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课程资源,它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的那些内容。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文本是教学的主要凭借,是基本的教学内容,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现实生活中更蕴藏着取之不尽的隐性语文资源。教师只有综合利用好这些语文资源,才能让学生获得潜在的文化功底,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一、基于学生生活的语文课程隐性资源
1、生活隐性资源开发的意义——构建“大语文”教学环境
文本资源是很丰富的,但课堂上学生在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障碍。这是由于部分的文本与学生的原有知识、生活经验和情感资料距离太大。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发利用学生的情感资源。这时,就需要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引入其他的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把握文本。
2、开发生活隐性资源实施的方式——体验式教学活动
关注生活资源,发掘与语文课程相关的各种隐性生活资源,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应创造性的设计活动,使学生结合自我体验更深入的与文本对话,并学会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可以明显地看到,在此过程中,许多隐性资源(学习态度、能力、思想、教材外的东西等)得到了充分地发掘。
3、发掘生活隐性资源教学活动的课型
一是按教学方式实施的场所分,可以有课堂内、课堂外以及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三种课型。
课内活动。即课堂教学活动,采取的方式可以是学生个体活动体验,可以是小组、班组的交流、讨论,生生对话或师生对话。课外活动。即课堂以外的教学活动。因为受时间、地点的约束相对少一点,因此该课型的设计内容可以充实些,设计的活动方式也可以多样些。课内与课外结合。这是一种使用更为广泛的课型,也是新课程理念所大力倡导的教学方式。前面所说的课内活动的设计,有时受时间和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实施不能充分;而课外活动的设计,又可能因其缺乏交流平台,提升功能受阻。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活动设计,就可以取前两者的长处,克服两者的弊端,并且在这一活动中,语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课程目标可以得到全面实现。
二是从活动的内容及形式的设计角度分,可以有朗读活动课、欣赏活动课、游戏活动课等课型。
朗读活动课。朗读课的文本对象主要是文学作品,比如诗歌、散文、戏剧等。按照活动内容及形式,又可以分:学读课——学习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听朗读、听配乐朗读、跟读、自读、自己找音乐素材配阅读材料;析读课——朗读中对文本进行文意、文理、文情的分析;品读课——对课文进行评点,边评点边朗读,边赏析、品味等。欣赏活动课。欣赏课的文本对象以文学作品为主,通过活动体验鉴赏散文的意境美、细节美,鉴赏小说的情节美、环境美、人物美,鉴赏诗歌韵律美、节奏美,鉴赏戏剧的矛盾冲突美等。还可配合教材选择安排一些经典的(也可以是热播的或有争论的)影视作品欣赏课。
游戏活动课。游戏活动课是一种传统的寓教于乐的活动方式,它也是实现语文新课程“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掘学生经验的课程价值”要求的一种体现。
“活动体验”的教学方式,可以呈现为丰富多彩富有探究性的活动,可以推进语文综合性学习,让语文走进生活,走向社会。我们应该动动脑筋,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二、基于课堂中动态生成的
语文课程隐性资源
1、课堂中动态生成的隐性资源开发的意义——构建生成性的课堂结构
我们先看一则现实课堂教学中真实的场面。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孩子们纷纷回答:“小狗有生命”,“猴子有生命”,“人有生命”,“花草也有生命”……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很满意,正准备总结,一个学生突然回答道:“老师,我觉得地球也有生命。”教师沉默了片刻,因为不知道地球究竟有没有生命,只好说:“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讨论。”
不能说上述例子具有普遍性,但是,至少表明,许多教师头脑中还少有“动态生成”的理念。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统。课堂教学中许多事情的发生和发展,并不完全是教师所能预料并控制的。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动态的教学资源会成为新的教育增长点,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资源意识;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智慧,进而生成动态资源,捕捉动态资源。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按原先预定的计划进行教学,而是在当时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因而我们要充分利用动态资源,激活语文课堂。
2、课堂中动态生成的隐性资源发掘的策略——充分预设与敏锐捕捉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课堂上,老师关注的焦点在哪儿?是学生?还是知识?还是教案?现实的课堂是一群群活生生的孩子,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性、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过程怎么会如老师课前所设想的那样一帆风顺呢?因此,教师必须要以动态生成的观点来认识课堂教学,根据教学中的生成因素,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来的“球”或回应,或反击,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是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教案应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针,而不是有固定路线和时刻表的火车”。
(1)“简单设计”和充分预设,给生成留足空间。首先,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个性”的教材内容。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活用教材:①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出发,找准学习的新起点;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习的兴趣点;③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再次,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有弹性。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所有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任何方面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最后,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要有弹性。由于教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开放性,各个教学环节的用时上难以预料,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对时间的安排要留有余地,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表现再随时调控。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2)及时抓住、灵活处理课堂的动态生成。“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更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它是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孕育新的课堂生命。笔者以为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立足于课堂的开发,把执行教案当作课堂教学的起点。悉心收集、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学生反馈的,及时抓准时机,随机应变,发掘隐性资源,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鲜活资源,并以此来调整教学行为,从“执行教案”走向“动态生成”使课堂成为孕育人性发展的沃土。
三、基于经典文化和时尚文化的语文课程隐性资源
1、经典文化和时尚文化隐性资源开发的意义——构建文化气息的语文课堂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学生现在对时尚的东西很感兴趣,网虫、追星族、韩寒热等都是追赶时尚的新潮表现,而这里却包含着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在引导学生时,既要帮助学生提高品位,又要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应做到经典和时尚并重,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经典文化和时尚文化隐性资源发掘的策略——经典与时尚并行
推崇经典并不意味着排斥时尚。当前处在信息文字巨量化的时代,书籍报刊层出不穷。很多时尚包括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和多如牛毛的网络作品等,常常游走于历史与现实之间,隐显于梦想与生活边沿,流连瞻顾,使经典与时尚交错。语文教学要十分注重这些鲜活的时尚文化的资源,“因其势而利导之”让学生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努力激发学生的探究之情。
(1)要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中的经典文学。
实施“亲近古诗文”行动,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让学生背诵古诗文,看名著作品。虽然所涉及的仅仅是一点点文学经典,还远远不是经典文化的全部,只能说是冰山一角,但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教师也可通过对经典名著介绍梗概,朗读精彩片段,印发赏析材料,播放相关影视片等方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探究欲望。
(2)引时尚资源到我们的语文学习中。
一是时尚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必须努力构建一个与学生沟通的交流平台,以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入手,使他们愿意和你一起探讨研究,从而在和谐、乐观、饱满的情绪里实现教学目标。
二是时尚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资源的范围很大,凡有助于创造学习动力、领悟目标、恰当的课业、自强、奖赏、反馈和鼓励、循序渐进以转化等学习环境资源,在制定教学活动的计划时都应加以利用。”语文课需要极大的外展性和开创性,一定要及时的把最新颖、最时尚、最前卫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料用于教学,使学生切实的感受到这里的世界很精彩,愿意在这里驻足。
由此看来,把时尚注入语文教学中并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将使语文教学极具鲜活的时代气息,极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顺应了儿童求新求变的时尚心理特点,以《语 文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促进语文教学的全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