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为了提升竞争力而把阅读置于重要地位,提倡阅读学会阅读的风潮方兴未艾,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应运而生。但由于竞争的重压和现代电子传媒声光影像的刺激,当下我们大多数阅读活动失去了它应有的风采,正变得功利化和边缘化。作为我们民族未来的中学生,他们的思维训练也日渐脱离书面阅读。对此,笔者在实践语文教学这一神圣使命的过程中,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探究创新阅读思维能力的培育策略,以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与主动,提高学生阅读思维能力,使其受到更好的文化薰陶和美育教化。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创新阅读动机
“阅读”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加拿大学者曼古埃尔所撰的《阅读史》开篇就引了法国作家福楼拜1857年的一句话:“阅读是为了活着。”相反,活着而不阅读不就是行尸走肉了吗?阅读不仅创造精神,而且赋予人以精神的力量和寄托。纵观所有专制王朝制造焚书运动与大兴文字狱,你就会明白经由阅读所产生的智慧光辉与思想威力有多大。难怪在在漫长的中外历史上,有许多文化人固执地认为,阅读与否不仅关涉举动,还影响精神。宋人黄庭坚《与子飞子均子予书》称:“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文化学者余秋雨也说:“人活着最重要的是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因此,当“阅读”已经成为生活的必需、成为生命存在的标志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还要对阅读漠然置之甚至拒之门外呢?
对中学生而言,阅读可以使他们间接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精彩、历史的厚重、道义的神圣和生命的价值;可以调动起他们心灵中诸如悲悯、感恩、爱与坚强等美好情愫,进而奠定牢固的人文底蕴,影响人生让生命更惬意美好、更丰富有趣。例如读《孟子》我们感受到那汪洋恣肆的语言,雄肆严整、充满智慧的思辩,传统士大夫的浩然之气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读《庄子》我们感受到想象的诡奇丰富,迷离荒诞,读来令人神思飞扬,飘翔万里;读《离骚》我们感受那瑰丽的幻想,恢宏的境界,以及满腔的爱国热忱和作为理想的殉难者的壮美人生;读《红楼梦》我们感受到那种宿命的伤感悲凉,和梦幻一般的对于美的事物的执着怀想;读《瓦尔登湖》,我们会向往那里澄净的山林和清新的空气,会深深地被作者那简单而丰盈孤独而美丽的灵魂所感动。生命中能有如此美丽的文字相伴,我们还不会感到生命是如此的多姿多彩吗?
二、了解创新思维取向,开拓创新阅读新路
创新思维是在突破思维定势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是囚禁创新思维的牢笼,只有突破思维定势,才能产生创新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应着重发展好以下四类创新思维形式。一是活化思维。阅读教学中有深度的提问和环环相扣的提问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容易使学生在释疑过程中获得阅读的高峰体验。因此,教师在提问设计上,须巧用心思,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点拨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脉络,以收学生思维活化之效。二是比较思维。比较阅读不仅可以扩充教学容量,更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文本,拓展阅读思路,提高鉴赏能力,和探索问题的兴趣。三是发散思维。这种思维可使知识产生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的链接,既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充分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广泛地课外阅读,从而拓展了语文学习空间。四是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截然相反,这种思维可以培养学生比较、鉴别、分析能力,发展出多元丰富的思维向度和独立的主体意识。了解了以上创新思维的主要类型,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育学生创新阅读的思维能力呢?
(一)质疑。即改变单一思维解读的思维模式,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大胆进行逆向或多向思考,多问“为什么”,以批判的态度去阅读。敢于质疑是古今学者的共识,南宋哲人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梁启超说过,无问题则无学问;胡适也说,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问自己:“我”对作品有什么看法?“我”的判断和作者有什么不同?“我”的疑问有什么独到之处?在美中寻找丑,在丑中发现美;在众人肯定时提出否定意见,在众人否定时力排众议;可推陈出新,也可新中求奇,经常反思,有助于学生批判思维的养成。
质疑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顺向质疑法,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为什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邓拓为什么说读书要“不求甚解”。二是逆向质疑法。即在文本思想及传统认知基础上,提出文中没有或与传统认识相反的问题的方法。这种“反弹琵琶”式的思维形式亦有助于发展推理和想象能力。例如:假如我的于勒叔叔真的腰缠万贯地回来了会怎样?假如唐晓芙真的爱上方鸿渐,他们的生活又将怎样?会不会仍是围城?(《围城》)又如《宋定伯捉鬼》彰显的是人性的高尚还是人性的卑劣,人与“鬼”相比谁更可恶?三是比较质疑法,即通过比较提出问题。如:愚公为什么要决意移山而不移“屋”;为什么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差别那么大;孔乙己和范进谁更可怜;为什么黛玉刚进贾府时对贾母说自己“只刚念了《四书》”而对宝玉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二)移情。即读者阅读时在理性的认知之外,加上的感性的想像和联想。教育专家朱小蔓女士说:“情感的诱导作用是在与想像的连接中实现的,情感可以激发想像力,使思维创造得到很好发挥。”想像能打破时空限制,使思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它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所以,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进行天上人间、古今中外的广泛联想和想象,从而激活思维,孕育出创新因子。例如,在阅读舒婷的《致橡树》时,我启发学生联想我们的先祖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吟出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千古绝唱,联想那“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初恋羞涩,联想那“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灵相应,还联想那“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的热恋烦恼和“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坚贞勇敢,以及“和你肩并肩站在一起”的平等呼唤和深情相依。在这样广阔的联想中,学生感受到的是人类心灵世界爱的辽阔和细腻多彩的个性光辉。
想象比联想更进一层,它把记忆表象改造成新形象,通过它领会到蕴藏在深处的言外意、弦外音。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李后主浪漫的想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现实的想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弃疾理想的想象。“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典故和“深山隐古寺”的故事似乎更能说明想象的作用。
(三)补白。由于文本是借助语言来描述形象和感受,本身具有间接性,加上作者写作中讲究用语的含蓄,结构的精巧与审美感受的需要,往往曲笔成文,留给读者充分想像空间。“补白”就是引导学生对文本含蓄简省之处进行大胆联想、想像、补充,从而发掘出文本更广阔的世界和更深邃的思想。这样对文本“空白”的再创造,无疑是对学生阅读创新素质的很好培养。如《祝福》中鲁四老爷说:“可恶……然而。”黛玉临终前高叫:“宝玉,宝玉,你好……”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故乡》中闰土断断续续说了几句,便“只有摇头……沉默了片刻,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语境暗示对以上几处“空白”进行填补,进而会更深入地领会文本意蕴。
(四)渗透。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着的,文本内容所涉及的信息也存在著交叉渗透的关系。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中所感受到的文学形象,会如浮雕般深嵌在学生的脑海里并丰富着学生的心灵:秋水蒹葭是纯情的象征,红豆明月是思念的归属、南山清流是隐逸的化境……意象经过情感的渲染和时间的渗透便定格为特定的文化符号。学生对文本艺术形象感知、理解、鉴赏时,渗透进自己的生活与情感体验,借助联想、想像形成形象思维,捕捉到文本的“神髓”,获得审美愉悦。文学鉴赏就主要是一种形象思维渗透的过程。对文章中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场面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体验和情感进行形象再现,从而产生如见其景,如聆其声,如临其境的感性认识。对于精彩的细节描写,在形象再现的同时还要“虚心涵咏”、细细咀嚼。例如朱自清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就是动人的精彩之处,那些描写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颇有韵味,对此教师启发学生设身处地地感悟体会,学生便会在那种平静的叙述和质朴的语言中,发现一个平凡、落魄的父亲所拥有的自然、深沉、博大的爱子之心。否则,忽视揣摩,缺乏渗透,我们又将何以领略到文字的魅力?又何以促进思维的发展?进宝山却空手而归,那就不仅仅是遗憾了。
另外,在进行小说阅读时,我们还可用推理、猜想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移情”训练。例如对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中苏比命运归宿,对《边城》(人教版第二册节选部分)中翠翠情事的结局,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去推测猜想,造成一定的悬念,然后再让学生阅读充满戏剧性的结局,以印证是否和自己开始的推理相符。如此一来,学生除获得阅读乐趣和人生感悟外,更使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训练和拓展。
三、培育创新阅读思维能力应遵循的原则
创新阅读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创新阅读的结果是心灵碰撞迸发的美丽。因此,这样的阅读需要敏感的心、激越的情,需要生活的历练、文化的感悟。为此,我们必须为创新阅读的思维能力培育营造和谐的发展空间,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六个坚持。
一是坚持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只有尊重和维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才能让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思维有发展空间。二是坚持互动性原则。频繁有效的互动,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保持畅通,不至于重蹈传统阅读教学僵化的覆辙,还可以培育学生持续的阅读动力。三是坚持民主性原则。要彻底摒除教师的“话语霸权”,解除束缚学生手脚的枷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开放多元的阅读体系,让每个学生都精神愉快地走进阅读教学中,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四是坚持活动性原则。让学生在多样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培养情趣,习得知识,训练能力,开发智慧潜能。五是坚持差异性原则。因材施教,弘扬学生的学习个性,尊重学生学习习惯,使学生个体得到应有的发展。六是坚持发展性原则。现代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牢固基础,提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支持。创新阅读教学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开发潜能,掌握阅读和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继续学习乃至工作、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3000多年前,古希腊教育家普罗塔戈曾经讲过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点燃的火把。”对教育而言,那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正是学生们大脑中的创新思维。培育学生创新阅读思维能力,也许就是那朵点燃智慧火把的星星之火。
参考文献
①《阅读史》,[加拿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
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陈平原2006年1月7日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讲演稿。
③《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④《教师能力学》,罗树华、李洪珍,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⑤《创新思维自我修炼》,段福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⑥《新课程怎样教》,吴效锋,沈阳出版社,200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