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说】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第九册的课文。它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分为钓鱼、防鱼、启示三部分,重难点“启示”部分说教味比较浓,稍有不慎很可能上成品德课。
【学情分析】
本文有一定的特殊性:从十一岁的钓鱼一事讲到三十四年后的启示,时间跨度大,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存在距离;尤其是作为课文的重难点“启示”部分,三十四年后作者才慢慢悟出的人生哲理,要让小学生去理解,缺少生活的积淀,难度肯定很大。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引起情感共鸣,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启示”,理解意思。
2、板书“钓鱼的”,展现完整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接触难点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你最难以理解的又是哪部分?
出示: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读这段话,读准,读通。
三、探究难点
1、课文是用什么例子来说明道德抉择这个问题的?
(钓鱼。)
2、再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里的“是”指什么?这里的“非”又指什么?
板书:
是 非
交流后得出结论。
(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放了就是正确的。)
板书:
放 不放
3、引:
同学们读了几遍课文就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看来道德的确是──(齐读: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可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放与不放的问题,究竟“难”在哪里呢?
板书:
难
请学生找找,并相机出示。
⑴ 鱼好大:
出示: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从哪看出“大”?
(“从来没有”,感叹句的形式。)
⑵ 鱼难钓:
(从第三自然段中“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的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说明钓这条鱼是经过漫长等待,而且十分不容易。)
你能读读这两个句子吗?读出钓这条鱼的不容易。
(从“像往常一样”“我小心翼翼的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钓到它不容易。看出“我”的动作娴熟,钓过不少条鱼,但是从来没钓过这么大的鱼,而且是鲈鱼,这种成就感可想而知,而且后文说“三十四年再也没有钓过那样大的鱼,可见确实很罕见,而且一生只此一次。)
⑶ 无人知:
环境的描写:“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说明只有父子两人,别无他人,“没人知道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
4、在这种情况下要放弃鱼,真难啊:
如果钓鱼的人是你,钓到这么大的鲈鱼,你愿意不愿意放了它?”
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带着自己的观点在书中找理由。孩子们展开读书、对话,领着孩子们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可我最终放弃了,只因为父亲的一句话,哪句话?
⑴ 出示这句话: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⑵ 细细读这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关注“盯、好一会儿,得”。
(父亲也很不舍得放这条鱼,从“盯”、“好一会儿”可以感受到,同时父亲又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选择了放,从“得”可以看出。)
⑶ 正是这样,父亲在“我”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道德的选择,就帮我摆正了标准,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是与非,如何去选择,这难道不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吗?
让我们再来齐读父亲的话。
四、深悟启示
1、是呀在人生旅途中,我会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投影出示这句话。
理解这个“鱼”是什么鱼?
(就是诱惑自己的利益。)
2、在这34年中,“我”会遇到什么样诱惑的“鱼”呢?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
当“我”拿到100分的考卷,却发现老师没有改出我的错题时, 。
当“我”上学快迟到,过马路遇到红灯而没有警察时, 。
当我买东西发现多找了钱时, 。
文中的“我”会怎样做呢?
为什么会毫不犹豫的这样做呢?
3、出示:
“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理解“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是什么?来自哪里?
五、升华启示
1、小练笔:
34年后的我已成为美国著名建筑师,当我又一次来到湖心小岛钓鱼时,想把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写出来。我会写些什么?
2、齐诵:
一次择善而从,在我们的记忆中会永远地留下清香。这是一个足以让我们自豪地讲给朋友和儿孙听的故事。
──詹姆斯·兰费蒂斯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孟德斯鸠
【板书】
13、钓鱼的启示
放──是 鱼好大
难? 鱼难钓
不放──非 无人知
【反思】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的一大突破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设计,不仅强调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获得,还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充分发展。而《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有比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好材料。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少。在道德与利益之间应该做何选择?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是与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自觉讲道德、守规则的人。
但是本文的课文的重难点“启示”部分,说教味比较浓,学生也很难理解。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真正有质量、有深度的对话,是每一位教者都回避不了的难题。于是我设计的教学从“启示”──“钓鱼”──“启示”。一开始让学生读通这段话,因为这段话由两个长句构成,读来拗口,应要学生读通顺。接着结合具体事件“钓鱼”理解“是非”的具体指代,感受人物矛盾的内心活动,并说说自己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的真实想法,利用学生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加深对启示的感悟,再次把深奥的启示拉近学生身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建构价值观,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将课堂上的阅读活动化作成了一次师生共同参与的鲜活的“道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