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小语教改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其中以阅读教学最为典型。提倡以读为凭借,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徐世荣先生说:“朗读就是把书面上写的语言变为口头上语言,把无声语言变为有声语言──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活语言。”可见朗读是一种语言艺术的再创造,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无论教授哪种体裁的课文,也无论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离不开朗读这个方式。
过去,有些教师不大重视朗读的作用,过分地强调讲解的方法,以为只有分析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其实,一篇好的课文,如同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分析课文好比把它拆开来,让学生把每一组成部分都观察得很仔细,了解得透彻,但这时候学生所得到的只是许许多多的局部,是零散的印象。朗读能把这些拆开来的许多细小的部件组装成一件完美的艺术品,给学生以完整的形象,促进学生从整体理解文章,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能力。
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和过去那种分析式的教学割裂开来。强调多读、多背、多积累,放弃繁琐的传统的课文内容分析,改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教学中要重“感悟”和“语感培养”,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思考、自读、自悟、自得,形成能力。本文就结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谈谈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凭借,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点滴体会。
一、读中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迫切需要高知高能的人才。要使学生今后成为高知高能的人才,首先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探索研究的意识。这一点,我们应该在教学中予以足够的重视。所以,现代阅读教学要立求使学生由原来被动接受知识地位,转化为能有机会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品尝学习的成功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于是,我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难点段落时,采用读与评读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索,自主学习。本课难点为第三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过的一句话产生了怀疑,并且进行分析思考。由于文中描写伽利略分析思考的语句较长,学生要想把伽利略产生疑问的思考过程弄明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一开始就给了学生一导入的问题,让学生默读伽利略心里想的话,看看他是怎样思考的。接着,指名几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伽利分析思考的过程。学生通过短时间的默读,对其分析思考的过程弄得不一定很明白,再加上个性差异,部分学生不能马
上想清楚。于是接下来我着重引导学生评读文中伽利略分析思考的语段。“同学们刚才说得都不错,那么书中是怎样写的呢?谁来读给大家听?”“他读得怎样,为什么?”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了,同学们都争着读,抢着评,非常认真地给别人指出优、缺点,并一一说出理由。这时,我因势导:“你认为他有的地方读的不好,寻么人能读得比他好吗?”此时,学生的劲头更大了,读起来效果更佳。在评读过程中,同学们都在积极探究伽利略是怎样分析思考的。最后,大家都领悟出:伽利略是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推导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让人无法解释清楚其中的原因。这样,一个很难理解的语段,通过学生的评读后,不必教师进行枯燥的讲解,学生就能很轻松地自悟出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读中疑,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源于疑,无疑则无思。”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部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颖窦时,才能燃起思维的火花。人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设疑和解疑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是用于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各利能够促进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不断给学生提供主动阅读,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例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的第四自然段,我采用了读中生疑的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该段是本课的重点段落之一,虽然这个自然段内容不多,但如果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就能为后面教学伽利略公开试验和学生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打下基础。因此,我首先让学生小声读这一自然段。在学生初步了解内容之后,我运用了“故错法”读该段,激起学生产生疑问,培养提问意识。我在朗读时故意读漏几个重点词:反复、许多次、都、的确。还没等我读完,好多细心的同学就纷纷举起了手问我:“老师,你怎么把好几个词都读漏了?”我趁势问:“想想看,老师为什么把这些词读漏了?书中用上了这些词,能说明什么?请同学们先比较着读,再四人一小组讨论。”学生读的情绪顿时被调动起来,拿着书本反复读上较,小组成员还在一起讨论。最后,同学们都举起了手。有的说:“‘反复’,‘许多次’说明伽利略试验次数多。”有的说:“‘都’、‘的确’说明试验每一次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说错了。”经过学生自己设疑、自己朗读、自己解疑,学生对这几个词的涵意和文章的用词进一步加深了理解,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被学生吸收内化了。与此同时,学生大胆质疑、提问的意识也明显得到了加强。
三、读中想,拓展学生思维的领域
所谓“读中想”,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把读和想象结合起来,拓展其思维领域。想象是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单凭抽象的语言文字去理解作者创造的意境和所表现的深刻主题,学生不容易理解接受。如果启发学生想象,就会开启学生思维闸门,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课的五、六自然段描写了伽利略做公开试验的情景。该段落为本篇课文的精彩部分。按照以往的教法,教师肯定是让学生先读一读,然后进行分析讲解。而我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先让学生接触课文内容,而是利用课件演示伽利略公开试验的全过程启发学生想象,拓展思维空间。课件演示分为两部分,我首先让学生仔细观看公开试验全过程。顿时,教室里发出了“啊!两个铁球真的是同时着地!”“伽利略真了不起!”“亚里士多德的话真的说错了!”等之类的感叹。针对此时学生们盎然的兴致,我要求他们再一次仔细观看公开试验的情景。这一次是公开试验的慢镜头,学生对公开试验的过程看得更清楚了。接下来,我启发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假定你是其中的一名观众,请你把那次公开试验的情景描述给大家听。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有的同学不但把公开试验的过程描述得很清楚,还发挥了想象对当时的大气、斜塔周围的气氛、观众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说的同学眉飞色舞,听的同学津津有味,学生们个个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最后,再让学生看看书中是怎样描写的,指导学生把试验前观众说的那几句话读好。
以上的教学,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运用朗读与想象相结合的方法,使课文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内容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汇,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启发想象、受到教育。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权威说的话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不能盲目迷信权威。同时学生也被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深深折服。
总之,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进行主动阅读。必须放开手,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能读书,积极探究、主动提问、展开想象,真正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