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提问设计的“选点”

知识扩展

选择能够最有效地落实教学目的要求的突破点,是整个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设计的核心所在。这个“突破点”,就是我们常说课堂教学中的“牛鼻子”。初三教材《范进中举》,篇幅长,内容也颇为丰富。其教学目的,侧重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能力,分析范进、胡屠户的人物形象,从而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教学这篇课文,既要实现教学目的,又要长文短教,教得经济、学得活泼,这设问的选“点”又放在何处呢?

《范进中举》提问设计的“选点”

要选准点,关键在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我感到,教学小说,一般提挈全文的抓手可从探究课文的中心事件中获得,因为小说主要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经反复琢磨,我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作为全套提问设计的点。这段话是范进看了报帖之后“笑了一声”后说的:“噫!好了!我中了!”三个短句,三个感叹号,三个关键词,其中“噫”不是哀叹之声,乃是范进精神突然进入极度兴奋状态时的勃发之声;产生这个“噫”并随之导致发疯的因素,自然是那个“中”;而“中”所以能触发范进变态心理的本质原因却是一个“好”。一个“好”,表明那一瞬间,范进曾产生过多少思想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上半世甜酸苦辣的热望,下半世即将纷沓而至的荣华富贵,都随着一声“噫”风驰电掣似地卷过范进的脑海。一个“好”字,集中体现主人公的思想,也集中托出了全文的题旨。这是作者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一点,一个完整的教学提问设计方案形成了。

抓住这个“点”,紧紧围绕小说的教学目的要求,构想了以下教学提问讨论过程:

在学生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先设一问:“阅读《范进中举》之后,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情节?”然后,抓住文中“中举发疯”这一中心情节,引导学生思考:“范进看了中举报帖后,为什么突然疯了?当时他的那些不寻常举动,你认为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在同学争执之时,紧接一个提示:“对上述问题,你可否从范进中举时的一段断语中获得启示?”由此,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三个短句上。然后,抓住其中一个“好”,分三路先后追问:

一、范进中相公回家,可曾说过“好”?发过疯?为什么?

二、范进中举后有哪些变化?你从中能否看清并且理解了“好”的内涵?

三、请你设想,范进在大嚷“好”的瞬间,他究竟可能想到了什么?

围绕以上三个追问,依次分别铺设几个台阶,将讨论分析深入并浸透到全文去。讨论“问题一”时提问设计如下:A、范进进学后,丈人胡屠户态度如何?有过什么训示?范进对此态度如何?一你是怎样认识这一现象的?B、范进乡试回家,家中已是饿了两顿,又告诉你什么?讨论“问题二”时提问设计如下:A、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对女婿的态度、语调完全不同,对照有关语句,领会它们的含义。说明这是为什么。B、胡屠户前后判若两人,你认为他是虚伪的,还是真心的?为什么?C、张乡绅为什么赠银与范进?

在讨论以上问题时,始终抓住一个“好”字,让学生细细地从研究范进中举前后地位变化中,理解人物性格及其思想情感,深刻认识,在范进说出这一声“好”时,融注了他几十年来对功名利禄的追求的全部感情,也囊括了他看了报帖之后对前程展开的全部合乎逻辑的畅想。归根到底,一个“好”字,既将主人公,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的形象跃然纸上,又由此联贯全篇,并揭示本文反对封建科举制的深刻主题。抓住这一点进行教学,顺理成章。在以上一串连环套式的提问讨论过去之后,最末,交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是谁使范进受人奚落,又是谁使范进平步青云?这一切都告诉了你一个什么问题?”由于教学目的中所涉及的内容已大致解决,学生依据这个设问可以较快地归结本篇的主题思想,从而激发起对封建社会那个毒害知识分子,毒害人民的反动科举制度的仇恨。

本教材预习以外的课堂教学可以在两教时内完成。

查看更多
【《范进中举》提问设计的“选点”】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286236/
知识扩展推荐
热门知识扩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