一概否定新法是司马牛!司马牛!安石与司马之争是两位信念异常诚挚的拗相公间的对立,而无君子、小人色彩。

⑤聒:在耳边絮叨。

⑥见察:被体察。

⑦视遇:对待。厚:厚重。司马光反对王安石新法,对王安石的人品始终是尊重的。元祷更化,旧党上台,王安石逝世,司马光仍力主谥给安石一切高贵的荣衔。

⑧反复:书信来往。为争新法,王安石与司马光交换过三次书信。

⑨名实:名分和实际,概念和概念表述的内涵。孔子:必也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正名分是儒学的一个原则。

⑩侵官:司马光《与王介甫书》谓安石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是侵官乱政,即侵犯他官的权限,搞乱行政程序。生事:谓变法是生事扰民,即制造事端,骚扰百姓。征利:谓安石为政尽夺商贾之利、收天下之息,即从商贾手中夺取财利。拒谏:拒绝守旧派对变法的指责和非难。致:招来。谤:背后议论。

11、修:订立。

12、有司:主管部门。

13、壬人:善以巧言献媚的人。难:责问,诘难。

14、诽:毁谤。

15、上:指宋神宗。

16、量:估测。

17、盘庚之迁:据《尚书·盘庚》:商代君主盘庚决定把国都由商(今河南商丘)迁到毫(今河南偃师),受到普遍的反对。

18、度:谋划,考虑。

19、义:宜,合适,恰当。是:对,正确。

20、膏:滋润。泽:雨露。膏泽,喻恩惠。

21、事事:作事。第一个事是动词。

22、不任:不胜。区区:自称的谦词。

【译文】

某启:昨日承蒙来信教诲,私下认为和君实同游共处、彼此友好的时间很长了,但议论政事意见常常不一致,是因为坚持的治国方法多有不同的缘故。尽管想在您耳边强行絮叨,最终想必也不会被您体察,所以略作答复,不再一一地自辩。又想到君实待我深厚,对于书信往还不应该草率鲁莽,所以现在我详细陈述我这么做的理由,希望君实或许会谅解。

一般说来儒者争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名分和实际。名分和实际间的关系搞清楚了,天下的道理就弄明白了。如今君实教诲我的原因,是认为我执政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因而招来天下人怨恨和毁谤。我则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庭上商议制定法令制度,把它交给主管部门执行,不叫侵官;施行古来圣明君主的政治主张、行政措施,来兴利除弊,不叫生事;替天下管理财政,不叫征利;驳斥不正确言论,诘难巧言善辩的人,不叫拒谏。至于怨恨毁谤很多,本来就预料到会这样。人们习惯于苟且不是一天两天了,士大夫多把不顾惜国家大事、混同流俗、讨好众人作为美德。皇上这才打算改变这种风气,而我不考虑对抗者的多少,打算出力辅佐皇上抵御这种风气,那么众人怎能不喧闹不安呢?但是,盘庚迁都,互发怨气的是百姓,不止是朝庭士大夫而已。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而改变迁都计划,考虑理由恰当而后行动,做对了,就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

查看更多
【《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09718/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