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潜(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静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做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孟浩然(689—约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早年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历长安,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患病而死。他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齐名,称为“王孟”。他的诗长于写景,但多反映隐逸生活,有消极倾向。有《孟浩然集》行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下(今陕西渭南县),曾官太子少傅。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卖炭翁》就是其中的一首。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市)人。年轻时就“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宋史》本传)。1069年被神宗任命为参知政事,开始推行新法,掀起了中国古代历史中最有生气的变法运动,但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的激烈反对,于1074、1076年两次被罢相。罢相后,眼看新法逐项被旧党罢废,他心情充满矛盾和痛苦,只好靠谈佛论道、著文作诗排遣内心苦闷。1086年新法最后几项也被废止,王安石在忧郁中去世。留有《王荆公诗文集》。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年)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敛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之事宜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他初婚唐氏,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钗头凤》等,都真挚动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