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代神话六则》教案指导

课后练习

内容预览: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代神话六则》教案指导

古代神话六则

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本课六则神话都熔铸了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斗志,具有神异能力和英雄气概。

1.《盘古开天地》

《盘古开天地》中的两段文字分别选自《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纪》。《三五历纪》《五运历年纪》是三国时吴国的太常卿徐整所作,为目前所知记载盘古开天传说的最早著作,已散佚,只在少数古代文化典籍中有片段引用。

本则神话的第一段描写宇宙生成之前“天地浑沌如鸡子”,整个世界就像一个中间有核的浑圆体,人类的祖先盘古就在这核心中孕育而成。经过了一万八千年的孕育之后盘古劈开了浑沌的世界,轻而清者不断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者不断下降,变成了地。而且盘古顶天立地与天地共同成长。“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这些语句把盘古与天地进行比较,突出其身躯高大无比,极写盘古超凡的智慧和力量。两个“万八千岁”揭示了宇宙生成的缓慢过程。文中将创世之功归于巨人盘古,体现了先民对人类自身智慧和力量的歌颂。古史把他出生的时代称做“开天辟地”。

本则神话的第二段用“化”“成”和十三个“为”写盘古“死而不已”,以其整个身躯化育了自然和人类,创造了丰富、美丽、神奇的大千世界。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是古人对宇宙起源的探索,对人类始祖的神化,它体现出中华民族向往光明,为造福人类社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变”为全文的线索。

2.《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它讲述在鸿蒙初辟的太古时期,“天地玄黄,日月洪荒”,生存环境十分险恶,幸亏女娲挺身而出,整治天地,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类,才使民生得以安居乐业,繁衍生息。艺术地表现出女性在远古社会劳动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社会生活里的伟大贡献,是中华民族勇敢、善良、勤劳、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精神的赞歌。

本则神话可分为三个层次:(1)渲染弥天大灾。(2)女娲补天平灾。(3)灾后天下太平。

第一层(往古之时……攫老弱),这一层是故事的开端,交代女娲补天的背景。以四组骈句多角度地渲染人类所面临的灾难。天柱废折,九州断裂,烈火熊熊燃烧,洪水滔滔不绝。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猛兽鸷鸟乘机肆虐,人类濒于生存绝境。“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种灭顶之灾,为塑造女娲的形象作了重要的铺垫,是一种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

第二层(于是……止淫水),这一层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用一组排比句 ,八个动词将女娲勇敢果决、大无畏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她从容不迫,沉着应对,不知疲倦地兴利除害,使人对这位横空出世的救世女神油然而生敬意和感激。这一层描写采用的是高度浓缩提炼的手法,留干删叶,笔墨凝练,无数可歌可泣的情事与细节,留待读者去想象回味。

第三层(苍天补……颛民生),这一层是故事的结局。用整齐划一的六个主谓短语构成一组排比句,极写天下被治理得井井有条,展示了伟大女神为人类生存创造的升平世界,进一步颂扬女娲的伟大功绩。

3.《精卫填海》

精卫本是炎帝的女儿,因游东海遭遇风浪,溺水而亡。她愤恨大海夺去了自己的青春,从西山衔来树枝和石子,发誓要填平东海,使它不再兴风作浪,危害人类。辽阔无际的大海和力量微弱的精卫鸟之间在形体、气势和能量上形成巨大的反差。但“常衔”却是锲而不舍精神的写照。全文66个字,既描写了精卫的外貌,也交代了她的来历,更突出了她不屈的意志和与自然斗争到底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念。故事悲切壮丽,凄美感人。

4.《刑天舞干戚》

刑天是神话中的断头之神,“与帝争神”,可见其叛逆和勇敢,“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表明“争帝”失败。之后作者又以“乃”字使情节急转而下,人物出乎意料地起死回生,并搏斗不息。“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想象奇特,赞颂了刑天至死不屈、英勇强悍、凌厉无前的锐气。全文只有30个字,却能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令人叹为观止。

据学者考证,历史上曾发生过黄帝与炎帝的争斗,而这里的刑天又是炎帝之臣,所以本则神话写的是炎帝与黄帝之争的余绪。不幸的是,刑天的力量太小,小得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人们只是因为他被砍掉了头才叫他为“刑天”。不过也正因为他如此渺小,却敢于和黄帝争神,才使他的人格精神充满了积极而悲壮的魅力。在陶渊明的《读山海经》中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诗句,赞颂了刑天的精神。

5.《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讲述了夸父追赶太阳的故事,反映了原始人类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这篇神话全文不足40个字,却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夸父“与日逐走”、饮“河、渭不足……道渴而死”、“弃杖为林”三个情节,形象生动感人。

故事起笔突兀,直入矛盾冲突白热化的高潮“夸父与日逐走”。这里没有交代“夸父与日逐走”的原因,但联想一下“羿射九日”即可推想太阳酷热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夸父此举实际上也是早期人类与自然搏斗精神的抽象和概括。

虽然“道渴而死”,给人功亏一篑的遗憾,但“入日”(“入日”一种解释是“接近太阳”, 说明他与太阳赛跑的目的快要达到了。)已显示了夸父的奋斗过程和成就。虽然“道渴而死”,是一个悲剧的结局,但“弃其杖,化为邓林”,却给奋斗者、追求者一个温暖的明证,也给继往开来者提供了休憩的场所,更向人们展示了夸父顽强不屈、死而不已的拼搏精神,激励人们为战胜自然、造福人类而永远奋进。

6.《鲧禹治水》

本则故事是由《山海经?海内经》《吕氏春秋》《淮南子》中的三段文字构成的。反映了远古洪水泛滥给原始人类带来的灾难,记述了鲧的失败和禹的成功,表现原始人类为战胜自然而世代相承、前仆后继、公而忘私、奋斗不止的顽强意志和勤劳、义勇的献身精神。同时也艺术地总结了原始人类在长期的苦斗中所积累的治水经验。

第一段写鲧为治理洪水,“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触怒了天帝而被杀。可见鲧甘愿替人民冒险,为人民的安定幸福牺牲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鲧复生禹”是一处精彩的想象,使得鲧造福人类的精神后继有人。他的儿子禹继承父志“卒布土以定九州”。从一个“卒”字可以推知禹战胜洪水的漫长而艰苦卓绝的努力。鲧、禹两个平息水患而舍 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父子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段和第三段补叙了禹治水过程中的细节。禹娶妻后“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与《史记?夏本纪》中的“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样都反映了禹公而忘私的品质。下文“禹治洪水,通辕山,化为熊”而使妻子“惭而去”“化为石”则从另一角度突出禹公而忘私,不顾一切,也同其父一样为治理洪水,造福百姓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禹治洪水,通辕山,化为熊”一句与第一段的“布土”相照应,可以发现禹治水的方法由鲧的堵塞转为堵疏并用,这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治理洪水方法上的飞跃。

二、问题探究

1.《盘古开天地》写盘古“一日九变”“日长一丈”,而且“如此万八千岁”,而王逸在给《楚辞?天问》所作注亦云:“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这样夸张叙写的目的是什么?

这样写的目的是赋予神话主人公以非凡的能力,使之具备创世的奇异本领,朴素地揭示宇宙形成的原因。

2.《女娲补天》《鲧禹治水》都以弥天大灾开篇,西方神话《诺亚方舟》亦是以洪水为背景,说明了什么?

这些大灾难不全是虚构和想象。相传商自成汤至盘庚曾几度因水迁都:河宜甲迁相,祖乙迁于邢,阳甲以后迁于河北,盘庚迁于殷。水患成灾,威胁到国都的安定。成汤时期七年大旱,洛坼川竭,煎沙烂石,成汤不得不亲自斋戒沐浴,剪发断爪,素车白马,著布衣,插白茅,以“敬恭神明,宜无悔恕”。殷商时期的另一次大旱是文丁三年,因旱而洹水断流。甲骨卜辞中,还有许多求雨祈年的记载。中西方很多神话故事以弥天大灾为背景,很可能是当时曾发生的强烈的地震、大规模的洪水、持续的干旱等自然灾害的现实投影,说明神话是现实的折射。

3.禹是怎么诞生的?如何理解这个离奇的情节?

禹是在其父鲧的肚子里孕育生成的。鲧的肚子被剖开后,禹即诞生到世上。男子生育虽然不合乎人的生理特点,但这一神奇的想象,在文学和美学上有其多方面合理寓意:第一,说明鲧根治洪水的决心未灭,他把希望寄托在后代禹的身上,具有不屈的精神。第二,说明禹治水既是继承父志,又是反抗天帝、为民造福的行动。第三,说明禹的出生是不平凡的,他必然会有一番轰轰烈烈的举动,预示着治水的成功。

4.鲧治水用“堙”,禹治水用“布”,两者有无区别?

“堙”的意思是“填塞”,而“布”的意思是“铺开,分布”。“堙洪水”只能有一种解释就是“堵塞洪水”,给人一种被动的感觉。“布土”却能给人一种井井有条的自由掌控的感觉,或“布土”堵塞洪水,或“布土”疏导洪水,皆有可能。所以说鲧治水用“堵”的办法,而禹治水则堵疏并用。关于禹治水的方法在其他典籍里也有记载,如“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其家”(《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

思考与讨论

一、本课的几则神话塑造了不同的形象,例如:开天辟地的盘古,造人补天的女娲,坚强不屈的精卫和刑天,勇往直前的夸父,为民治水的鲧、禹。他们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请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他们的评价。本题设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情节和重点词句独立思考,把握神话主人公形象的意义。答案不求统一,鼓励独到的个性化的合理见解。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盘 古

盘古之后“乃有三皇”。他是人类的始祖,其位之尊,我们真当顶礼膜拜。盘古生天地中,“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历“万八千岁”,天高地迥,“盘古极长”,可见盘古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在自然界中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盘古在天地间“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他的成长不只表现在是一位顶天立地的伟岸英雄,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智者。故事直接表述的是一位神话英雄,从人类发展科学的角度看,这则神话中寓含着人类群体的发展历程。人类的出现、发展和成长壮大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始终以自然为根基,又承受了大自然的挑战。“神于天,圣于地”,与其说是盘古个人的品质,莫如说是人类在艰难的发展中开启自我智慧的幻想。盘古的“垂死化身”,总体来说反映了一种献身济世的崇高精神。盘古把四肢五体,筋脉皮肉,精髓血液,感官齿骨,乃至声气汗流一无保留地奉献出来。比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更见其奉献精神的彻底。人的终结是化为尘土,回归自然,这是科学的,而“气成风云”等又反映出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幼稚。

盘古“垂死化身”而为“风云”“雷霆”“五岳”“江河”“草木”“金石”等自然物所处皆在地,对天的认识有限,故而只及日月、星辰,而且是以眼、发等小物化大物。盘古开天辟地,勇气可嘉,然而更为可贵的是,他也创造了“黎”,并且把这种勇气也注入我们的血液里,从此人类便不再混沌的生,不再混沌的死了。时代需要勇者,勇者创造了时代,我们呼唤勇者时代的来临。

女 娲

传说中的女娲不仅是人类的缔造者,而且还是伟大的救世主。“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这样的环境人民日子怎么过?火灾不减,水灾不息,猛兽鸷鸟不时侵袭,人民怎么活?“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杀黑龙”,“积芦灰”,这 是多么强的责任心,多么大的勇气!然而女娲实行起来却冒死历险,千辛万苦都在所不惧。神话中的女娲不只有英雄气概、英雄行为,而且补苍天,正四极,涸淫水,平冀州;灭狡虫,生颛民,英雄业绩斐然。总觉得女娲是一个美化的使者,她是地球的美容师。其实创世难,守世更难,所以女娲的爱尤其可贵,那是母性的魅力,人类因为有了女娲才更显得温暖而美丽。

精 卫

精卫是炎帝的小女儿。精卫敢“游于东海”,已经可见她的勇气。她“溺而不返”,衔木石以填塞东海,固然含有个人恩怨,有报复的成分,但是主要还是表现了两种精神:其一,不把自己受害之苦延及他人,发愤除害。其二,不畏艰难险阻,不怕填海任务之重,这与愚公移山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精卫在我的心目中是一只令人肃然起敬的鸟。她敢于“蚍蜉撼大树”,“微木以填海”,就贵在一个“恒”字,有时候,人类就需要以自己脆弱的身躯去挑战大自然,这样人类社会才会不断地进步,不断地超越。我喜欢精卫这一颗单纯而勇敢的心灵。

刑 天

刑天敢于向至高无上的天帝挑战,这种勇气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其目的是“争神”,是对传统观念的突破,对至尊的否定。身首离异,葬之常羊之山,他仍不肯屈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不单是要顽强地活下去,更可贵的是“操干戚以舞”,“猛志固常在”。刑天是一个悲剧的英雄,悲剧在于他生在炎黄时代。也许他在舞动的时候, 也会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吧!但是我喜欢他的精神。“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与其唯唯诺诺地死,不如亮亮堂堂地生。那份残躯就是精华。

夸 父

夸父是与大自然抗争的神话英雄,他不只有追日的英雄本领,而且投入的精神难能可贵,达到了“入日”的程度。渴饮河、渭尚且不足,反衬出他逐日、入日劳累是常人不堪忍受的。杖化邓林(桃林),还是加了一句英雄不死的神话色彩。更喜欢夸父的“桃林”,尽管“英雄末路”,但那鲜美的桃子,却给后人以甘甜和润泽。这无外乎又给这长跑的健将,蒙上了一层温暖的情怀,悲天悯人,恩泽后生。落红含情,梦归叶蕾。

鲧 禹

鲧治洪水,以息壤堙之,方法固然不当,但他仍不失为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他的失败,为后人积累了经验,此为其一。他“不待帝命”而“窃”息壤并非谋私,这应该说是蹈死不顾的忘我精神使然。帝命禹布土定九州,说明帝尽管为鲧的越权窃壤而怒,杀了他,但是帝毕竟正视了鲧所从事的治水大业。禹受命治水,“不以私害公”,新婚别妻,“复往治水”。关于禹化熊的传说寓意在他治水不仅非常卖力气,有如憨熊,而且面目皆非,生活异常艰苦,但禹皆不以为然。妻见禹“作熊”,“惭而去”,是一个衬笔,禹所经历的痛苦是惨不忍睹的。一语破石,又神化了禹的能力。在治水中鲧“堙”禹“布”,前者失败在违背了治水要疏导的基本规律,禹汲取教训,按规律办事,自然事半功倍,获得了成功。鲧禹都是英雄,父亲更加悲壮,儿子更加大义。父子两人,构成了精神的纽带,生生不息。唯有如此这大地才不会被精神的洪涝淹垮。也许两人合而为一才是社会的进化史。但愿如今的领袖会明白“息壤”的珍贵,和“三过家门”的决绝。

二、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一个窃天帝息壤的鲧,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偷宙斯火种的普罗米修斯。课外搜集有关资料,试比较鲧与普罗米修斯有什么异同。

设此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分类、比较、分析、归纳。中国神话和古希腊神话的比较,这是跨国度、跨文化的比较,有一定难度。可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对所占有的资料进行整合,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培养。以下答案仅供参考。

洪水是天帝惩罚人类的一种手段。中西神话皆有这一内容。不难想象,在洪荒年代,人类经常受到洪水的威胁。

鲧受命治水。为了抗洪,解救百姓,鲧不得不去偷息壤。鲧说:“此非寻常之土,名叫息壤。它能够孳生不穷,如子息一般,是上帝御水的宝物,寻常的水,可以用寻常的土地挡它,现在是天降的大灾,非用上帝的宝物决不能治,现在竟被某偷窃来了,这是人民之幸也。”又说:“此物必须偷窃,若先向人说明,或掘取的时候有了人声,掘的人 固然立即就死,那块地方亦顷刻遇到大灾,所以不能不用偷窃之法了。”

神话说,鲧是一匹白马,这白马是黄帝的孙子。黄帝就是天帝。

鲧得到了息壤,马上去堙塞洪水。这东西果然灵验,只用少许,便积山成堤。洪水快要平息的时候,息壤被窃的事被天帝知道了。他马上派火神祝融下来,把鲧杀死在羽山,夺走了剩下的息壤。但是,鲧的精魂不死,他的尸体三年不腐。三年之中,他孕育了儿子禹,让儿子具有更大的神力,去完成他未完的事业。

普罗米修斯与鲧的处境有些相似,希腊神的最高统治者宙斯规定:人类必须宰杀牲畜向他 祭祀,而且条件十分苛刻。身为人的领袖的普罗米修斯义愤填膺,决定把人类从这种沉重的负担中解救出来。他偷偷登上奥林匹斯山,窃取了火种,带回大地,使备受严寒和饥饿煎熬的人类得到温饱,神王宙斯便派出天神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的山岩上,而且每天夜里让一只秃鹰来啄吃他的肝脏。

面对残酷的迫害,普罗米修斯并没有屈服:他的内脏每天重新长好;他的叫喊声使秃鹰惊慌地飞走;他的双眼始终闪着永不熄灭的火焰。

专制的天帝和宙斯对于偷窃他们的宝物的鲧和普罗米修斯不肯 善罢甘休,给以严厉的惩罚。但人们所崇敬的并非拥有赫赫权势的天帝和宙斯,而是为人们谋利的英雄鲧和普罗米修斯。

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固然伟大,但鲧更伟大,鲧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远远超过普罗米修斯,鲧为解救百姓于洪水,他鞠躬尽瘁,死而不已,孕育儿子去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我们的先民歌颂的就是这么一种高尚的精神。

教学建议

一、本课因为是神话故事,故事的内容有很多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影视作品等相关媒体中会有所了解,也有一定的阅读兴趣,在掌握大意上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作为七年级的文言课文,文言词句的量也较多,可以从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入手,布置学生借助工具书做好课前预习,以减轻课堂容量大的压力。

二、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归纳神话富于夸张、想象甚至是幻想的特色和意义,在探讨和质疑、解疑中培养正确阅读神话故事作品的良好习惯,在学习中加强对社会及自然和他人的正确认识。

三、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甚至是幻想,利用夸张的手法,添枝加叶地改写或创造性地复述这几则神话故事。

相关资料

一、神话概论

(一)古代神话传说的产生

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多产生于氏族社会,而当今见诸文字的却是封建社会里书文所载。因为当时没有记载神话传说的专书,所以只在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些典籍中间或有些神话传说的片段。尽管如此,其丰富的内容和奇情异彩,在中国文学史上仍然留下了耀眼的一页。在生产力低下、知识贫乏的氏族社会中,人们要解释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思考、认识日呈复杂的社会问题,不可能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做钥匙,只能凭借想象甚而幻想做解释,这样便产生了神话和传说。神话虽然脱不开现实生活基础,但情节和人物纯粹是幻想和虚构的。传说中有一些历史事实的影子,传播中人们通过幻想不断加工,赋予了历史的影像以血肉和魂灵,使其大大充实起来。

(二)古代神话传说的内容

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无论个体或是群体,产生精神活动的社会生活基础都是简单的,而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对来说却更密切。这个生活基础,反映为古代神话传说自然方面内容的丰富性,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的交织。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简要分类如下:

1.创世神话

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这种看法在世界各地的原始初民中普遍存在。卵生是一种普遍的生命现象,先民们由此设想宇宙也是破壳而生的。宇宙卵生神话对中国的阴阳太极观念有极重要的影响。同时,宇宙生成的人格化、意志化过程也反映了先民对人类自身力量的坚定信念。盘古不仅分开了天和地,同时也是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缔造者。另一则神话说他死后,呼吸变为风云,声音变为雷霆,两眼变为日月,肢体变为山岳,血液变为江河,发髭变为星辰,皮毛变为草木……。这种“垂死化身”的宇宙观,暗喻了人和自然的相互对应关系。中国古代关于宇宙万物的神话还有多种表达形态,如帝舜的妻子羲和生育了十个太阳,帝俊的妻子常羲生育了十二个月亮等。《山海经》中所记录的烛龙之神,他的生理行为就直接引发了昼夜、四季等自然现象。这些都表明了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

2.始祖神话

就像关心宇宙的起源一样,人们对人类自身的起源也有极大的兴趣。而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则首推女娲的故事。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女娲经过辛勤的劳动和奋力的拼搏,重整宇宙,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必要的自然条件。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她也是人类的创造者。《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人也。这一则神话意蕴丰富,它不但虚构了人类的产生,同时也试图阐释人类为什么会有社会地位的差别。有关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女娲补天和造人的不朽功绩,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以上神话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着奇异神通而又辛勤劳作的妇女形象,她所做的一切,都充满了对人类的慈爱之情。除了人类共同的始祖外,各部族又有自己的始祖神话。商民族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燕卵而生,周民族始祖后稷的诞生和经历更具传奇色彩。后稷神话记录在《诗经?大雅?生民》中:姜嫄因踩到天帝的足拇指印而受孕,顺利地产下稷。姜嫄觉得不祥,便把他丢弃在窄巷、树林、寒冰等处,但稷分别得到牛羊、樵夫、鸟的奇迹般的救助,成活下来,并迅速表现出种植农作物的天赋,最终成为周人的始祖。这类神话几乎各部族皆有,而且不少在情节或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它们反映了部族成员对自己祖先的追念,表现出民族自豪感。

3.洪水神话

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学术界对洪水神话的成因也提出了种种解释。曾经有过的洪水灾害是如此的惨烈,在人类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一种集体表象,伴随着神话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提醒人们对自然灾害保持戒惧的态度。国外的洪水神话,大多是表现这样一个主题,即天帝对人类堕落的失望,洪水是对人类的惩罚,而洪水之后人类的再造,反映了对人性的反省和批判。而保留在中国汉民族古代文献中的洪水神话,则主要把洪水看做是一种自然灾害,所揭示的是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在这些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英雄当数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鲧为了止住人间水灾,而不惜盗窃天帝的息壤,引起了天帝的震怒而被杀。他的悲惨遭遇也赢得了后人深切的同情和尊敬,如屈原作《离骚》就为他鸣不平:“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妖乎羽之野。”鲧由于志向未竟,死不瞑目,终于破腹以生禹,新一代的治水英雄由此诞生了。禹继承了鲧的遗志,开始也是采取“堙”(堵)的方法,但仍难以遏止汹涌的洪水,于是改用疏导的方法。为疏通水路,禹不辞辛劳到处考察河道、地形,据《吕氏春秋》载,他向东走到海边,向南走到羽人裸民之乡,向西走到三危之国,向北走到犬戎国。在治水过程中,“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其家”(《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黧黑,遂以死于外”(《史记?李斯列传》),可谓历尽千辛万苦。除此之外,他还要和诸多恶神展开艰苦的斗争,如诛杀相柳(《山海经?大荒北经》《山海经?海外北经》)、擒服水怪无支祁(《太平广记》卷四六七“李汤”条)等。他的精神也感动了诸多的神灵,传说河伯献出河图(《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下),伏羲帮助他丈量土地,还有一条神龙和一只灵龟帮助他从事劳动(《拾遗记》卷二、《楚辞?天问》)。总之,弥漫天下、祸害人间的洪水终于被大禹制服了,而一个不辞辛劳、为民除害而又充满智慧的英雄形象在中国文化史上树立起来。洪水神话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

4.战争神话

黄帝和炎帝是活跃在中原的两个大部族的首领,分别兴起于相距不远的姬水和姜水,他们在向东发展的过程之中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史记?五帝本纪》载: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这一则神话中所言“诸侯”、“修德”等,很明显是出于后世儒者的附会。但黄帝和炎帝在阪泉之野确实发生过一次残酷的战争,《新书?益壤》称当时的战场是“流血漂杵”。而黄帝居然能 驱使熊、罴等猛兽参加战斗,为这次战争增添了神奇的色彩。这些猛兽可能是某些部落的图腾,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部落跟随着黄帝参加战斗。阪泉之战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它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而正式形成,并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成分。这则神话实际是对一次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解释。

炎黄汇合后,另一次著名的大战是发生在黄帝和蚩尤之间: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蚩尤属于南方的苗蛮部族,他有81个铜头铁额的兄弟,这可能是暗示他们的军队已经装备了金属盔甲,一些文献上提及蚩尤冶炼金属作兵器,这与当时冶金术的发展程度是相适应的。这场战斗十分激烈,涉及风伯、雨师等天神,而风、雨、旱、雾等气象也成了相互进攻的利器。这两则神话不仅涉及古代的祈雨、止雨巫术,还涉及一些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发明,内涵较为丰富。黄帝正是在对内兼并和对外抗御的两场战争之中,大显神威,确立了他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形象。出于对中华民族始祖的爱戴,后世又把许多文化史上的发明创造,如车、陶器、井、鼎、音乐、铜镜、鼓等,归功于黄帝,或是黄帝的臣子。黄帝在神话中又成了一个善于发明创造的文化英雄。

5.发明创造神话

黄帝之后,神话进入了一个英雄的时代。人们把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类重大发明,以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一个个神话英雄身上,并把他们看做是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自然神从而被人类自己的神所代替。它标志着人类自身的主体性突出了,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大量有关文化英雄的神话,这些神话的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他们都有着神异的经历或本领,他们的业绩在于创造和征服,如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等等。

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弓箭的发明是初民生活中的大事,因此人们把无上的勇力和荣誉都赋予了这个弓箭的发明者。而后羿正是凭着自己发明的弓箭和神技,为民除害,造福人类。死于羿的弓箭之下的害人妖孽有凿齿、九婴、大风、猰貐、修蛇、封豨等。不过,羿最为辉煌的业绩,还要数射落九个太阳。据《山海经?大荒南经》和《大荒东经》载:“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这十个太阳住在树上,轮流出现,“一日方至,一日方出”。《楚辞?天问》王逸注引《淮南子》云:“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于是羿弯弓搭箭,“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人间的秩序又得到了恢复。十个太阳都是天帝舜的儿子,羿要射落九日,不仅需要神技,还要有超人的胆略。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的神话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如: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为何要与日逐走,已不得而知了,但他那强烈的自信心,那奋力拼搏的勇气,以及他那溶入太阳光芒之中的高大形象,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反映了古代先民壮丽的理想。而他渴死道中的结局,又为整个故事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悲剧色彩。另一则与自然抗争的悲剧神话,发生在一个纤弱的女子身上: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山经》)女娃被东海淹死,化而为鸟,坚持以弱小的生命、菲薄的力量,向浩瀚的大海复仇,这是何等的悲壮!正是这种明知徒劳仍要抗争的精神,支持初民走过那险 恶而艰难的年代。夸父和女娃的神话,讴歌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

(三)古代神话传说的特点和影响

我国古代学在官府,缺乏私人著书立说的条件,而史官又都重在记实,不以虚拟幻想的神话故事为然。尽管如此,古籍中仍然保存相当数量的神话传说,可见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丰富。无心插柳,而荫及后世的古代神话传说,显然是历数千年而筛选出来的精品,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古代神话传说对后世文学在某种意义上也有先导作用。古代神话传说和《诗经》,是中华民族文学源泉的长江和黄河两大脉。可以说古代神话传说是浪漫主义的源头。屈原和李白的诗作中,都可见这源头中的活水。以小说而言,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就是用一些神话传说中的素材写出来的,魏晋的志怪小说中就有一些类似于神话的故事。众所熟知的《西游记》《封神演义》,无论故事情节的玄妙,表达的神乎其神,都明显受到古代神话传说的影响。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不单是讲鬼说妖的,言及历史人物,也多有神话传说色彩。

(四)中国古代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是远古历史的回音,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它童年时代的瑰丽的幻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印。同样,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中华民族发源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广阔地域。而在3000年前,黄河流域除了不断出现洪水和旱灾以外,还分布着很多密林、灌木丛和沼泽地,其中繁衍着各种毒蛇猛兽,从《山海经》中那些能带来灾异甚至能食人的半人半兽或半禽半兽的描述中,我们能看到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警惧之情。为了顺利地生存和发展,我们的先民们在满怀希望中必须切实地体验现实的艰难,并作不懈的努力。比如在女娲、羿和禹的神话中,无不以相当的分量描绘了人类的恶劣处境,神性主人公们都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自然灾难。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献身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这与奥林匹斯诸神的享乐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经?系辞下》),就反映了这种思想,这与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西方神话有显著的不同。中国古代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境遇的同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前所说之女娲、后羿等。此外,还有一些神话形象如龙、凤等,“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南山经》),它们的出现给人带来了祥瑞和安慰。重生意识还包括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太平御览》卷七九引《管子》曰:“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病。”再如南方之神炎帝,《淮南子?修务训》记他采药为民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黄帝、炎帝对人类的生命可谓关怀备至,甚至不惜以身试毒。此外,《山海经》中“不死之国”“不死民”“不死之药”的传说,也说明了中国神话对人类生命的珍视。古代神话还表现了自然和人之间的亲和关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厚生意识。如主日月之神羲和,不但要职掌日月的出入,“以为晦明”(郭璞注《山海经?大荒南经》引《归藏?启筮》语),调和阴阳风雨,还要“敬授人时”(《尚书?尧典》),以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再如春神句芒的到来,“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礼记?月令》),给人类带来了美好的希望。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在本质上是对保护和发展生命的希冀。

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命运的抗争,由此而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反抗天帝的神话英雄。前者如精卫以顽强的生命力,面对着难以征服的自然,作顽强的拼搏。后者如《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所载的刑天: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即使断首以死,也要对着天帝大舞干戚,这种顽强的抗争精神是何等的壮烈!他所象征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性格,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长河中的巨浪。

(《文学史话》)

二、补充注释

1.《山海经》

仅仅31000多字,却是一部涵盖古代地理学、方志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药物学、社会学、历史学、人文学、民族学、神话学和巫术学等集大成的旷世奇书。它文字简洁、内容丰富、整体有序、结构严谨,共18卷,分《山经》五篇,《海经》十三篇(《海外经》四篇,《海内经》五篇,《大荒经》四篇),成书于战国初至汉代初年。关于它的作者,学术界有不同的争论,有些古籍记载,认为《山海经》是夏禹、伯益所作,其实没有那么早,大部分成于战国时期的楚地,《海内经》部分成于西汉。《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地理著作,它在文学史上的特殊价值,主要是保存了我国远古时代丰富的神话传说。《山海经》的文学价值主要在于它是我国古代收集神话最多的典籍,据统计全书记叙神和神话故事400多个,内容十分丰富。

《山海经》中的神话多姿多彩,奇异瑰丽,诸多神话充满英雄主义精神,展示着一种原始厚重的悲剧美和崇高美,其中可称为经典的有《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刑天舞 干戚》等。

2.《淮南子》

又名“鸿烈”“淮南鸿烈”,鸿,广大也,烈,光明也,意即包含了光明宏大之理,二十一卷,西汉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其主持下编著。成书年代大约在景、武之间。刘安,汉高祖刘邦少子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刘长死后,袭父爵为淮南王。此书为汉初黄老学派著作,《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载《淮南子》内21篇,外33篇,今只流传内21篇。全书博奥深宏,融道家﹑阴阳家﹑墨家﹑法家﹑儒家思想于一体,但主要是发挥先秦道家思想,是汉代学者对汉以前古代文化一次最大规模的汇集与融合。《淮南子》之通篇主题为“道”,既讲自然之道,也讲治世之道,提出了“漠然无为而无不为”“漠然无治而无不治”的政治理想。在最后一篇《要略》中,概括全书以阐明宗旨,“言道”与“言事”,即掌握自然界的规律与考究社会历史变化规律,此外,还综述了各家思想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具有很高的价值。

《淮南子》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其博奥深宏的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的思想文化资源。

3.关于精卫的命名

精卫是以它叫的声音命名的。

精卫,精卫……确像海鸟的叫声。

4.发鸠山

发鸠山,位于山西长子县城西25公里处,海拔1646.8米,由三座主峰组成,奇峭的山峰逐次排列,像三尊傲立苍穹的巨人。方山峰是发鸠山的主峰,它比海拔1524米的泰山最高峰还高出120米。峰峦叠起,怪石峥嵘,云涛雾海,景色奇特。峰顶是一块面积不大的平地,古人曾在这里修筑庙宇。主峰稍南有一无风台,这里任何时候都无一丝一缕的风息。偏南依岩筑室,为寺僧禅室,称“起云洞”,洞口有石山,云气冉冉。发鸠山东山脚下有清泉,是浊漳河主要源头。古时源头建有“泉神庙”,后改为灵湫庙,传说是神农炎帝为纪念其女儿女娃所建。庙宇宏大,造型别致。庙的周围有摩天塔、上天梯、通天桥、南天门、八角琉璃景、四星池等建筑。

据当地传精卫填海的发鸠山与共工怒触之“不周山”,都指的是山西长子县这座发鸠山。当地民间还有一个传说:很久前,发鸠山周围是一片汪洋大海,女娃之母一日去海边洗衣,不幸落水而亡,女娃为报母仇,发誓要填平大海,于是变为精卫鸟,衔石填海,所以发鸠山上的石头全是小碎石,因女娃未找婆家嫁人,所以葬她的坟称为黄姑坟。这坟现在还有,定是后人意会出来的。

5.东海

传说中的东海,很可能指现在的上党盆地,在远古时期,长子县、长治市一带是一片汪洋。

三、参考译文

1.《盘古开天地》

天地像鸡蛋一样清浊不分,盘古在其中孕育。一万八千年过去,天地初分,清而轻的上升成为天空,浊而重的下降成为大地。盘古在天地之间,每天都有很多变化,他的智慧超过天,他的能力超过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增厚一丈,盘古每天长高一丈。这样过去了一万八千年,天 已极高远了,地已极深厚了,盘古的身子长得极长了。这以后才有了三皇。最早出生的盘古,临死化身。他的气化为风云,声化为霹雳,左眼化为太阳,右眼化为月亮,手足和身躯化为大地四方的边际和五方的高山,血液化为江河,筋脉化为河川道路,肌肉化为田地,须发化为星辰,汗毛化为草木,精髓化为珠玉,汗水化为甘霖,身上的各种虫子,被风感化,变为黎民。

2.《女娲补天》

远古的时候,四极坍塌,九州崩裂,天不能全部覆盖大地,地不能完全承载万物,大火蔓延燃烧不熄,洪水泛滥浩浩不止,猛兽吞食善良之民,鸷鸟攫取老弱之人。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斩断鳌足来支撑四极,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堆积芦灰来阻止洪水。苍天被补好,四极被立正,淫水干涸了,冀州安定了,猛兽被杀死,人民得以生存。

3.《精卫填海》

发鸠山,山上多生柘树。有一种鸟,它的样子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嘴、红足,名叫精卫,它的叫声是叫自己。这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不料淹死而回不来了,所以变成了精卫鸟,它经常衔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头,想要填东海。

4.《刑天舞干戚》

刑天和天帝争夺神位,天帝砍掉了他的头,把头埋在常羊山中。刑天就用乳头做眼睛,用肚脐做口,拿着盾和斧继续同天帝争斗。

5.《夸父逐日》

夸父同太阳赛跑,跑到接近太阳的时候,口中干渴,想要喝水,便到黄河和渭河中喝水,两条河的水都被他喝干,仍然不能解渴,又想到北方去喝大泽的水。还没到大泽,就在半路上渴死了。死之前丢掉了手中的拐杖,化做一片桃林。(据说就是夸父山北面方圆三百里的桃林。)

6.《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淹了天下。鲧偷了天帝的息壤(传说这是一种能够生长不息的土),用它去填塞洪水,不等天帝下命令。天帝知道后大怒,命令祝融将鲧杀死在羽山的郊外。鲧死了三年,尸体不腐烂,又生了禹。天帝就命令禹用土填塞大水,用来安定九州。禹娶了涂山氏姑娘,不为自己的私利损害大家的利益,婚后四天就又前往治水。禹治理洪水,为开凿辕山化做了熊。禹对涂山氏说:“想要送饭,听到鼓声才能来。”禹踏石而误碰石中鼓,涂山氏前来送饭,看见了化成熊的禹,(认为作为“王者”的禹,变成动物太失身份)便羞惭地离去。她到了嵩山下,变成了石头。即将生启,禹说:“还我的儿子。”石头从北面裂开才生下了启。

查看更多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代神话六则》教案指导】相关文章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299988/
上一篇: 翠鸟阅读答案
课后练习推荐
热门课后练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