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处处皆语文·我给教材提意见〗
语文是和人的生命、生活接触最密切的学科。语文能力是在语文生活和语文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把语文学习仅局限在课本、课堂之中,那是苍白、僵死、没有生命力的。课本和课堂之外存在着丰富多彩、鲜活生动、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语文生活。语文学习应该是“跳”出僵化的模式和狭小的天地,投入到“大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中,从而让学生尽情地享受生活、享受学习、享受生命的成长,获得其未来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
每次拿到教材后,我首先让学生看一看编写说明,在编写说明后面,总能看到这样的谦词“本书如有不当之处,请提出意见,以便修订时参考。”在书的封底,还会有“若有印刷装订错误,可向承印厂调换。”等字样。教材是给小学生看的,教材中的问题当然也应由小学生来发现、提出,敢于向权威挑战。在对教材的研读中,每学期学生都会发现一些编写或印刷方面的问题,在学习《开国大典》时,学生认为“接着是步兵一个师”“接着是炮兵……”“接着是……”“接着……”词语使用重复,缺乏条理,应改为“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也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说这样写更能体现当时接受检阅部队的人多、场面气势的壮观,面对这种情况,我让他们自主讨论,最后学生觉得还是不改为好。
〖情趣──语文教学的生命·虚拟中的情趣·角色虚拟〗
有这样的感受,听一节让人百感交集的精彩好课,最打动我们心扉的往往是充盈在课堂上下、师生之间的一份浓浓“情趣”,师生的一频一笑、课堂的一张一弛之间,教育者的匠心随着一种内在的韵味迅速地传导给每一个人,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将教学推向至真至纯之境,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感染,无疑,这正是我们倾心向往梦寐以求的一种教育境界。或许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学的生命便是情趣。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使教学充满情趣和活力。”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呢?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愉快的摸索。
儿童是富于想象的,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渴望体验。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在课堂这一有限的时间空间范围内,以多种虚拟的方式刺激学生想象,调动学生兴趣,带给学生新鲜感、愉悦感和探索的冲动。
所谓角色虚拟,是指教师或学生以虚拟角色进行学习活动,体验特定角色特有的感受,以此增强对学习内容深层感悟的一种教学方式。
例:人教版语文九册第26课《开国大典》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说说看,我是谁呀?
生:是陈老师呀!
师:(神秘地)猜错了!今天的我呀,是来自国家新闻总局记者站的一名站长,今天,我将率领你们──记者站的小记者们带上相机奔赴“开国大典”集会的现场,完成一次光荣而又艰巨的采访任务,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有!(兴奋地)
师:好!全体待命,分配采访任务:第一记者小分队采访大典前的场面,第二小分队采访大典中的场面,第三小分队采访大典后的场面。采访要求如下:
1、选好抓拍镜头,阅读相关文字资料。
2、为你的摄影作品起个恰当的名字,并配以文字说明。任务都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好!各小分队现在出发!预祝你们采访成功!
评析:“站长”、“小记者”这些新鲜、富于挑战性的角色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吸引,孩子们带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参与到采访(即课文自学)中去,其热情是可想而知的,这种使命感实际上就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沉浸在教师精心营造的虚拟角色中,体会到了一份独特的“情”和“趣”。
〖课程理念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灵魂──听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研究体会〗
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经验课程,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因此石教授今天关于新课程的讲座是很有意义的。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过程是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有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有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
例如《开国大典》这篇课文,一方面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课初,老师首先激活的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学生可能对这段历史有一些了解,但可能是一知半解的,老师放影片片断,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场面气氛,学生一下就被感染了,丰富的先辈知识,为学习本文奠定了基础,扫清了障碍。因此说,学习新知识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自我构建的过程,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试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语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我们能使阅读变“苦”为“乐”,就会“读”得轻松愉快,“读”得扎实牢固。
要借助情景,导情入文,即借助一种情景的创设,来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让学生回忆国庆五十周年时盛大的庆典,借此情景,导入《开国大典》一文的学习,重温1949年的开国大典盛况,激发爱国之情。最后,可以游戏介入,自己体悟,即适当地介入游戏,使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
〖抓住“训练点”,选准“突破口”──谈“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训练设计·选定语例,迁移运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从单一的,低效的情节分析型转向立体的,富有实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型,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一大进步。然而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来安排课堂教学,达到运用自如,当然不会是易事。这里关键的是训练如何设计,这不仅关系到一堂课的效率高低,更牵动着一代人的养成质量。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理解教材,吃透教材,还要找准训练点,选准突破口,精心设计训练。
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入选的课文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但它仅仅是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作一番剖析和裁剪,该取则取,该舍则舍,精心选择几个训练点,择其精华实施教学。这样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重要作用。
被选取的语例,一定要重锤敲打,充分发挥选段的语言示范作用,揭示语例中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让学生模仿,促进迁移。因为模仿是获得间接动作经验所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新的情境,或者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选择一个情境,模仿语例的表达方式,练习遣词造句,在运用的过程中提高对语言的感知度。
如在教学《开国大典》的“典礼”这部分时,这是一个动态的场面描写。先让学生理清脉落: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宣布政府成立──开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然后找准“宣布政府成立”这一语例,重点让学生欣赏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通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天山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传达大河长江之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这一排比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揭示其中的写作方法,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接着抓住这一节中的“欢呼,欢跃”两词,根据排比句型的迁移和对课文的理解,设计训练:
听到这庄严的宣告,雄伟的声音,中国人民为____而____,为____而____,为____而____。
〖动情,传情,悟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互动·境中动情,激活思绪〗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和情感相统一的过程,语文教学尤其如此。语文教学除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需要情感参与外,还有大量的情感蕴含于被作为认知领悟的教材之中,有待教师去挖掘,学生去感悟,师生共同去发现。语文是一门情感丰富的学科,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和影响是深广的,有力度的。那些飞扬着作者浓郁的人文灵性的语言文字含蕴着丰富的情愫。由此可见,真正的语文教学不再只是以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目的,而是融人的言语情感,言语体验和言语实践于一体的人文教育。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增强情感体验,使语文课堂生活洋溢着人性之美呢。
除了通过视,听手段把学生带入某种情境中以外,还可让学生直接进入文中角色中去,设身处地去感受他人情感,共享他人快乐,分担他人的痛苦,移他人之情于自己的心中,触发情感转化。如教学《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老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一些描写近百年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的书籍,文章,组织学生召开《不忘国耻》的班会,观看电影《开国大典》,使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新中国的感情。在学生读通课文以后,告诉学生:“现在,你们就是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去抓拍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镜头,你会拍哪些镜头呢?”这样通过进入角色似的创设情境,就可以把中国人民当时的情感自然而然的融入到学生心灵。学生作品有:“光明充满北京城”“礼花礼炮开满天”“礼花上天,炮震乾坤。”“精锐部队”“血染的风采”“激情怒放”“万支礼花结成彩,人民心中乐开花。”“碧空银鹰,中国腾飞。”“天安门广场灯火与礼花交相晖映,流花溢彩。广场上花如海,人如潮。”……这些名字或配词构思精巧,引人入胜。这是真情灵动的展现。
〖阅读教学中拨动学生生命情弦的探索与研究·以情导入,打开情感之窗〗
萨特曾说过这么一句话,“阅读就是自由梦”。的确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情感的体验。当今小学生的那份至真至纯的情感也日益变得冷漠,他们很难被感动。“教育的的核心是被唤醒。”“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语文教学应当使语文课堂充满情趣──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将文本中的内容以炽热的情感,诗意化的语言淋漓尽致地传送到学生的心田之中,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达到教师,作者,学生三方情感的和谐统一。
小学语语文教材里的许多课文都是如诗如画,情景交融的妙文佳作。写得扣人心弦,动人心魄的文章,在导入新课时,着重以情导入。教学时充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教师语言特长,创设鲜明生动,具体形象的情境,这样不但可以扭转学生兴奋点,为学习课文定下感情基调,而且可以打开学生的情感的窗户,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具体做法可以朗诵一段与课文有关的诗文或导语拉开故事的序幕,可以用优美的音乐把孩子带进美妙的童话世界,可以借助媒体课件等手段,集色,声,乐于一体,渲染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课堂氛围中。
例如在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引入新的课题,很快就把学生带入“开国大典”的特定情景之中。导语可这样设计:“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诞生57周年的喜庆日子里,长城内外,天山南北,白水黑水之间,大河长江之南,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沉浸在幸福,欢乐之中。首都天安门广场上举行威武雄壮的阅兵仪式,穿着节日盛装,意气风发的群众游行队伍,以及五彩缤纷,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夜,生动地表现57年来我国各条路线取得辉煌成就,给我们留下了幸福,美好的记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将把发生57年前的那个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开国大典的庄严,壮观的盛大场面,再现在我们眼前。”这样的导语情文并茂,为学生描绘了一幅可感可知的具体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