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记苏静老师的诗教

教学分析

一位年轻教师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教堂?不足一年,她的学生就能背诵诗文百篇,甚至几分钟内便可轻松赋诗一首。这位老师名叫苏静。让我们来共同关注苏老师和她创造的奇迹。

腹有诗书气自华——记苏静老师的诗教

腹有诗书气自华──记苏静老师的诗教

背诗: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青岛嘉峪关学校年轻的苏静老师是一个对中国古典文化诗词曲赋情有独钟的人。在她看来,中国历经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的经典诗文,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对生活在信息时代,生活在西方文化不断强力渗透背景下的当代小学生来说,开展古典诗文教育,不但能够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幼稚的心田,让孩子成长的根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从走上讲坛的第一天起,苏静老师就把开展诗教作为自己语文教改的起点。如何让对古诗词毫无所知的孩子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呢?

经过一番精心策划,教室黑板的一角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园地──“每日一诗”,上面抄录了苏静精选的短诗一首,并提出了背诵和竞赛的要求。孩子们好奇地围了上去,一字一句地诵读起来。与此同时,苏静在课堂上也尽可能多地引用古诗词,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是因有诗词素养而方显才华的人。孩子们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偶尔用上一两句古诗词,苏静更是大加赞赏。

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渐渐浓了起来。苏静抓住机会,及时推出了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比赛、郊游诵诗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以巩固和强化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她还把男女生分组成两个棋逢对手的诗社,男的名曰“青云斋”,女的名曰“兰若轩”。每个诗社都想胜过对方,对阵赛诗可谓各显神通,激烈、精彩、高雅。渐渐地,学生们对诵诗背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背诗的范围也在扩展,从仅背“每日古诗”到自己寻找多种体裁的诗文:古风、乐府民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等。所背诗文的篇幅也越来越长,从简单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到律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又到数十言的长诗“春江潮水连海平”,诸如《琵琶行》《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等长诗,有的学生也已经背过。往日痴迷于动画片的孩子们,现在做完作业之后便迅速钻进古诗文里,大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味道。晚上所读所诵,第二天便有了用武之地,不仅可以在诗社比赛中一展身手,甚至课间也自由搭配成赛诗擂台,对诗声此起彼伏,颇有《刘三姐》中对山歌的架势。一学期下来,无论是晓风残月的清丽,还是大江东去的豪放,统统印进了童真的记忆,孩子们虔诚地拜倒在伟大诗人的脚下,并与之进行着心灵的对话。

诗文甚至成了师生间信息交流的一种有效载体。苏静老师期末为第一位孩子所写的评语,都巧用了诗词名句,以诗样的语言,抒写由衷的赞赏。她为王晨燕同学写的评语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用这句诗词形容你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你纯洁典雅,满腹经纶,出品成章,是班中公认的小才女。作为班干部,你从来没有号令群雄的架势,却博得了大家的全力支持,真是‘其身正,不令而行’。你是苏老师的得意门生,更是苏老师的诗词好友。让我们共同珍惜一起走过的朝朝暮暮,留一份期待,滋润我们重逢的欣喜。”给杨凡同学的评语也是有的放矢:“‘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杨凡,还记得苏老师送给你的这句话吗?虽然你不是苏老师最优秀的学生,但你一定是苏老师最难忘的学生。你无孔不入的叛逆因子常让老师头痛不已,你肝胆相照的侠义之举又总令老师感动至深,你那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更让大家望尘莫及。你是如此平凡,又是如此富有锋芒。假如你用一颗平凡谦虚的心生活学习,用一颗锋芒骄傲的心思考创意,你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两个字:智者。”评语中浓浓的诗意和行云流水般的形象表述,令胸有诗书情调的学生自然和老师达成一种和谐默契。苏静老师的评语,蕴藏着她对孩子们的由衷欣赏,也昭示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我的学生最好,我的学生美丽无比、潜力无限!”将学生视作发展的主体、成功的群体以及和自己灵犀相通的美丽天使,诗意盎然的教学过程于是成了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而学生则在轻松愉快的人文环境中,释放潜在的智慧,感受学习的幸福,获取不断的成功。

作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孩子们痴迷于诵诗与赏诗的时候,那与诗情词意渐而融通的心灵好似受过春风暖意的抚慰般草长莺飞。一天,苏静教师不经意间发现一个学生在作业本反面写有一首小诗,是根据学过的课文《小站》而作的:“今天来小站,山色映春光。人少温馨在,留恋不想回。”尽管比较稚嫩,却令苏静老师兴奋异常,她感到孩子们的诗情已经行至“愤”“悱”状态。于是,她把这个学生请到办公室,与他一起字斟句酌论诗作,终于形成了一首意美句工而又不失童趣的小诗:“今朝来小站,山色沐春晖。人罕温馨溢,留恋不思归。”语文课上,苏静教师隆重推出此诗,盛赞这个学生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并让他谈作诗的感受,诵读自己的“大作”。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苏静老师趁热打铁,当即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任选一篇课文作诗。这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作诗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第二天一上课,孩子们就纷纷捧出诗稿,急待“发表”。尽管一些诗还不合平仄,也不押韵,但孩子们学习创作的热情却令苏静老师激动不已,于是她对孩子们充分肯定,大加赞赏,并充分满足一些学生“发表”的欲望──让他们面对全班同学大声诵读自己的作品,之后展示在教室壁报上。

由诵诗、背诗到作诗、苏静与她的学生都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苏静发挥创意,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产生创作激情的氛围。

春夏之交,正是绿草遍地、群芳争妍的时节,处在风景如画的八大关之中的嘉峪关学校,也有了一种别样的风景。苏静老师便带着自己的学生,走出学校,置身自然风景之中。一路上,无论是鲜花、碧草、绿树,还是蓝天、清风、小溪,都成了苏静老师信手拈来的命题。孩子们即兴赋诗,诵唱声此起彼伏。于是,大自然成了大课堂,孩子们睹物生情,随情赋诗,出口成章,佳作迭出。

作诗成了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成了他们挥洒才思的生命体验。在课堂上有作诗赏诗的争相诵唱,也有休息时间作诗对诗的各抒其怀,有“青云斋”与“兰叵轩”“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擂台比试,甚至也有三四人自称一派独领风骚的动人景观。作诗,成了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成了一种精神享受与审美体验。

这时候,苏静老师发现一个令她惊喜不已的现象:当步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境界时,学习主体将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她想:古有曹植“七步成诗”的记载,有了半年多诗文熏陶与有着作诗激情的当代小学生们,岂是平庸之辈?苏静老师认为自己的学生照样可以立马赋诗。她决定对学生进行限时快速作诗的训练,从起初的一节课到最后的两分钟。奇迹产生了:两分钟作诗不仅成了现实,而且诗作还有流光溢彩的美。2001年5月11日青岛市新教师比武课上,苏静老师一节融诵诗、赏诗与作诗于一体的古诗展示课──古诗长廊,在与会者的一片喝彩声中,让这些孩子们大出风头、尽展才华。听课的老师当场出了两个题目:未来、小草。听课者有教委领导,也有外校教师与有关专家,每一个人都在静静地拭目以待。时间一到,苏静老师即令小诗人停笔,诵读自己的大作,奇迹出现了,一首首诗作纷涌而出令老师们拍案惊奇。今记录几首,与读者共同欣赏:①郑伟伟同学的《小草》:草,春气芬芳满天飘。绿如碧,衬饰春光好。(十六字令)②陆地同学的《小草》:不比花香,不比树高。苍天之下,青青小草。(四方古风)③周煦同学的《未来》:她是一个美丽的梦想,她是一个久远的传说,她是一个可爱的童话,她是一个不变的承诺。她是什么?她是一条通往成功的路,她是一首饱含笑泪的歌。她在何处?她就在我们凝视的远方。(散文诗)

当人们惊诧于苏静老师特殊的诗教时,她却说,孩子们背诗、赏诗、作诗,正像花丛中的蝴蝶自由自在地起舞,树林间的小鸟婉转地歌唱一样,是一种生命的本能和快乐;但如果将蝴蝶与小鸟放置于无色透明的玻璃罩里,它们就会四面碰壁,失去生命的光泽。苏静老师说,她只是将自然天性还给了孩子,将其处于沉眠状态的巨大潜能唤醒了而已。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诗词歌赋在其间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引导孩子漫步经典诗歌的长廊,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并走进仿写和创作诗歌的王国里,享受美感体验,纵情挥洒才思,对于丰富孩子的人文素养,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查看更多
【腹有诗书气自华——记苏静老师的诗教】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01461/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