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是诗歌鉴赏中的一个术语,它是作者主观感情与外在物象相契合的产物。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会苦觅一个物象,承载自己酝酿已久的情感,让这一意象闪烁美的特质,诗歌语言因这美的意象而精彩绝伦,千古流传。
《说“木叶”》一文,探究了“木”作为诗歌意象的艺术特征,将意象“木”的美绽放出来,揭示了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的秘密所在。
“木”之美,美在委婉、含蓄。作者林庚在文中写道:“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那“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即是意象的委婉、含蓄(暗示性)的特质。古典诗歌语言洗练、含蓄,意象涵义更是丰富多彩,令人遐思悠远。作为意象的“木”,在诗句中展示出的委婉、含蓄之美随处可见。“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说“木叶”》)秋月当空照,寒风袭来,枯叶簌簌落下,这是实写。让人遐思悠远的地方在哪里?“高木”,是意象“木”,暗示读者,让读者联想到随风飘落的枯叶、光秃秃的枝干,那份凄清与荒凉,直逼人的心骨;是意象“木”,填补读者内心的空白,丰富读者想象的空间。
“木”之美,美在疏朗、空阔。作为意象的“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风吹叶落的枝干,放眼望去,稀疏硬朗,通透明亮,空旷辽阔;作为意象的“树”,给人感觉是枝繁叶茂,拥堵绵密。以“树”作意象很普通,以“木”作意象,精彩纷呈。文中写道:“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木”的单纯、疏透、硬朗、空阔等特质更能进入人心,更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要求。
“木”之美,美在冷清、悲凉。作为意象的“木”,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含“木”的诗句大多指向秋,透出浓浓的秋意、秋味,营造出浓浓的冷清、悲凉的氛围,那感伤的情丝正是从诗人心底溢出的。文中写道:“‘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正是意象“木叶”中的“木”带来的艺术效果。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象“落木”营造出冷清、悲凉的氛围,流露出作者不尽伤情,深深感染、启迪着后人。
琢磨和分析“木”作为意象的美的特质,有助于读懂古典诗歌,走进诗人美妙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