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课文全解

课后练习

15.《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课文全解

【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弦xi n:乐器上发声的线,一般用丝线、铜丝或钢丝等制成。

颤ch n抖:哆嗦,发抖。颤另读zh n,物体振动。

四面八方:指各个地方。

潺潺ch n:象声词,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渴望:迫切地希望。

兴亡:兴盛和灭亡。

嗟伤:叹息哀伤。嗟,叹息。

沦丧:消亡,丧失。

疆场:战场。

青云直上:比喻官职升得很快很高。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代表作有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

何其芳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喜欢写诗和散文。1935年大学毕业后,曾在天津南开中学、山东莱阳的乡村师范和成都中学任教,人民的痛苦和国家的危难使他的思想起了深刻的变化,这一时期写的《还乡杂记》是一本比较成功的散文集。1938年9月到延安,在“鲁艺”文学系教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7月任“鲁艺”文学系主任。其间写了不少诗歌,辑为《夜歌》,这些诗反映了知识分子渴望革命的心愿。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他深入生活,热情歌颂延安和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写了不少好作品。如《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延安》等,1944年5月去重庆,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1947年10月曾任朱德同志秘书,建国后曾任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等职。写作侧重于文艺理论和文学研究,著有《西苑集》等,1977年逝世。

2、关于背景

何其芳早在30年代初,就以骑丽、精致又略带感伤的诗风闻名于世,在诗艺上造诣很深。1938年他从四川到延安。这首诗写于1941年,那正是旧中国艰苦的年代,但在延安,诗人生活在另一个新天地之中,他情不自禁地要歌唱,要为少男少女们祝福。了解这首诗的背景,有利于我们理解诗人和他的这一首诗。

何其芳早期的作品表现了对旧社会的不满。他的诗擅长写青春期的知识分子的微妙心理,注重以美丽纤巧的形象细腻地展现作者爱情和友谊的憧憬与希望。1938年作者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一种与国统区迥异的生活展现在他眼前。诗人全身心投入了这一全新的火热的生活,他观察着,感受着,激动着。诗人的生活变了,性格变了,世界观变了,诗风也变了,他不再写那种缠绵忧伤的爱情诗了,流泻于笔端的是一种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诗句,热情讴歌那些以全新精神面貌投入新世界的劳动者。《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就是诗人诗风转变后的代表作品。

本诗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作者深入生活,了解延安军民抗日革命斗争后写的大量作品之一。诗人自从1938年到延安以后就感受着这里的一种全新的生活,他情不自禁地要歌颂抗日军民,歌颂延安,歌颂这里的新生活。

3、关于《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选自《何其芳文集》,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抒情诗。这首诗以明快的思想鼓舞人,以炽烈的感情感动人,以优美的语言吸引人,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就是为新生的力量歌唱,为祖国的未来歌唱,也是为新的生活歌唱。

【第二部分: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诗人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这里的少男少女,其实不是实指,而是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新的希望和新的力量,所以诗人实际上是为新世界歌唱。诗歌表达诗人热爱青少年,热爱新生活,勇于塑造新我的思想感情。

二、文章脉络

全诗共三节。

第一节,为新世界歌唱。积极向上,给人希望。歌颂延安的新天地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生活。

诗人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这里的少男少女,其实不是实指,而是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新的希望和新的力量,所以诗人实际上是为新世界歌唱。为此诗人第一节就连用四个“歌唱”作为一个排比,“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和“正在生长的力量”正是对于“少男少女”的含义最好的注脚。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少男少女”就是“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和“正在生长的力量”,这四种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属于一种开始,它积极向上,给人希望。这四句诗还暗含了另外一层政治意义,即歌颂延安的新天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生活。第一节诗迎面扑来的清新明快的感觉,这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第二节,歌唱新生事物和新生力量。表达自己的快乐和美好的思想。

这一节中,诗人继续高扬这种明快的调子,承接第一节的歌唱,调动丰富的想象,把歌唱这种相对抽象的事物写得具体生动。这里,诗人写歌声飞起来了,它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停留。这里的“年轻人”实际上又与“少男少女”相照应,进一步突出诗人所要歌唱的新生事物和新生力量。“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面八方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这几句是这一节的精彩之处。诗人揭示了歌声的来源,乃是“快乐或者好的思想”,诗人要把自己的快乐和好的思想尽快地变成歌声,长上翅膀,飞到四面八方,让每一个人都听到,尤其让少男少女们听到。

第三节,诗人对生活充满了“梦想”和“渴望”,勇于塑造新我。

这一节是第二节诗意的进一步深化。诗人写他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告别了过去的自我,把忧伤抛在了一边,重新变得年轻了,对生活又充满了“梦想”和“渴望”。这里暗含诗人现在与过去的对比。诗人在去解放区以前,思想和创作都是低沉、压抑甚至有点病态的阴暗,虽然写出了一些好作品,但总是无端地灰色调,不给人积极向上的勇气;来到延安之后,诗人重新弹奏生活的琴弦,发出的琴声,已经“失掉了成年的忧伤”,而是变得轻快,变得健康。“又”字说明诗人一度的沉沦,“梦想”和“渴望”一度消失。现在的诗人,再也不是过去的诗人了!告别了旧我,诞生了新我。

三、写作方法

1、巧设比喻,丰富想象

第二节,诗人先把快乐和思想比成声音,又把声音比成“微风”、“阳光”,互相构成比喻,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以形象写抽象,使快乐这种心理感受成为一种实在、可感的东西,便于读者理解,有诗的韵味。

2、语言精练生动、刚健清新

3、节奏感强,押韵讲究

四、重难点导析

1、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不停地歌唱,他的歌声、快乐和思想还长上了翅膀,飞到四面八方。诗人这样写是歌颂新生的力量,表达他融入一种新生活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2、关于诗中“少男少女”的含义

文中其实不是实指,而是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新的希望和新的力量,所以诗人实际上是为新世界歌唱。为此,诗的第一节就连用四个“歌唱”,“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正在生长的力量”正是对“少男少女”含义的注脚。所以,也可以理解为“少男少女”就是“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正在生长的力量”,这四种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积极向上,给人希望。

3、“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面八方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句意理解。

诗人用比喻的方法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能够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与体验。这里将“快乐”中的“我”比作“颤抖”着的“草”,使读者联想到诗人激情的澎湃与跳跃,联想到兴高采烈与兴奋雀跃,十分形象生动。又将歌声比作“微风”和“阳光”,虽然似乎仍然难以捉摸,但因为谁都有过沐浴在“微风”和“阳光”中的清新、温馨的感受,因此,能唤起读者的生活体验,进入情境,产生共鸣。

【第三部分:类文品读】

我们对着高山喊:

周总理--

山谷回音: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革命征途千万里,

他大步向前不停息……”

我们对着大地喊:

周总理--

大地轰鸣: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

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

我们对着森林喊:

周总理--

松涛阵阵: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宿营地上篝火红呵,

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

我们对着大海喊:

周总理--

海浪声声: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你不见海防战士的身上,他亲手给披的大衣……”

我们找遍整个世界,

呵,总理,

你要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

辽阔大地,

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

1、选文前四节之间的关系是 。

2、诗的前四节通过热切呼唤和 、 、 、 的回音,逐渐展现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动人情景,表现了亿万人民无限怀念周总理的深情。

3、本诗把怀念周总理和追述周总理一生的不朽业绩巧妙地结合起来,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想想看,上面节选的几节诗中,哪些是虚写?哪些是实写?各有什么作用?

4、诗的第五节和前四节是什么关系?

5、拟人是本诗的主要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有哪些?

6、理解全诗的意境:

询问--( )--寻找--( )构成生动感人的意境。

参考答案:1.并列关系

2、高山、大地、森林、大海

3、“山谷回音、大地轰鸣、松涛阵阵、海浪声声”这些是艺术想象,是虚写,虚写寄托了对周总理的怀念;而山谷、大地、森林、大海的回音所展示的一幅幅画面,又正是周总理生前工作的真实写照,是实写,实写歌颂了周总理一生为人民的崇高品质。

4、第五节是对前四节的总结。

5、借助拟人的方法,创造了感人的意境;让高山、大地、森林、大海仿佛也满怀对周总理的怀念,更生动地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周总理的感情;高山等成了周总理一生革命活动的见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意近即可)

6、呼唤;回答

查看更多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课文全解】相关文章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297449/
课后练习推荐
热门课后练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