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夜晚,我拧亮台灯靠在床头,随意地翻着史铁生的散文卷《好运设计》。此刻,心中宁静得像不起波澜的湖水,充溢在房间四周的是暖暖的灯光和从窗外飘进来隐隐约约的音乐声。
就这样在静静流逝的时间中慢慢地读着这本书。读着读着,内心仿佛因为这些文字的浸润而生发出无数纤纤细细情感的细芽来,在心灵的呼唤下,我甚至可以十分清晰地体味出这些感情的细芽"生长"的声音。毫无疑问,这个从20岁开始坐在轮椅上历尽沧桑的作家,这个完全陌生又似曾相识的作家,这个曾经想自行了结生命而最终以不屈的精神写出了他种种经历、种种痛苦以及在沉默的痛苦中千万次对于自身生命反思的作家,是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所有的一切,所有这些从他内心深处涓涓流出的文字又如淙淙细流潜入我的心里。读到动情处,我感觉我的眼睛已经湿润。
这时候我就想,史铁生,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于是,我停止阅读,翻到第一页,看着史铁生。他穿着一件再普通不过的毛衣坐在那个他永远坐着的轮椅上,面带微笑地注视着人们,看不出一丝张狂或故作矜持的痕迹。让人怦然心动的是他笑容后面的不尽沧桑,命运的劫难全部写在他的容颜上,尽管他的脸上挂着微笑。
读史铁生的东西最最突出的感觉就是他对于生活不同于一般的思索和感受。比如《我与地坛》,比如《合欢树》。《我与地坛》写出了他15年来始终如一的一件事就是像人们上下班一样地摇着轮椅来到他家附近的地坛--那座经历了四百年风雨的荒芜古园。在那片沉静的天地间,有时他小坐一会儿,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有时候他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思考关于死亡的事。也许,在那个苍郁的古园里,史铁生才能推开一切繁杂、一切苦恼,与自己的心魂安静地对话;也许由死而后生的人更容易看到生命在时间中的渐渐消失。所以,那种对于生命深层次的思考,那种对于自然界细致入微的观察,那种对于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莫不使人深切地领略了或者说是感受到了他全部的情感及意蕴--细腻、美丽而又带着一种意味深长的忧伤。
他怎么会不忧伤呢?一个长得强壮的小伙子在20岁时一下子双腿瘫痪了。当他拼命地写呀写,就要出书的前两年却又永远地失去了他深深挚爱的母亲。史铁生的《合欢树》是为母亲而作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及思念,令人唏嘘感叹。
假如这位母亲还健在,假如这位母亲目睹唯一的儿子双腿瘫痪后心灵仍然能在自由的天空展翅飞翔,她该会多么欣慰、多么幸福!我想当她手捧儿子的书,一定会掩面而泣,那是喜极而泣。然而,现实却是这样的残酷。史铁生不无忧伤地说"上帝为什么要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史铁生的思想是与众不同的,这与他不幸的经历直接相关。假如史铁生没有遭遇不幸,他会在漫长的15年里日复一日地去那个荒芜的古园吗?也许会,也许不会。不知为什么,我读《我与地坛》总觉得史铁生在那片幽幽静静的世界里完成了他的生命价值。他一个人与世无争地拥有那么多宁静且从属于自己支配的大段光阴,他能为心中的梦想尽情地思想,这该有多么心满意足。不需要陷入人与人纷繁的矛盾旋涡中,不会被人伤害或以牙还牙去伤害别人。总之,生活的旋律平缓得多,也雅致得多。此时此刻我就想,人为什么一定要失去一些最宝贵的才能得到一些不期然的?是不是生活必须有失才有得?史铁生的命运再次告诉人们,磨难有时也是良师,它可以拯救人的心魂,使人在痛苦的时候挖掘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失"之中"得"到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