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俗世奇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通过品味语言来读懂课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品语言的方法。

⑵ 品味本文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

⑶ 培养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独立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美读、研读体验语言特色。

⑵ 自主体验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⑶ 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⑷ 比较阅读,增进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准确、鲜明、生动、简练的语言特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树立学好祖国语言的信心。

【授课班级】

初二(9)。

【授课地点】

6层录课室。

【课型】

教读体验课

【授课教师】

171中语文教师刘爱平。

【教学过程】

(参见流成图)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朗读课文,整体品味:

学生自主体验、小组内交流品味感受。

幻灯显示品味语言的程序。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品味情况,并加入讨论。

教师适时点播。

同学集体交流品味《刷子李》的感受。

幻灯显示课文语言特点。

幻灯显示品味语言的方法方法。

学生归纳课文语言特点、使语言富于表现力的方法、品味语言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点播。

学过根据刚才品味语言的程序品味课内的几个选段。

2、人物形象,体会语言特点:

师生共同归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共同点。

师生总结学习感受。

课外拓展阅读,感受语言魅力。

二、教学流程

1、品味语言:

导入:师:昨天,我们认识了作家冯骥才笔下的两位俗世奇人──刷子李、泥人张,真人虽没见过,读了文章,我们却仿佛看到了真人。总想再读读文章,作者怎么就把人物写的那么生动形象呢?高尔基曾说:“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和青年作者谈话》)其实衣服摆在橱窗里和穿在身上是两回事。只有衣服和穿衣者的气质和谐统一时,才会给人以美感。冯先生的文章就做到了这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其中一件精美作品吧。好的文章不仅适合默读,更适合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可以调动多种感官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⑴ 现在有请昨天我们评选出的朗读优秀的同学来读课文。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刷子李这个人物形象吧。

师:几位同学读的非常好,感情充沛,停顿恰当,重音合适。让我们仿佛回到了刷子李生活的老天津码头,和曹小三一起看刷子李刷墙的情景,并被他高超的技艺所折服。回到现实,我们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让读者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的,冯骥才先生是不是也用了什么绝活呢?

⑵ 下面请同学自读课文,小组内部交流。

要求:请同学自读课文过程中,划出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语句,读读,品品,想想,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跟同组同学交流一下。同学们再思考的时候,请按照幻灯提示的思路去思考:语句写了什么内容,写的好吗?你读后有什么感受?作者是怎么写的?

(幻灯提示)

⑶ 集体交流品味感受。

师:请每个小组的同学发言。读出你选中的语句,按照幻灯提示进行交流。

(分析写了什么内容,写的好吗?你读后的感受?怎么写的?)

注:教师引导学生从句式、修辞、词语的使用方面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播,使学生感受到本文的语言特点:口语化、天津味、生动形象、富有节奏美,整齐美、音乐美、简练美等特点。

2、总结本文语言特点及作者锤炼语言的方法:

师:我们刚才对课文进行了鉴赏和品味,现在对课文语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请同学总结一下本文语言特点吧。(特点:津味十足、生动形象、幽默活泼、简练流畅)正是这样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塑造了这样一个身怀绝技的刷子李,并深深的打动了我们的心,那么作者是如何让他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的?请说说你的想法。

方法:

⑴ 天津味,是来自作者的生活,作者本来就生活在天津,所以能够用天津味十足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也就是说作者的生活语言决定了他的作品语言。作品语言来自于提炼了的生活语言。

⑵ 遣词造句方面也精心的设计。比如词语的使用、、句式的选择、修辞等等)选择的原则当然是最能表现出人物的特点的词语、修辞了。

3、联系学过的文章,实践品味语言,归纳优秀语言特点:

其实我们刚才一直在品味课文的语言,通过品味语言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不管什么文章都要通过品味语言来理解文章。所以掌握品味文章的方法就很重要了,那么,我们总结一下,我们刚才的程序。“先整体把握,然后局部品味”那好,我们就来实践一下,看下面的几个语段,同学自己品味一下,呆会我们一起交流。

附:

⑴ “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台阶》李森祥)

⑵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的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老王》杨绛)

⑶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背影》朱自清)

提问:① 这几段文字分别介绍的是哪个人物?

② 文章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③ 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④ 你读后有什么感受?

⑤ 和刷子李比较在语言上的异同?

师总结:

应该说三段短文在语言上各有特点,读后感受也不同,第一段让人较为轻松也有一点点的遗憾。第二段文字就比较痛苦、压抑,第三段文字也有些沉重、难过。

刚才同学们品味的不错,我现在还有问题问大家,这三段文字和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异同?可见作者不同,塑造的人物不同,表达的感情不同,用的语言也有差异。相同的是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表现力,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不同的是《刷子李》用的是天津方言,独据特色。但也切记为了方言而而使用方言,用哪一种语言风格完全取决于作者的特长,文章内容的需要。

4、拓展阅读:

师:刚才我们既品味了天津味十足的〈刷子李〉,又品味了我们学过的几个语言片段,已经基本掌握了品味语言的方法,和明白了什么是好的语言。其实文章的语言风格有很多种,我们只是了解了一点点。还有很多优秀的文章,有时间的话我们应该尽可能多的去读,去吸收,来丰富我们的语言。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然,我们不仅要吸收名家的语言,还应该认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提炼语言,使我们的语言有时代感、新鲜感。

下面,特别想推荐给大家一篇佳文,感受语言特点。和冯先生的文章有共同之处吗?读后谈谈你的感受。

课外拓展阅读。

(根据时间决定处理方式,如时间不够,就留作课下作业)

选文老北京味十足,简练、生动、幽默。

5、总结:

今天,对语言的欣赏就到这里,希望同学们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学习中去,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帮助我们写出好文章,让我们的语言准确的表达我们的思想,让我们的语言有情、有声、有色,让人过目不忘,过耳不忘。

【板书】

感受语言魅力

好的语言特点:准确、生动、简练

锤炼语言方法:精选词语、句式、修辞、表达方式

【附】

何容先生的戒烟

首先要声明:这里所说的烟是香烟,不是鸦片。

从武汉到重庆,我老同何容先生在一间屋子里,一直到前年八月间。在武汉的时候,我们都吸“大前门”或“使馆”牌;大小“英”似乎都不够味儿。到了重庆,小大“英”似乎变了质,越来越“够”味儿了,“前门”与“使馆”倒仿佛没了什么意思。慢慢的,“刀”牌与“哈德门”又变成我们的朋友,而与小大“英”,不管是谁的主动吧,好像冷淡得日悬一日,不久,“刀”牌与“哈德门”又与我们发生了意见,差不多要绝交的样子,何容先生就决心戒烟!

在他戒烟之前,我已声明过:“先上吊。后戒烟!”本来吗,“弃妇抛雏”的流亡在外,吃不敢进大三元,喝么也不过是清一色(黄酒贵,只好吃点白干),女友不敢去交,男友一律是穷光蛋,住是二人一室,睡是臭虫满床,再不吸两枝香烟,还活着干吗?可是,一看何容先生戒烟,我到底受了感动,既觉自己无勇,又钦佩他的伟大;所以,他在屋里,我几乎不敢动手取烟,以免动摇他的坚决!

何容先生那天睡了十六个钟头,一枝烟没吸!醒来,已是黄昏,他便独自走出去。我没敢陪他出去,怕不留神递给他一枝烟,破了戒!掌灯之后,他回来了,满面红光,含着笑,从口袋中掏出一包土产卷烟来。“你尝尝这个,”他客气地让我,“才一个铜板一枝!有这个,似乎就不必戒烟了!没有必要!”把烟接过来,我没敢说什么,怕伤了他的尊严。面对面的,把烟燃上,我俩细细地欣赏。头一口就惊人,冒的是黄烟,我以为他误把爆竹买来了!听了一会儿,还好,并没有爆炸,就放胆继续地吸。吸了不到四五口,我看见蚊子都争着向外边飞,我很高兴。既吸烟,又驱蚊,太可贵了!再吸几口之后,墙上又发现了臭虫,大概也要搬家,我更高兴了!吸到了半支,何容先生与我也跑出去了,他低声地说:“看样子,还得戒烟!”何容先生二次戒烟,有半天之久。当天的下午,他买来了烟斗与烟叶。“几毛钱的烟叶,够吃三四天的,何必一定戒烟呢!”他说。吸了几天的烟斗,他发现了:(一)不便携带;(二)不用力,抽不到:用力,烟油射在舌头上;(三)费洋火;(四)须天天收拾,麻烦!有此四弊,他就戒烟斗,而又吸上香烟了。“始作卷烟者。其无后乎!”他说。

最近二年,何容先生不知戒了多少次烟了,而指头上始终是黄的。

查看更多
【《俗世奇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04795/
教学设计推荐
热门教学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