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考点解读: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诗歌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其中人物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身的形象和作者在作品中创造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主要是指咏物诗中作者用来表现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的那些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物象);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指的是情中景。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语言特色和风格。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对关键字词(诗眼)的理解、名句的赏析、语言特色的把握等,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基本义、比喻义、隐含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上的艺术效果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起了什么表达作用。高考常考的诗歌表达技巧主要分布在三个方面:1.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与效果;2.表达方式中的描写方法与描写角度,抒情方式(特别是间接抒情);3.多种表现手法(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运用典故、反衬烘托、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考势预测:
2010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共鉴赏评价了19首诗歌,围绕“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直接或间接地设置了24道题。2010年高考在这一考点的考查上,呈现出考点分布广、切入角度小、命题重点突出三大特点。下面笔者就具备知识点的考查情况作一下分析。
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18套试卷中共有9套设置了考题,一般都采用主观表述题形式,或涉及整体意象,或涉及局部意象。其中,有对画面的鉴赏,如全国卷Ⅰ、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江苏卷;有对寓意的揭示,有对特征的概括,还有对意象的提取或赏析,如新课标区全国卷、天津卷。主要的设题方式有:①诗(词)中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或简要概括诗(词)中主人公的形象特征。②诗(词)中描绘出××(某物)怎样的形象?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18套试卷中共有8套设置了考题,题型除北京卷、上海卷外,都采用主观题的形式,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中用词、用语技巧的能力。其中湖南卷、四川卷或直接或间接地从炼字艺术的角度命题,北京卷、福建卷、重庆卷、广东卷新课标全国卷等从理解内容的角度命题。北京卷、上海卷还考查了考生鉴赏语言风格的能力,但都停留在辨别层面,难度不大。常见的设题方式有客观题,如:“下列对诗(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主观题如①“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献”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②“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③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
以客观题形式从理解内容的角度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的解读能力,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命题形式。而福建卷相应考点的主观题采用了一种变式:“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2010年从语言风格角度命题的试卷极少,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考对该考点考查的弱化,对此考生要有清楚的认识。
三、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直接设置题目的试卷多达12套,且大部分都采用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或从具体诗句角度命题,或从全诗角度命题。考查描写技巧的有全国卷Ⅰ、北京卷、天津卷等,考查抒情技巧的有大纲区全国卷Ⅱ等,考查修辞技巧的有湖北卷、浙江卷等,考查表现手法的有全国卷Ⅰ、天津卷、上海卷、山东卷、湖北卷、广东卷等。另外,天津卷还考查了比较阅读。主要的设题方式有:①“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②“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或“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综上所述,笔者预测2011年的高考命题仍会以主流方向为主,所以,考生可以将复习重点放到以下方面:①诗歌中寄托作者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的物象或人物形象;②诗歌描绘的图景画面,景物营造的氛围及其特点;③从表情达意或表达技巧的角度,去理解重点词语在诗句中的含义,去推敲诗句的炼字艺术;④结合诗歌的形象、语言等,具体分析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⑤考生要特别注意表达技巧的鉴赏角度,或从某一具体方面鉴赏,或着眼全诗较宽泛地多角度思维。
真题解析:
1.(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2)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注]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解析: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飞舞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映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乘着风一起归去等活动。此诗采用了白描手法、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在风中、花中飞舞的情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解析:联系注释可解答此题。从注释看,作者“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可知作者借素蝶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尾联表达希望得到别人赏识的愿望。
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与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全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2.(2010年高考语文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2)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难度不大。杜鹃,俗称布谷鸟,又名子规、杜宇。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发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李白的(《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关汉卿的(《窦娥冤》)“望帝啼鹃”等。
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解析:解答“A与B是否矛盾”一类的鉴赏题目时,宜考生结合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文意蕴。诗歌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对比、映衬、反语、象征等,借助这些写作技巧的特点和作用,考生可以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从而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诗歌借托“子规”意象,有寄托、感慨、讽喻之意,有伤离感乱之情,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3.(2010年高考语文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解析:本题考点在“炼字”。“炼字”的关键在于把握这个字所引领的画面和情感,紧扣内容和写法作答。
答案:“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不齐,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主要是联系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弄清了这两个环境,再套上相应的答题模式,便可作答。
答案: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作者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4.(2010年高考语文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试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要求结合全诗,把握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找出诗中能够揭示“访隐者”的词语。从全诗来看,主要写访隐者过程,但综观全诗,会发现其重点描写的是隐者所居住的环境(山中、偏僻、幽静)和生活(隐逸),首句中的“踏”字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一特点。
答案:踏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要求考生从第三、四句概括出具体的“隐者”的形象。概括要简明、有条理。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要求考生根据对选诗内容的理解,与选项中的诗句作比较,然后选出最为合适的一项。从第(1)(2)两小题基本上可以知道这是一首描写隐者生活的诗歌,其中隐者的生活趣味相当浓厚,因此在思想内容的定位上,应定位在隐居、隐逸的生活上为主。这要求考生对选项的诗句出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中A项选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B项选自李白的《蜀道难》,C项选自杜甫的《登高》,D项选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对比之下,不难选出A项。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答案:A
方法攻略:
一、积累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相关知识,争取鉴赏时能够举一反三。
1.诗、词、曲的体裁常识,包括它们的发展历程、具体分类、文体特点、文学流派等。
2.各类诗歌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包括作家所处的时代、生平经历、文学主张、文学风格、主要作品及其特点等。
3.鉴赏诗歌形象所需的知识,包括古诗中常见的形象和塑造形象的方法等。
4.鉴赏诗歌语言所需的知识:(1)了解一点古代诗歌涉及的语法知识,如倒装句,由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的特殊句式,互文句等;(2)熟记一些诗歌语言风格方面的术语。
5.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知识:(1)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2)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与效果;(3)诗歌的结构技巧和常用的表现手法。
二、根据诗歌鉴赏题的常见题型,掌握解题方法,熟悉答题步骤。
(一)关于形象鉴赏题
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大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二是作者在作品中塑造的形象。
鉴赏方法:(1)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从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等角度进行。(2)对于诗人自身形象的分析要注意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要知人论世。解题步骤:(1)用恰当的四字短语概括形象的特点。(2)指出诗人用什么手法塑造形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创造的形象。(3)写出通过诗中形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主要是指咏物诗中作者用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的那些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物象)。作者塑造这些形象往往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即“托物言志”。
3.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指的是情中景。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因此,鉴赏景物形象应与诗人的情感、情趣、怀抱等联系起来。
鉴赏方法:(1)掌握写景的顺序(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等),写景的方法(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情与景的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衬情、烘托、渲染)等。(2)从语言入手,分析景物的特点,体会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3)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处境、写作背景等,分析景物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解题步骤:(1)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氛围)特点。概括时要注意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其表述形式为: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2)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绘时要在忠于原诗的前提下,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要具体,切忌空洞,不能只用一句“表达(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了事,应答出作者的情感的具体内容。
(二)关于语言鉴赏题。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高层次是赏析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考查诗歌的语言鉴赏,设题点是非常宽泛的。
1.赏析炼字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分析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⑶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2.赏析诗眼
古人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眼就是抓住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字词进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作者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答题步骤:(1)明确指出作为“诗眼”的词;(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该词在突出主旨、营造意境和诗歌结构上的作用。
3.分析语言特色
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不同的诗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鉴赏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考生要记一些常用术语,如沉郁顿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奇奔放、直率委婉等,以便表述恰当,答题规范。
答题步骤:(1)点明语言特色;(2)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⑶指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三)关于表达技巧鉴赏题。
1.抒情手法鉴赏
常考的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后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间接抒情分为以下五种:直抒胸臆即直接对有关人物或事件表明爱憎态度。
(1)借景抒情即把诗人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2)情景交融即诗句因情布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3)托物言志即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4)用典抒情即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5)借古讽今即借历史上的人或事件来讽喻当朝。
答题步骤:(1)指出诗歌抒情手法的显著特点。(2)结合诗句阐释抒情手法如何运用。(3)简析抒情手法对塑造形象、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
2.描写手法鉴赏
鉴赏古代诗歌的描写手法,主要是鉴赏侧面描写中的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白描等。(1)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2)烘托就是“烘云托月”,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形象。烘托又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3)动静结合主要有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等手法。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4)虚实,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所感。虚实相生,相辅相成,就能避免刻板平直,更准确地传情达意。(5)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指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细致的修饰,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答题步骤:(1)先准确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者描写了什么内容,是如何进行描写的。(3)简析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3.修辞手法鉴赏
古人十分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多采用夸张、衬托、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妙。
鉴赏诗歌时考生要注意下面几种常考的修辞手法:
夸张:增强表达效果,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
拟人:把物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
对比: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分得更加鲜明。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生动、深刻的印象。
答题步骤:(1)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格。(2)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格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3)指出运用这种修辞格的艺术效果。
4.构思技巧鉴赏
鉴赏诗歌构思技巧,考生不能仅止于段与段、片与片之间的关系,还要分析诗歌的起结艺术、前后照应、线索设置、卒章显志、曲笔入题、小中见大、联想想象、抑扬安排、伏笔铺垫、映衬对比等。
答题步骤:(1)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构思技巧。(2)结合具体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一技巧的。(3)最后阐明这种技巧的表达效果(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三、在经常性的实战演练中,不断总结得失,逐渐提升能力,以期熟练生巧。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2)题。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1)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将军的形象?
(2)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是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1)-(2)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呜蛙。
箨龙①已过头番笋,木笔②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箨龙:就是笋。②木笔:又名辛夷花。二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此诗题为“幽居初夏”,诗中前三联是怎样着重写“幽”字的?
(2)景物美,本应怡然自乐,诗人却在尾联“叹息”不已,请简要分析诗人“叹息”的原因。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
西塞山①怀古
刘禹锡
王濬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③,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④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②王濬: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③往事: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④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
(1)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濬伐吴”这一史实,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诗,回答(1)-(2)题。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词题为“早行”,词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
(2)“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词的下片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作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本诗的首联、颔联选取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2)简要说明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6.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1)-(2)题。
溪亭
林景照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鱼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远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请结合全诗,对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作具体赏析。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1)-(2)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平,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1)-(2)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注]。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闲官”。
(1)这首诗描写“竹”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竹”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间题。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注],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
听流人①水调子②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②水调子:水调歌。
(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析。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1)-(2)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有人认为“寒声碎”的“寒”“碎”两字用得极妙,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2)请从“情”和“景”交融的角度对这首词作简要赏析。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1)-(2)题。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酴醿:一种观赏植物。
(1)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试作简要分析。
(2)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1)-(2)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问药臼竹问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试分析这首词的前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2)词的下片中哪个意象是词人自身内心情感的外化?请对此作具体分析。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1)-(3)题。
霜天晓角
陈继儒①
背水临山,门在松荫里②。茅屋数间而已,土泥墙,窗糊纸。曲床木几,四面摊书史。若问主人谁姓,灌园者,陈仲子③。不衫不履,短发垂双耳。携得钓竿筐筥,九寸鲈,一尺鲤。菱香酒美,醉倒芙蓉底。旁有儿童大笑,唤先生,看月起。
[注]①陈继儒,明代文学家和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②作者在《晚香堂小品·花史题词》中写道:“吾家田舍在十字水外、数重花外,设土剉(瓦锅)、竹床及三教书,除见道人外,皆无益也。”③陈仲子,战国著名思想家。名定,亦称陈仲,山东邹平人。陈仲子辞官隐居于长白山,终日为人灌园。
(1)上片详细写居住环境的用意是什么?
(2)“不衫不履,短发垂双耳”表现了作者_______的个性。
(3)请对作品的语言风格作简要赏析。
16.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1)-(2)题。
秋海棠
袁枚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注]袁枚,三十多岁以后不再出仕,过了几十年悠游林泉山野的闲适生活。
(1)诗人笔下的秋海棠具有哪些特征?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三、四句作简要分析。
17.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1)-(2)题。
减字木兰花
纳兰性德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钗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情,转过回廊叩玉钗。
(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转过回廊叩玉钗”是让人津津乐道的名句。请结合全词谈淡此句的妙处。
18.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1)-(2)题。
[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
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1)“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此句在全诗有什么作用?
(2)主对“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作简要赏析。
19.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1)-(2)题。
[中吕]喜春来金华客舍
张可久
落红小雨苍苔径,飞絮东风细柳营。可怜客里过清明。不待听,昨夜杜鹃声。
(1)前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意象作简要分析。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1)-(2)题。
[双调]沉醉东风维扬怀古
无名氏
锦帆落天涯那答①,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
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注]化用前人诗句,意为游船已落到天涯那边,旧王朝已消亡。那答:那边。
(1)“玉箫寒、江上谁家?”一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维扬”的今昔有什么不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创新测试: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此诗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1)诗人以手法侧面表现清溪水的清澈,又以的手法正面表现清溪水的清澈。
(2)有人说这首诗的诗眼是“清”字,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与诸子登砚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沽而建。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作简明解说。
(2)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选一联,结合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谈你的看法。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1)-(2)题。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欧阳修曾有一首《蝶恋花》,表现一位深闺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作品下片运用了与这首《清平乐》相似的表现手法:“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两首词所抒发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这两种感情有何不同。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1)-(2)题。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1)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2)词里集中对什么作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请结合诗句谈谈自己的见解。
6.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1)-(2)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1)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1)-(2)题。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①,无那②金闺万里愁。
[注]①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②无那:即无奈。
古从军行(节选)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1)从题材看,这两首诗都属于;在意象的运用上,两首诗都采用了意象。
(2)请指出这两首诗共同运用的表现手法,并简析其情感表达的异同。
8.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1)-(2)题。
折桂令草一木九日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多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1)曲中所写的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曲中暗含的与这一节日相关的习俗是。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对曲子的最后一句作简要赏析。
第二节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解读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规定,“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级。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对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内容、主题方面包括对典故传说的评价,对背景现实的评价,对作者的经历主张以及志向的评价;思想感情方面包括对具有象征性的意象的评价,对情感倾向的评价。
“诗歌内容主旨”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的总和,是诗人写作的主要用意或目的。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才能顺利解读诗歌,领会诗作的内容,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鉴赏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诗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诗歌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另外,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是重点,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难点。鉴赏思想内容,重点在借助诗题、诗句关键词、诗歌题材类型、意象特点、注释等准确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是难在诗歌的创作背景、情感取向、诗句用典,二是难在历史地辩证地评析。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考势预测
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方面,今年的高考试题至少呈现出三大特点,值得考生在2011年复习备考中高度关注。
一、诗歌体式多,内容丰。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从题材看,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送别感怀、边塞战争都有涉及,写景咏怀诗为考查重点。2.从体裁看,19首诗歌涉及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散曲,其中律诗绝句仍是重点,但其他体裁不容忽视。3.从时代看,唐宋诗词唱主角,魏晋南北朝诗歌及元明清词曲作陪衬,18套试卷19首诗歌涉及唐宋诗各5首、宋词4首,比率占到70%。4.从作者情况看,著名诗人、词人的作品备受青睐,18套试卷中选考了南宋诗人陈与义的2首诗,其他的如阮籍、李白、杜甫、王昌龄、王安石、欧阳修、范成大、黄庭坚、陆游等各1首。不过,名家名篇相对减少,考生不熟悉的作品比重加大。这些信息提示考生,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要适当扩大涉猎范围。也只有平常全方位、多角度地积累了一些作家与作品的相关知识,对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诗歌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都有所了解,才会在高考诗词鉴赏中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命题重点集中而突出。2010年的考题把“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涵盖到了,可考查重点只在炼字(语言)、情感、内容、手法四大方面。其中,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命题者的首选,18套试卷中就有15套计20道试题对此设题。大部分试题都直接考查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或着眼于具体诗句,或着眼于全篇。有的直接要求回答作者情感或观点的内容,如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北京卷、上海卷、辽宁卷、安徽卷、湖南卷;有的要求比较不同诗歌或不同诗句的不同情感,如天津卷、湖北卷;有的要求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个性化解读,如重庆卷、辽宁卷;有的结合抒情方式、表现手法进行考查,如浙江卷、山东卷等。
三、试题综合性大大加强。就出题形式来看,近几年高考,除了就某一知识点单独命题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某一方面的能力外,还在主观试题中采用“一题多问”的形式,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多方面的能力。今年共有9道试题就考点中的某两个知识点进行了整体鉴赏的考查。
综上所述,笔者预测2011年高考命题至少有以下趋向,值得考生在复习备考中高度关注:
1.诗歌内容的丰富性、体式的多样性不会变。题材上,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重点;体裁上,律诗、绝句、词仍是重点;时代上,唐宋诗词为重点;从作者情况看,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篇将成为重点。
2.命题形式上的三个特点值得考生揣摩:(1)主观题中采用“一题多问”的形式,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多方面的能力;(2)试题巧妙与课内知识勾连,如江苏卷诗歌鉴赏第一小题“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3)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出现了“渐进适度渗透新课程理念”的开放性试题,意味着要求考生必须提高人文内涵和审美内涵,提高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
真题解析
一、(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激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百日将近、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解析:开头四句写诗人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
答案:A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诗创作时间约为李白“赐金放还”而离开长安之前。这时的他,已在长安生活了两三年,对朝廷和社会弊端有了不少体验。他从自身的遭遇里,看到了“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的不合理的用人现象,愤怒而产生归隐之念,发而为诗。开头四句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景象的浩大空旷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对社会冰冷现实的写照。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寒。第五、六句,说明他遭遇的不顺遂。这两句也可看出他不艳羡荣华富贵。第七、八句,说明他不顺遂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徂辉”即落日之余辉,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第九、十句,进一步说明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的现象。诗人以上下错位的现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具体说明了自身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况。最后两句说明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归隐,以吟唱《行路难》来抒发对社会不公的抗议。
答案: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二、(2010年高考语文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1)-(2)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注]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两处诗句的不同情感。读诗要结合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题中的人和事,结合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宋词描写牛郎织女故事,其中佼佼者,前有欧阳修,中有秦少游,后有范成大。欧词主旨在“多应天意不教长”,秦词主旨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范成大此词则旨在“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可见,欧词所写,本是人之常情。秦词所写,乃“破格之谈”是对欧词的翻新、异化,亦可说是指出向上一路。而范成大此词则是对欧词的复归、深化。牛郎织女的爱情,纵然有不在朝暮之高致,但人心总是人心,无限漫长之别离,生生无已之悲剧,决非人心所能堪受。故范成大此词,也是对秦词的补充与发展。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方法攻略:
一、从命题类型上来说,要紧扣具体的设问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
(一)概括内容主旨题
1.设问方式:①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②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③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解题步骤:①确定诗歌题材,如咏物抒怀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②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并概述其内容;③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情感。
3.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内容:①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②某一诗句的大意和内涵;③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④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二)分析思想情感题
1.设问方式:①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某句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③试比较两首诗歌中的不同情感。
2.答题步骤:①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②揭示情感。这类题的作答格式是“诗句描写了……抒发了……”
3.考生理解思想情感应多注意三个方面:①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②情感载体(杨柳——离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等);③抒情方法(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
(三)评价观点态度题
1.设问方式:①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②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2.解题步骤:①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②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3.答题要领:①一首诗中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也要注意从一首诗的整体去考虑,不能忽略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诗歌外在形式的赏析而去架空分析。②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③要因诗论诗,因人论诗,不能随便“套用”某首诗的评价内容,尤其是要防止“想当然”式地搬用某些现成的词语,使得评价似是而非、言不及义。④作者在诗词中的观点,需要考生在鉴赏时进行概括,因此考生在概括时要注意作者观点或思想感情完整性、全面性,要防止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二、从往年答题错误看,要经常揣摩高考试题提供的答案,规范表述。
解答古诗词鉴赏题,考生常常出现的错误有:回答问题时针对意识不强,或者答非所问;分析问题时结合原诗不够,答案比较空洞而不切实际;抓分意识较差,答题时思路不清晰,条理性不强;组织语言表述时不注意规范,或概括性不强,或很少使用诗歌鉴赏术语。之所以如此,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与古诗鉴赏相关的各种知识(尤其是鉴赏术语)积累太少;二是平时训练只注意了“量”的增加,却忽视了“质”的要求;三是答题习惯不好,许多细节注意不够,如因粗心大意而导致的回答不全面或不点题,书写时的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等。
要克服以上毛病,考生认真、仔细地分析每年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参考答案,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且事半功倍的办法。如果能够经常揣摩这些答案,练习时有意识地学习借鉴,那么,答题的规范表述意识就可逐渐培养起来,从而为高考解答诗歌鉴赏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的唐诗,回答(1)-(3)题。
齐安郡晚秋①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是怎样表现“晚秋”的?
(2)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①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②。
[注]①“九月”句意思:寒风吹落木叶,妇人们为征夫准备冬衣。②流黄:一种绢,此处指帷帐。
(1)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并指出作品的社会意义。
(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任意确定两个特点,适度展开)。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
(2)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
秋晓行南谷①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②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南谷,在永州乡下。②杪秋,即深秋。③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
(1)诗中的颔联、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诗中的意象作具体分析。
(2)有人评价此诗表现“不怨而怨,怨而不怨”的思想,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瞑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更忆帝乡千万树[注]。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哪些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1)-(2)题。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又联想到了什么?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1)-(2)题。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1)本诗第二联“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运用了比喻手法,寓意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2)据史书记载,当时曾有人指控本诗尾联为“讪谤当国”,作者因而被罢黜,史称“落梅诗案”。请分析尾联中诗人是如何“讪谤当国”的。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1)-(2)题。
次韵①中玉水仙花二首
黄庭坚②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③为骨玉为肌。暗香已压酴醾④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淤泥解作白莲藕,粪壤能开黄玉花⑤。可惜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
[注]①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②黄庭坚:才华横溢,却久谪川蜀,远贬岭南,仕途坎坷。③水沉:沉香木。④酴醾:蔷薇科春尽开花,花单生,重瓣,白色或浅黄色,甚美丽。⑤黄玉花:水仙花的别名。
(1)请对第一首的修辞手法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两首诗说说诗人选择水仙作为意象来写的意图何在?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1)-(2)题。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
(2)本诗以“山行”为题,诗句中却没有一个“行”字,诗题与诗句是不是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3)请对“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的含义作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1)-(2)题。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注]。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对其作用?
(2)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1)-(2)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最为人称道,但联系全词意境看,一个“渐”字却“最为传神”。请分析“渐”字“传神”之所在。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词作简要赏析。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1)-(2)题。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②,鹓鹭同飞盖③。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绍圣元年(1094年),秦观因元祐党祸,贬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论增损《神宗实录》,中途改贬监处州酒税,此词作于处州任上;②西池会:元祐七年三月上巳,诏赐馆阁花酒,游金明池,琼林苑,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③鹓鹭:指朝廷百官;飞盖:形容车辆之疾行。
(1)“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一句中“乱”和“碎”,用词极为工致,“乱”写出了花的;“碎”写出了莺声的。
(2)近人夏闰庵云:“此词以‘愁如海’一语生色,全体皆振,乃所谓警句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如海之愁”有哪些内涵?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1)-(2)题。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里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观潮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结合词的下片,分析词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1)-(2)题。
苏幕遮草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1)这首词“翠色和烟老”中的“老”字用得极妙,请分析其妙在何处。
(2)宋代沈义父云:“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乐府指迷》)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将春草写得形神兼备。试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并指出作者借咏草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17.阅读下面一首小令,回答(1)-(2)题。
[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睛雪飞滩。
(1)这首小令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有人称乔吉是曲家之李白,请举例分析这首小令的浪漫主义风格。
1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1)-(2)题。
诉衷情送春
万俟咏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①。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②。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注]①流霞:酒的泛称。②赊:疏阔意。
(1)联系全词分析,上片第一句中的“喜”表现在哪些方面?
(2)黄昇《花阉词选》录该词题作“送春”,意味着这首词的主旨是写送春情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1)-(2)题。
蓦山溪自述
宋自逊[注]
壶山居士,未老心先懒。爱学道人家,办竹几、蒲团茗碗。青山可买,小结屋三间,开一径,俯清溪,修竹栽教满。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客来便请,随分家常饭。若肯小留连,更薄酒,三杯两盏,吟诗度曲,风月任招呼。身外事,不关心,自有天公管。
[注]宋自逊:生活在南宋覆亡前最为激烈动荡的时期。
(1)请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