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智平
在《赤壁赋》中,主客望着朦胧、淡雅的江月,举杯“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在他们的眼里,月亮是一位冰清玉洁的女子,款款而深情,主客因之而欢愉;而月亮却是如此的遥不可即,主客因之而生悲情。牵动主客情绪的便是这多情的“美人”。
“美人”意象最早见于《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的故事,抒发的是男性最原始的情愫,苏轼望月吟《月出》,摄取了《月出》的“月亮”的原始意象,同时也拓展了其思想内蕴,空间距离的错觉,让月亮远在天边却近在眼前,用她的魅力撩拨着作者的心弦。作者把“月亮”意象和“美人”意象合而为一,取“美人”之形,摹月亮之美。文中的抒情、义理是苏轼望“美人”而不得的情绪的释放。
“美人”寄寓作者的忠君之情。
“美人”是诗家们常吟咏的主题,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屈原。屈原常在他的诗歌里取“美人”为意象,以对“美人”的追慕寄寓他“忠君”的思想。
《赤壁赋》第二段引用的歌词几乎全部化《楚辞》而来,苏轼不只是从形式上继承屈老先生的笔法,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寓意。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屈原虽然被流放,仍然不忘思君报国,苏轼身处“野外”,但并未泯灭拥护朝廷的心。可见,苏轼也继承了屈原“美人”的意蕴,即借对“美人”的思念表达对国君的忠心。
正是“忠君”的理念支撑苏轼积极“用世”,下文“哀吾生之须臾”的感叹以及于“无尽藏”的江山风月里的超脱情怀,都由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而生发出来。忠君用世的一贯精神引导着苏轼当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力求胸襟豁达,始终不放弃等待国君、朝廷对自己的召唤。这也是苏轼的始终如一的人生态度。
“美人”象征作者美好的理想。
“美人”意象的另一意蕴来源于《诗经·秦风·蒹葭》,诗中“伊人”被追寻者苦苦的追寻而终不可得,“伊人”即象征了“理想”,追寻“伊人”不可得,实质是追求理想而不可得。 现代诗人戴望舒在其诗歌《雨巷》的借“丁香姑娘”让“美人”的这一意蕴再生,男主人公在寻寻觅觅中与“丁香姑娘”相逢,在“丁香姑娘”叹息声中飘然错过,又何尝不是宣泄对美好理想追寻的执着以及追寻理想的失落迷惘呢?
在《赤壁赋》中苏轼对“美人”舍其具体的形而摄其神韵,是那样冰清玉洁。她象征的理想的高洁,是一切美好理想和美好事物的化身。对苏轼而言,人生的梦想太多太多,政治抱负、文学之梦、生活理想……当他被贬黄州时,理想如“美人”一样飘然而过,却只能扼腕叹息!
总之,“美人”意象贯穿《赤壁赋》全文,牵动着苏轼情绪的起伏,承载了苏轼复杂的情感。把握“美人”多重意象,是解读《赤壁赋》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