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语文,我们搜集了这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总结,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有很好的帮助。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珐琅(f lng) 脂粉(zhī) 惊骇(hi) 晨曦(xī)
瞥见(piē) 劫掠(ji lu) 箱箧(qi)
二辨析形似字
三词语积累
赞誉:称赞。
恍若:仿佛。
洞府:本义是神话传说深山中神仙所住的地方,这里是指里面藏满宝藏的地方。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晨曦:晨光。
剪影:比喻对事物轮廓的描写。
洗劫:把一个地方的财物抢光。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毁坏净尽或完全失去。
富丽堂皇:宏伟美丽,气势宏大。
珐琅: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的像釉子的物质。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用来制造景泰蓝证章纪念章等。
惊骇:惊慌害怕。骇,惊吓,震惊。
四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他生于军官家庭。其母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和保皇主义者,对少年雨果影响颇深。雨果学生时代就爱好文学,13岁开始写作,15岁以《读书之益》的长诗获法兰西学院奖而初露头角。后在进步思想启发下,在文学上反对为专制制度辩护的古典主义,毅然转向积极浪漫主义。1827年,25岁的雨果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著名的浪漫主义宣言《克伦威尔序言》,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3年后,创作并演出悲剧《欧那尼》,以其反封建的主题和打破古典主义创作法则的艺术手法,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在法国的胜利。1831年,完成浪漫主义文学杰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1848年的二月革命,使雨果坚定了共和立场,开始了19年的流亡生活。他在这19年里仍坚持文学创作,以文学为武器坚持斗争。作品多以精细的手法描绘广阔的生活画面和丰富的内容,对专制制度和反动教会的罪恶,进行愤怒的揭发和有力的控诉,对下层贫民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切同情。被作者自称为社会的史诗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及《海上劳工》《笑面人》等均在这一时期写成。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拿破仑第三帝国覆灭。雨果结束了长达19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在普鲁士军队围困巴黎时,雨果以激昂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斗争,报名参加国民自卫军,发表演说,写作诗篇,激励爱国热情。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后,雨果开放其在布鲁塞尔的住宅,为流亡的公社社员提供避难所,并呼吁全部赦免公社社员。1874年,出版最后一部小说《九三年》。1885年5月22日,雨果病逝于巴黎。法兰西举国致哀,参加葬礼的人达几十万。
五文章主旨和结构
本文是雨果给友人布特勒上尉的一封信。雨果在信中热情称颂了代表东方艺术和亚洲文明的圆明园,愤怒谴责了英法殖民主义者洗劫焚烧圆明园的野蛮罪行,表现了不畏强暴仗义执言的伟大气魄,因而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普遍崇敬。
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分别为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中间所有段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写信缘由。
文章开始,雨果以恰当的口气友好的态度告诉布特勒,准备回答他想要急切了解的问题,即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显然,这里用赞誉表现出雨果对布特勒的看法的憎恶,但又恰到好处地借用它来表述自己对圆明园,对东方艺术的景仰之情,表达自己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对英法联军的愤恨之情。赞誉一词,褒义贬用,贯穿全文。
第二部分: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全文的核心。作者通过对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的尽情渲染赞扬,激发人们对圆明园的美好遐思和幻想。然后,强烈抨击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把他们劫掠并焚毁圆明园的强盗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到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第二层从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到第二部分结尾。
第一层次,作者用浪漫主义的笔调,丰富奇妙的想像,恰当妥帖的对比,华丽优美的辞藻来赞美人世间这座空前绝后的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并告诉人们,圆明园属于各国人民,属于全人类。
首先,作者十分中肯地赞誉: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接着,将这一世界奇迹和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比较,突出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然后又指出它和巴特农神庙的不同,巴特农神庙仅仅是一件艺术品,而圆明园则不同,它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既然西方艺术的典范巴特农神庙都无法与圆明园相比,显然在作者的心目中,圆明园这一东方艺术的奇迹,是任何辉煌灿烂的艺术殿堂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了。这之后,作者想像的翅膀任意驰骋,思绪的闸门启开,犹如一泻千里的波涛无休无止,圆明园的恢弘气势富丽堂皇顷刻跃然纸上。他连续运用了几个请的祈使句,以和同辈人友善礼貌通信的口吻,把读者带入规模巨大神奇美妙的圆明园。作者没有对圆明园中的任何一座建筑物加以具体的描绘,而是用墨如泼地渲染圆明园的规模巨大,展现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这样描写,更能表达作者自己对圆明园这一幻想的规模巨大的建筑的由衷的赞誉仰慕之情,也更能唤起人们对圆明园的美妙无比的遐想。
当描述圆明园的美丽豪华之后,作者直接议论,指出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圆明园是中国人民两代人的长期劳动的结晶,它属于各国人民,属于全人类。圆明园是同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圣母院等辉煌艺术珍品齐名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文章至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圆明园竭尽赞誉是由衷的发自肺腑的。作者巧借布特勒的赞誉一词,改变赞誉的对象,对圆明园忘情赞誉,表达了他对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的爱慕,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友好。巧用赞誉,也是对布特勒先生们的看法的反对,也为下文直言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作好铺垫。
文中用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一句引入第二层次。这一句另起一段,在内容和语言上与前一段形成强烈对比,造成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的极端愤慨之情。
作者站在捍卫人类文明捍卫卓越艺术的高度,以犀利的言辞,调侃的语气,辛辣的讥讽,愤怒谴责英法两个强盗对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作者首先叙述了两个强盗劫掠焚毁圆明园的故事,以强盗喻英法帝国,真是一针见血,人木三分。接着,作者直抒其言,慷慨议论: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此处,作者巧妙地运用反语这一修辞方法,达到了揭露更深刻鞭挞更有力的艺术效果,也使主题表达得更鲜明更突出。行文至此,作者愤怒的心情再也无法控制,他义正辞严,掷地有声地指出: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布特勒急于要知道的作者的观点书信的主旨,全部生动形象明确地表达出来了。
文章的这一层次,也由赞誉一词统领,可见赞誉的实质就是对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揭露和控诉。
第三部分:呼应开头,表达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揭露控诉之情。
在第二部分,作者先以浪漫主义的笔调,宏观地梦幻般地渲染圆明园的巨大神奇及富丽堂皇,然后由一句饱含愤恨的语句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转入对英法联军劫掠并焚毁圆明园的滔天罪行的谴责和控诉。然而,这整个部分却是由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一句统领,把握好赞誉一词的不同内涵,整篇文章的主题思想语言风格及表达效果都易于理解了。
六写作特色
1.铺陈手法的运用
所谓铺陈即进行详细地叙述,此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表露了布特勒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之后,没有马上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匠心独运,采取用墨如泼的铺陈手法,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把这一中西合璧的艺术瑰宝神奇般地显现于世人眼前。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理应得到世人的珍惜爱护,理应留给子孙万代观赏享受,但是,它却被劫掠焚毁了。作者尽情挥洒笔墨以渲染圆明园的美景,显而易见,也在为文后抒发感情发表议论起铺垫作用。
2.多处使用鲜明准确的对比
作者巧妙地将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与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相比,突出了圆明园这东方艺术典范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作者将圆明园这一旷世之园的富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的劫掠焚毁相比,暴露出英法联军的滔天大罪;作者将额尔金父子对比,揭露出英法联军的侵略本性和反动本质;作者还将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蛮相比,野蛮的中国人民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创建了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圆明园,而文明的法兰西英吉利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使圆明园荡然无存这一对比,使英法联军的野蛮,中国人的文明都一清二楚了。文章中多处对比的使用,充分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七圆明园简介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末年,前后历经六代帝王,费时150年之久才建成。它占地5200余亩,绵延20多华里,是人世间仅有过的最大的花园。它继承了中国历代优秀的造园艺术,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名园胜景,建造了一大批像曲院风荷方壶胜境等具有我国园林建筑特点的优美景色;也大胆吸收了外国的建筑形式与内容,建造出海晏堂远瀛观等一组中西合璧的西洋楼。这是中国建园艺术史上的创举,也是世界园林建筑的奇迹,一度被誉为万园之园。圆明园不但以景色瑰丽优美著称,而且藏有大量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图书和绘画,汇集了我国封建文化艺术的精华。实际上,它也是一座国家大博物馆。1860年,英法联军大举进犯北京,以咸丰皇帝为首的无能的清政府匆匆忙忙逃出了圆明园,逃到热河避难。英法强盗兵临京城,却没有直接入城,而是跑到京郊的圆明园,进行了震惊世界的抢劫和焚烧,时间从1860年10月6日晚开始。
八重点语句分析
1.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作者这句话之前已经指出圆明园是中国人民两代人的长期劳动的结晶,它属于各国人民,属于全人类。圆明园是同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圣母院等辉煌艺术珍品齐名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因此,这句话从对东西方文明的高度评价中赞颂了圆明园的辉煌。
2.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这句话突出强调了对圆明园进行劫掠焚毁,是英法政府犯下的强盗罪行,而不是英法人民,表达了作者对英法政府的强烈不满。
九课后习题解答
(一)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总结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同学们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