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相”字。
1.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
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
3.
慭慭然,莫相知。(《黔之驴》)
4.
儿童相见不相识。(《回乡偶书》)
5.
洛阳亲友如相问。(《芙蓉楼送辛渐》)
6.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7.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短歌行》)
8.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9.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10.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11.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12.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13.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兵车行》)
14.
假托众姊妹相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解析:
1.他,指代愚公。语境是大家听了愚公的话后,纷纷同意了愚公的意见。
2.你们,指代与陈涉一起作佣工的那些穷人们,在语境中,陈涉表达了自己将来如果富贵了不会忘记这些穷弟兄的志向,结果引起了下文中穷弟兄们对他的嘲笑。
3.它,指代毛驴。在语境中小老虎开始不了解毛驴,很有几分惧怕。
4.我,都指代诗人贺知章。在语境中是说回乡后,“儿童”见了“我”却不认识“我”,所以“儿童”才笑问“我”从哪里来,而不是“我”和“儿童”“互相”不认识。
5.我,指代诗人王昌龄。在语境中诗人是说如果家乡有人问到“我”的话,就代“我”回答。
6.他,代屠户。在语境中是说“狼”不敢冲向前,而是盯着“屠户”,不是说“狼”和“屠户”“彼此”都恶狠狠地盯着对方。
7.我,代诗人曹操。在语境中诗人是说委屈了那些有才能的人,使他们屈驾来问候“我”。
8.我,指代说话人刘兰芝。刘兰芝是告诉其夫焦仲卿把自己休了,而不是“互相”休了。
9.你,指代焦仲卿。在语境中这是焦母对儿子焦仲卿恶狠狠所说的话,绝不答应儿子想把刘兰芝留下来的请求。
10.她,指代焦母。在语境这是刘兰芝在被休离开焦家时对小姑子交代的话,让她代自己照顾好婆婆。
11.我,指代刘兰芝。在语境中刘兰芝告诉小姑子在她和同伴们嬉戏时,不要忘了“自己”,而不是“互相”不忘记。
12.他,指代毛一鹭。在语境中是苏州市民在愤怒的情形下追打“厉声以呵”的毛一鹭。
13.他们,指代被迫从军的士兵们。在语境中是“耶娘妻子”跑着送“他们”,而不是大家“互相”送。
14.我,指代杜十娘。在语境中这是杜十娘在斥责李甲时的话,当时假说钱财是众姊妹赠送给“我”的。
“相”字这种类似代词的用法,其特点是“相”字之后的动词没相应的宾语,所以,“相”字起的是前置宾语的作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保留着“相”字的此种用法,如“实不相瞒”和“好言相劝”中的“相”,都偏指动作的另一方。“相”字的具体翻译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认真推敲,不能笼统地都看作“互相”、“彼此”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