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而宜,遵循规范,便利教学 ------谈谈有关偏旁部首的一些问题

教案设计

“汉字是方块形的表意文字,由不同基本笔画(点横竖等)按一定的数量(几点几横几竖等)、度量(长短、出口等)和空间配置(左右、上下等)组合而形成的图形符号”(祝新华《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第94页),因此,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就必然会牵涉到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辅助因素。本文主要想讨论有关偏旁部首的安排及其与识字写字教学的关系等问题。

因文而宜,遵循规范,便利教学 ------谈谈有关偏旁部首的一些问题

对于偏旁部首的安排及其与识字写字教学的关系等问题,我们的原则是:因文而宜,遵循规范,便利教学。我们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之所以在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安排偏旁,到二年级下册安排“部首查字法”时才出现“部首”这个名称;我们对一些比较冷僻的偏旁的安排及其名称的确定;我们对“部首查字法”内容与程序的安排等等,无不出自上述原则。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几个具体问题。

(一)为什么要把偏旁与部首分开来提?

这要先来看看什么是偏旁。从字的构成来说,现代汉字可以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类,其中绝大多数是合体字(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语文规范字典》所收3600个汉字中,独体字只有242个)。汉字形体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独体而合体,越到后来合体字越多。为了识写的方便,就要对汉字进行分析。一分析,便发现汉字虽然是由笔画构成的,但在占汉字总数的绝大多数的合体字中,都能找出一些比笔画大的“构件”——偏旁,可见偏旁就是“在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第969页)。一般地说,由笔画组合为偏旁,由偏旁组合成绝大多数汉字,这是现代汉字结构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识字写字教学中用“偏旁”来辅助,正是利用了汉字的这一特点,使得识字写字变得容易多了。

那,什么是部首呢?部首是“字典、词典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门类”(《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第112页),有了这么个“门类”,字典、词典就能把成千上万的汉字编排得井然有序,查找起来也就十分方便了。可见“部首”主要是为了编撰字典、词典的需要而使用的。

尽管“偏旁”与“部首”有不少相同之处,但从它们各自的主要功能出发,我们还是决定把它们分开来提: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只使用“偏旁”,在学习查字典的时候再出现“部首”。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利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且还避免了“偏旁”“部首”纠缠在一起难以说清的麻烦。

(二)教材安排偏旁的根据是什么?

首先是根据课文(包括“识字”课文和阅读课文)中“要求会写”的生字出现的情况。在同一篇课文里如果有相同偏旁的字,这个偏旁一般应安排在最先出现的生字上。例如一下《识字1》,“芽”、“花”都是“草字头”,“芽”出现在前,就安排在“芽”字上。

其次是根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出版局于1983年联合颁布的《汉字统一部首表(草案)》来确定安排哪些偏旁。为什么呢?因为到目前为止,国家语委尚无关于偏旁的法规、文件;而《汉字统一部首表》虽然是草案,但毕竟是国家的正式规定。同时,《汉字统一部首表》里的201个部首,是各类辞书确定部首安排的依据,其中大部分也都可以作为偏旁,我们安排的偏旁与该表一致起来,能够收到既方便识字写字教学,又利于其与日后的学习查字典顺利“接轨”,一举两得。

再次是根据识字写字教学的需要。为了在识字写字教学时能够突出重点,简化头绪,减少冗余信息,我们在安排偏旁时往往要作一些变通处理。有些字是“部首字”,本身是可以作为偏旁的,但是我们把它归为其他偏旁,学生反而容易识记,例如,“黑”字,在一下《识字3》里出现于“燕”字的后面,而在《练习1》“认清笔顺”中,因其笔画少些就排在了“燕”字的前面,我们就把“四点底”排在“黑”这里。现在这样处理,学生好记,如果增加个“黑字部”反而增加了负担;到二下学习“部首查字法”时,再予以“还原”,那就容易得多了。有的时候,把偏旁安排在后出现的生字上,也是为了让学生容易识记。比如,一下《4春到梅花山》一课,“发”也是“又字旁”而且出现在“欢”字前,我们把偏旁安排在“欢”字上,是因为这很明显,等生字变成熟字以后,再让学生把“发”字归队就是了。

(三)教材是怎样确定偏旁名称的?

一看能否独立成字。现代汉字的偏旁有3种情况:一是能够独立成字的,如“人、刀、山”等;二是不能独立成字的,如“三点水、言字旁、双耳”等;三是古代能够独立成字,现在已经不能成字的,“两点水、私字旁厶、三撇儿”等。第一种叫做“成字偏旁”,偏旁名称不成问题;二、三两种叫做“非字偏旁”那就要根据情况来确定名称了。

二要遵从公众习惯。过去,偏旁在左称“偏”,在右称“旁”。现在,无论在左,在右,在上,在下,在中间,在外围,都叫“偏旁”。我们可以按照一般的习惯,在左称“左旁”,在右称“右旁”,在上称“字头”,在下称“字底”,在外围(全包或三面包围)称“字框”,在中间称“字腰”、“字心”。

三是服从教学需要。有的偏旁既没有比较规范的称呼,也没有约定俗成的名称,或者虽有一定的名称但眼前又不适用,我们就可以用被安排的汉字来作为偏旁的名称。例如,一下《识字2》在“击”字上安排了偏旁“U”,有的说古同“坎”,有的叫“半山框”,都额外地增加了难度;一般称其“凶字框”,而“凶”字没学过,我们就称它为“击字框”,是不是简单化了?还有个偏旁“卓”,无法确定名称,因为是安排在“朝”字上的,叫它“朝字旁”,学生一下子就接受了。

(四)偏旁问题在识字写字的评价中是什么位置?

识字,指读准字音、辨清字形、了解字义,并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写字,则是识字的一种综合能力,要求把字写正确,写美观。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识字与写字,“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要“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

根据识字写字的目标要求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我们认为,偏旁问题在识字写字的形成性评价中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有了偏旁,学生识记汉字就方便得多。比如“虾”字,学生就可以说,这个字是“虫字旁”,是动物,右边是下午的下,告诉了我们应该读“xia”;“虾”字要想写得好看,“虫字旁”就要写在左半格的中间位置上,右边的“下”字要稍微往下一点,一横稍微超过竖中线。从学生的表述中,我们就能够评定他对“虾”字的音形义已经掌握了。可见,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偏旁在识字写字评价中的积极作用。

《新大纲》里明确规定过偏旁等“不列入考试范围”,《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没有再次作这样的硬性要求,但从其评价建议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应该评价的是“识字与写字”本身,即评价学生识字与写字的能力。如果我们把偏旁也纳入考试内容,不仅仅是可能出现命题错误的尴尬(如要求学生写5个“走之底”的字,结果学生只学了3个),更为严重的是,就很可能把偏旁作为一个系统知识,要学生掌握,那势必要增加学生的负担,还会导致只顾“偏旁”却差了识字写字的舍本逐末的后果。

(五)关于部首的几点说明

“部首”首次出现是在我们苏教版教材二下“练习1”的“学用字词句”里。先是“读一读对话,学习部首查字法”,接着是“小猴读童话,下面的几个字不认识,请你帮他查字典”。对这段关于学习部首查字法的对话,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一个字的两个部分都是部首,该怎么提取部首呢?我们课本上讲的是一般的情况。即“按照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外后内”的方法来提取部首。但这决不是绝对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就不一样,它在两个部首里都可以找到。因此,我们一定要事先把各种不同版本搞清楚。

还有,找到应查的部首后,究竟是再查“总的笔画数”好,还是再查“除部首外几画”呢?这也要按学生手中的工具书来确定。有的是再查“总的笔画数”,有的就是再查“总的笔画数”。这也要因书而宜。

二下“练习2”是让学生明白,“如果一个字不能拆开,分不清属于哪个部首,就可以按起笔的笔画归入。”但是,也有的工具书在“横”、“竖”、“撇”、“点”、“折”这五个部中,并非完全按照起笔来收字的。例如,“册”字的起笔是“撇”,“丝”字的起笔是“折”,可是《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把它们都收在了“横”部。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情况,到时候不就麻烦了吗?

学习部首查字法就得实践,就得用字典、词典来查,那我们老师就得弄清学生手中有哪些字典、词典,就得弄清这些字典、词典的编排特点。心里有了底,教起来才踏实,也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学会、学好。要不,怎么会说教师并不是好当的呢?

查看更多
【因文而宜,遵循规范,便利教学 ------谈谈有关偏旁部首的一些问题】相关文章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04223/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