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邹忌讽齐王纳谏实录。《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
邹忌讽齐王纳谏实录由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师: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今天的语文之旅。常言道“忠言逆耳利于行”,为什么“忠言”一定要逆耳呢?“顺耳”不是更容易被采纳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顺耳”的语言劝告国君,并收到良好效果的历史散文。谁能把这个题目读一读?
生:《邹忌讽齐王纳谏》。
师:这位同学读的非常准。接触一篇文章,首先要从题目入手,因为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谁来把这个题目的意思解释一遍?
生:邹忌劝告齐王接受他的建议。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关键词来解读课题。这个题目的关键字是“讽”和“谏”,“讽”的意思是“用委婉的语言劝告”,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不一样。“谏”是专指臣子对君王,下级对上级提建议的。因此,题目包含两部分的意思。哪两部分?
生: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师:对了,这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背诵重点段三、四、五段。同学们,你们有信心吗?
生:有。
师提高言量问,生响亮回答:“有”!
(课前告诉学生目标,提醒学生注意,便于有的放矢地学习,是高效课堂必须的要素。)
师微笑: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理解和背诵文章第一步就是“读”。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现在,请大家放开喉咙,尽情朗读。
(生响亮地朗读课文,教师给予充分的时间,不打断,不插话。)
师:从大家专注的神情,响亮的声音我感觉到了“求知若渴”。文言文朗读就是这样,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错一字。下面,检查一下课前预习。
(多媒体):易读错的字:昳( )丽 朝( )服衣冠( )
窥( )镜 期( )年 朝( )于齐
间( )进 燕( )国
师:刚才听了同学们集体的朗读,现在我想听听个别朗读。要求是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谁来读呢?
几名同学站起来,一人读了一段。
师:哪位同学来点评刚才的朗读?
生1:读的比较流利,男生的声音洪亮。
生2:第三段有句话没读好,应该是“今齐地︱方千里”,她读成了“今齐地方︱千里”。
师:你听得非常仔细。这句话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生3:因为它的意思是“现在齐国的领土方圆千里”。
师:这位同学根据意思来推测节奏,十分准确。事实上,文言文一般都习惯用单章节词,现在我们一般习惯用双音节词一样。比如曾经学过的“其︱实味不同”一样。
师:语言需要语感,语感需要积淀,而熟读仅仅是走出了积淀语感的第一步。第二步,我们就要疏通文章了。疏通文章,也需要抓住关键词句。
(多媒体):文言的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服,穿戴,名词作动词)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以……为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到,动词使动用法)
句子翻译:
1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忌不自信。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4、朝服衣冠。
他早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5、皆朝于齐。
都到齐国来晋见。
师:从检查词句的情况来看,大家的预习很充分。谁能用三个词语概括故事情节?
生1:讽。
师:“讽”是字——
生2:讽谏。
生3:还有纳谏吧?
师点点头。
生4:是不是还有和徐公比美?课文的一二两段都是写的这个内容。
师:如果压缩成一个词,那就是——
生齐:比美。
师:对了。这个故事主要以对话为主展开全文。“比美”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的对话?
生1:邹忌和妻。
生2:邹忌和妾。
生3:还有,邹忌和客人。
师:概括来说,就是“三问”,“三答”。大家看着多媒体读一读这“三问”、“三答”,你有什么发现吗?
(多媒体)三问: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生4:邹忌的“三问”问法不一样,表达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师:都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生4: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俊美。
师:很好,那他的问法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4:问妻子用“我”,问妾和客用“吾”。
师:据我所知,“我”和“吾”是一个意思,为什么不统一成一个字呢?
生5:我觉得他与妻子说话,显得很亲昵,而且一大早穿好衣服,戴好帽子,照了镜子之后他非常满意,心里很得意,所以用“我”。他与妾的关系同他与妻的关系不一样,所以应该严肃些,用“吾”就显得比较严肃。
生6:他家来的客人也不像他与妻那样亲近,关系一般,所以用“吾”也比较合适。
师:原来,古人用字有着这样的奥妙啊!
生7:“孰”的位置不一样。
师:说一说吧。
生7:“吾孰与徐公美”,把“吾与孰”并列,我感觉他想知道谁美的心情非常强烈。而问客人的时候,就不能表现得这样强烈,应该委婉一些,就把“孰”放后面了。
师:老师太喜欢你这样很有见地的思考了!大家再读一读这“三问”,琢磨一下,是不是这样?(生自由地读)
师:原来,一个字在句中位置的不同会使整个句子表达情感的程度发生变化,这是多重要的发现啊!大家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1:妻比妾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
师:那就有什么不同吗?
生2:妻和妾的回答都用了反问句,都表示了一种肯定的口气,但妻的回答更肯定些。
师:怎么就更肯定了呢?
生2:“君美甚”就是说“您美极了”,就显得更肯定。
师:我们把“甚”放在“美”的前面试一试,会有什么变化?
生3:“君甚美”就显得平淡一些了,不如“君美甚”表达一种发自内心的、由衷地赞美。
师:是呀,在妻子的心里,他的夫君是谁也比不上的。“君美甚”三个字让我们感觉到了妻的热情洋溢,那种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古人用字多巧妙啊,那么,妾为什么不也说“君美甚”呢?
生4:妾的地位跟妻的地位不一样,她不敢那样说。
生5:妾觉得自己地位卑微,对邹忌以及妻有一种胆怯、畏惧的心理,所以她不敢像妻那样亲昵地表达出来。
师:老师很欣赏这样一种智慧的解读。如果说妻子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的话,那么妾在畏惧的同时语句还有点迟疑。还有谁想说吗?
生6:客人的回答明显有讨好的意思。
师:真好,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语言的魅力了吧?这个时候,我们也就知道了应该怎样用声音传达出这些看似相似,其实却有相当大不同的语句了。那就试着用声音传达一下吧。我们可以四个同学为一组,一位作邹忌,其他三位同学分别作妻、妾、客,听一听有什么不同。
(生分组练习,兴趣盎然)
师:哪一组同学愿意给大家表演一下?请到前面来。
(生四人分角色演读,声情并茂)
师:谁愿意给他们作一下点评?
生1:我认为他们读得很好,读出了四个人各自的身份。
生2:由于每个人的心理不一样,所以语气、语速也不一样。
生3:有一个同学还加上了表情,显得很生动。
师:精彩的演读、恰当的点评,让我觉得大家对文本的解读很细致。看来,根据人物的身份进入情境,揣摩心理才能读好文章啊。
师:邹忌听了夸赞后,是不是心里就美滋滋的了?他是怎么想的呢?
生:(齐读)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师:于是,邹忌进行了三……
生:(齐)三思。
师:对,三思。(板书“三思”)你现在就是邹忌,你会怎样想呢?
(生小声讨论)
生1:我觉得他应该想到,也就是得到一个结论,想到自己受蒙蔽了。
师:你太会想了,这才是邹忌呢!是呀,邹忌由妻、妾、客的赞美意识到自己受蒙蔽了(板书:悟己之蔽)
他还会想些什么呢?
生2:大王也像我一样受蒙蔽了吧?我明天要去给大王进谏。
师:真好!你现在是真正的邹忌了。(生掌声响起)
对于一件生活小事,很多人也许就一笑了之了,但邹忌却抓住这样一件小事,完成了一次极为漂亮的进谏。邹忌是怎样给威王进谏的呢?
生:(自由地读)于是入朝见威王……
师:谁给大家说一说?
生:邹忌把自己的例子告诉威王,并拿齐王的地位同自己做比较。
师:是呀,这样,邹忌与威王进行了三……
生:(齐)三比。
师:(板书“三”),通过“三比”,比出什么来了呢?
生:王之蔽甚矣。
师:由“三思”到“三”,由“悟己之蔽”到“推王之蔽”。(板书:推王之蔽)
如果现在要你背这“三比”,你觉得好背吗?你又准备用什么方法背?
生1:好背。抓住关键词“私”、“畏”、有求”。
生2:还有相同句式“臣之……”“……莫不……王”。
生3:家事和国事是相互对应的,拿“宫妇左右”比“妻”,拿“朝廷之臣”比“妾”,拿“四境之”比“客”。
师:这种说理艺术叫什么?
生齐答:“类比推理”。
师:对,把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以小见大,推己及人,易于对方接受。
自由背诵“进谏”段。一分钟后背诵声音渐小,师检查。
师: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大家就背下来了,声音响亮,清晰,由此看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
(归纳方法:关键词句,扣住差异;写作手法,对应理解;相同句式,反复诵读)
师:凭借着聪明才智、过人胆识,凭借着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邹忌成功地说出了心里话,那么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进谏吗?
生:(齐)接受了!
师:何以见得?
生:(齐)王曰:“善!”
师:(重复)王曰
生:(声音渐高)“善!”
师:(板书“善!”),味道还不足,王曰
生:(齐,酣畅淋漓地)“善!”
师:“善”是什么意思?
生:(齐)好!
师:大王说“好”,我们从这一个“好”字可以读出什么呢?
生1:大王认为邹忌说得很对,很好!
生2:大王觉得有这样的贤君提出这么好的意见,他很惊喜。
生3:大王觉得自己是一国之君,他要维护自己的尊严,所以只用一个“善”字表达他的思想。
生4:从这一个“善”字,我们可以读出大王纳谏的决心。
生:大王是说:“好吧,就按你说的办吧!”
师:是呀,每一个汉字独一无二的形象都饱含了古人多么丰富的思想。于是,邹忌进谏成功,虚怀若谷的威王为了更好地纳谏,实施了一系列得力的措施,那就是三……
生:(齐)三赏。
师:对(板书:三赏)。于是群臣进谏。结果如何呢?
生:(齐)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师:如果我们再用“三”来总结的话,那应该是……
生:三变。
师:(板书:三变),威王纳谏最终效果巨大啊,文中怎么说的呢?
生:(齐)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师:还有吗?
生:(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师:正是因为有了邹忌这样的贤臣,也正因为威王的善于纳谏,齐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好一个关于进谏的邹忌,好一个善于纳谏的齐王!那么,最后一句应该怎么读呢?
生:由衷的赞赏。
生大声齐读。
师:至此,我们不仅读懂了邹忌进谏的全过程,还领略了古代谋臣策士高超的说话艺术与睿智,见识了古代贤君的大度。 现在,请大家试着用刚才的办法背诵“纳谏”的段落。
生背诵,三分钟后声音渐小。师检查。
师:听大家的背诵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仅背出了故事,还背出了情。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种背诵的方法:理解记忆,联想记忆法。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师: 学习了本文,在邹忌的讽谏,齐王的纳谏,最终齐国的盛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生1:给别人提意见要像邹忌一样委婉。
生2:说话讲究技巧是很重要的。
师:还有“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吧。
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们不便,语境不允许直说的话题,这时就需要我们把“词锋”隐遁,把“棱角”磨圆,软化自己的话,便于听者接受,曲径通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结语: 同学们,古诗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积累背诵经典的古诗文不仅能提高我们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还能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使我们获得美的享受。“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把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发扬广大!
以上内容来自邹忌讽齐王纳谏实录。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