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家”的功能经历了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在中国古代,“家”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从祭祀、生产再到住所的过程。换言之,“家”是人与神灵对话、人与自然对话以及人与人对话之所。。

在中国古代,“家”的功能经历了阅读附答案

祭祀对中国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仅是对神灵和超自然对象的臣服,也是人与神灵交流的一种方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祀祖先和灶神。普通的老百姓只是“寝祭”。寝祭在古代是一种普遍的对祖先的祭祀方式。贵族统治者的庙祭,是在寝祭基础上形成的。有意思的是,宗庙的主室是庙,王宫的主室是朝,而庶人住屋的主室则是寝,三者其实具有相同的功能。庶人的主室既称为寝,又可以称为家,寝祭就是家祭。通过这种对话,人们既可以表达对鬼神的敬畏,也可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家也是人与自然进行对话的载体,这种对话首先以生产的方式实现。夏商周时期,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就是宗族制度。此时的个体家庭,则是组成宗族的最基本的单元。《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庶人的具体家庭已经成为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只不过土地仍然为宗族所有。每个家庭的人口在2—7人,每家有一个成年男性作为家长,家庭要按照人口服徭役。当时的个体家庭尚未从宗族中独立出来,在生产上实行的是“耦耕俱耘”的方式。按照《诗·周颂·良耜》的记载,在宗族内部,个体家庭之间相互形成劳动协作的关系,也就是“一族同时纳谷”,“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族中而居”。以家为单位,人才实现了与自然之间有效的对话,而不是听任自然的摆布。

《周易·序卦传》说“伤于外者,必返其家”。意思是受伤之后,一定会返回其家。之所以要返回其家,一是“亲亲之谊”可恃,二是“休戚之情”可同,不必与人争仇,不必与人争利。家即是夫妇、父母和子女的对话场所。如《尚书·梓材》就有:“若作室冢,既勤垣墉,惟其涂塈茨。但实际上在古代,家更多指的是夫妇、家庭。如《诗·周南·桃夭》写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里的“室家”,指夫妇结合后的家庭。此外,《诗经》中还有“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的句子,表达同样的意思。

综上,家是一个人情感的归属和保障,身体体的安歇和庇护之所,亲属关系的维持之处。正因如此,《周易》才有“家定而国家可保”,《大学》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论。

(摘编自燕连福《中国古代“家”具备三重意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古代,“家”兼有祭祀、生产和居住等多重功能,在此实现人、神、自然三者之间的对话。

B.古人的祭祀表明对天地神灵和超自然现象的敬畏,这些活动主要是在“家”中进行的人神交流。

C.人与自然的对话是以家与家之间的劳动协作为方式实现的,此时生产资料为每个家庭所占有。

D.当“家”更多地与夫妇家庭联系起来的时候,它已经被赋予温馨的感情色彩,成为心灵之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从“对话”的角度揭示了“家”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流变。

B.文章主体部分注重对文史知识的讲解,主要使用引证手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第四段主要论证“家是人与人对话之所”的观点,并以此为前提推出全文的结论。

D.论证古代中国“家”的多重意蕴,意在阐明今天“家”之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商周时期,“家”作为人与神灵对话的重要场所,对话内涵与今天不尽相同。

B.如果普通百姓想通过家祭来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那么他就会犯下僭越之罪。

C.只有将个体家庭真正地从宗族中独立出来,人才能实现和自然之间有效的对话。

D因为古代中国人赋予“家”以多种作用,所以有人常常把治家当做治国的基础。

答案:

1.D

2.C

3.C

查看更多
【在中国古代,“家”的功能经历了阅读附答案】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285853/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推荐
热门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