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风的寻根之旅

知识扩展

当“江苏籍台湾作家采风活动”开启之时,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再一次越过海峡,回到江苏故土。她是在职教授,以往到大陆多半是利用寒暑假,而这次是请假来的。虽然只有10天时间,张晓风深感不虚此行。她不仅和其他台湾作家一起,面对面地与江苏台港文学研究专家学者交流,参观游览了南京、无锡、苏州,而且还独自去了徐州,寻找“心向往之”的小张庄,那是她的祖辈居住过的地方。

张晓风的寻根之旅

在江苏学者与台湾作家的座谈会上,张晓风侃侃而谈。她的发言动了真情:“江苏是我的祖籍,不过如果有人问我,有没有比江苏更属于我的地方,有的,那就是中国的文字。其实我更愿意讲的是,我来自于方块字的世界。”

张晓风提到了西安,那是她第一次应邀到“长安城”,她没有想到,她和她的同行者遇上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当西安的人请她讲话的时候,她竟然坦率地说,她不太接受欢迎这两个字。“欢迎的话,我是客人,你是主人,你欢迎我到这个城市来。可是长安城,我很熟很熟的,你不要欢迎我,我一直就没离开过。因为唐诗的关系,我与李白、杜甫等诗人的对话,比我平时跟我的邻居说得还要多呢。”

谈起她所挚爱的文学时,张晓风对于现状有太多的感慨和忧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很多的东西,但决不可以失去文学。”说着说着,她就哽噎了,“文学可以让人清醒,它能够抵御灾难。拥有这个力量,就能跨越政治造成的隔阂……”她流着泪说出这番话,拨动着听众的心弦,全场响起了掌声。

在场的一位南京的教授说,当大陆有的作家热衷于“玩文学”的时候,台湾却有张晓风这样的作家,仍然在忧国忧民,不能不令人感动,并且生出几分敬意。

“江苏籍台湾作家采风活动”最后一天,其他台湾作家已踏上归程,张晓风才从徐州赶到南京。那天晚上,笔者去凤凰台饭店,把在台湾拍摄的张晓风电视录像片送给她。在张晓风住的房间,我见到张晓风的妈妈,87岁的谢庆欧老太太。原来张晓风这次回江苏,与老母亲同行,老母亲也就成了她的“历史顾问”。老人家头脑清晰,谈吐自如,只是耳朵略有些背。她告诉我,她和张晓风的父亲都是徐州人,1949年到台湾,一别40多年,直到90年代,张晓风父亲生病在床,眼看走回家的可能性不大了,家里人请了护士,用轮椅推着他,两位老人家才回了一趟徐州老家。相隔两年,张晓风父亲去世了,张妈妈欣慰的是,老伴生前总算看到了故土。

对于徐州老家,张晓风只是听老人说过,以前并没有机会去过。张妈妈告诉我:“晓风老是问我,在大陆什么地方住过,拿着小本子记。前几年,我的脑子好使,哪一年哪一月,都能说得出来。”

刚刚结束的徐州之行,在张晓风来说,是一次“寻根之旅”。尽管主办单位把采风活动的日程安排得很满,徐州师范学院请她去讲课,她还是欣然从命。这中间夹杂了一点“私心”,就是想回一趟小张庄,那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小村子。在台湾的亲友曾劝她不要去找了,她也没有在那里生长过,但她总觉得,那里与她有割舍不断的联系。

“乡下的路很难走,车子开得很慢。加上是周末,遇上有人结婚办喜事,路上老是被堵住。”张晓风的思绪,还停留在秋天的徐淮大地上。“后来,总算找到了小张庄。我找姓张的人,那个村子里的人都跑出来了。我说我的父亲是谁,爷爷是谁,一位姓张的老人说,我见过你爷爷,他在村里教过私塾。我爷爷活着的话,应该有120岁了。那里原先很穷,我爷爷怎么念的书,跟谁念的书,就不知道了。”

在乡亲们的指点之下,张晓风走进邻近的一片坟地,终于看到了她家的祖坟,她在祖坟前面鞠了三个躬。在小张庄的村旁,有几片绿叶茂盛的萝卜地。张晓风向旁边的人说起,父亲说过小张庄的萝卜真好吃。那片萝卜地的主人听到了,马上拔了一棵红萝卜,擦去泥巴送给张晓风。还有一位妇女跑回家去,拿来了3个洗干净的绿萝卜,也送给张晓风。“其实不需要这么多萝卜的,可是他们的心情,让我很感动。”

让张晓风同样感动的,是老家的学子。张晓风在徐州师院讲课的那天,正是周末,本来学院是放假的,听说张晓风远道而来,同学们都自动地留在校园里,礼堂的座位坐满了,连走廊上也站着人。张晓风是著名作家,也是中文教授。她在台湾阳明大学教中国文学。在她看来,中国传统文学深厚而悠远,不能够割断。对中国人而言,不是考试或谋生的某种需要,而是溶入血肉的精神所在。

“其实,这等于是个继承权。”张晓风语气轻缓,却带着沉重的思考,“我是中国人,我有唐诗宋词的继承权。如果是钱财,很多人会争了。可是唐诗宋词,我们祖先留下这么好的传统文化,为什么不想要?为什么不继承?”

查看更多
【张晓风的寻根之旅】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296495/
知识扩展推荐
热门知识扩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