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住山洞》教学案例

教案设计

​【思考问题】

《小熊住山洞》教学案例

新教材第一册在课文最后安排了两篇没有注音的课文,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认字的成功感,激发阅读的兴趣。创设一个怎样的情境,如何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情境中体验?

【案例描述】

一、铺垫

“一个学期快过去了,小朋友已经认了不少字了。今天大家就来显显身手怎么样?请你翻到生字表,先向你的小伙伴露一手。”通过认读学过的生字,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二、设境激趣

投影出示小熊一家,并学着小熊的口吻说:“亲爱的小朋友们,听说你们学会了很多的生字,能帮我一个忙吗?在《森林小报》上有一篇报道写的是我们一家的故事,你们能读给我听吗?”可爱的形象,稚气的话语,一下就激起孩子们的兴趣,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三、入境激情

投影课文插图,“这是刊登在小报上的照片,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先猜一猜故事写的大概是一件什么事情好吗?”

“小熊和熊爸爸想造房子。”

“小熊想造一座木头房子。”

……

“你真是一个“火眼金睛”,说的真不错。”师顺势指导第一段课文的朗读。先自读圈出不认识的字,然后交流,通过看图猜读的方法完整的将第一段朗读下来。

“小熊和熊爸爸来到了森林里,他们去了几次?他们砍树了吗?”

出示插图,观察思考:“四幅图有什么不同?你能猜出他们都是什么季节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重点知道观察图一。)

“我知道这是春天,因为我看到了满树的叶子,绿油油的。”

“我看到小熊爸爸背着斧头,他要砍大树。”

“故事是怎么说的呢?哪位小朋友来读一读?认不到的字可以根据刚才小朋友说的,我们猜一猜。”

“春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长满了叶子,小熊……”

“哦,遇到困难了,我们一起来帮助他。最后一个字我们刚前面学了,他读什么?”

“砍”

“在前面两个字呢?”

“不得”

“老师,我知道了,小熊舍不得砍。”

“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看到小熊在摸大树,好象很喜欢大树。”

“你真是“火眼金睛”,观察的真仔细。连老师没教过的字也能猜出来,真是认字的小能手哦。那让我们一起来大声的读给小熊听听吧?”

学生的小脸上带着自豪的红晕,朗读的声音更是充满了自信。接着我让孩子们小伙伴合作,说说剩下的三幅图,结合图猜读图下的文段。

学生围成小组,兴高采烈的讨论开了。反馈时发言踊跃。

“我知道这是夏天,我看到小熊和熊爸爸身上穿着很少的衣服。”

“我看见熊爸爸脖子上有一条毛巾,是拿来擦汗的。”

……

“我看到树上结满了果子,我知道这是秋天。”

“我看到树上,地上一片白,我知道这是冬天,因为冬天有雪,今天外面也下雪了。”

“我看到小熊围了围巾,还看见小熊戴了帽子。”

……

接下来的阅读显的使那么的有趣,学生们都争着要给小熊当翻译,阅读的兴趣盎然。

【案例反思】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李吉林老师由此引申开去,认为:“作品内有境,入境始与亲。”儿童一旦进入了作品描绘的情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便会产生一种亲切感,这样,儿童理解作品便化难为易。孩子们很容易、很轻松明白了蕴于文中的道理,我想定是得益于“入境始与亲”吧!

我先通过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再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运用插图即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细心思考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去猜测不认识的字,将思维训练,说话训练和阅读相互渗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而教师也在享受以外的收获。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讲解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中最响亮的呼声便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上的环节中,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入境激情”一环中,图画创造情境,学生完全融入了情境之中,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还提出了:教师要做课程的开发者。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有,我们的生活中有,我们的劳动中有──我们只有善于发现,善于挖掘,那些看似隐形的资源都将为我们所用,为我们的学生所用。

查看更多
【《小熊住山洞》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299401/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