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中应以生为本,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对生活产生独特的视角,提高他们感受语言、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又要引导学生以独特的学习方式,对文本、对生活、对心灵进行自由的剖析和描述,以使他们的语言流光溢彩,五彩缤纷,还要使他们在语言与精神的和谐结构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教学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读课文初步理解了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很好。再请 大家细读一至二遍,找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词、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朗读)“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懂得了:作家就是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写得好,写出了“我”通过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和到叶先生家作客的事受到的教育,得到的启发。
师:谁能联系上下文内容说得具体些?
师:“这样做的”指的是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质朴。作为一名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
生:“那么写的”指的是叶圣陶先生在写文章和教学的时候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作家写文章也要像叶先生那样严肃认真,写出真情实感。
师:你们真聪明!谁来想个办法将这两位同学的发言归纳一下。
生:作为一名作家,既要人品好,又要作品好,这两方面都要成为大家的楷模。我是用关联词“既……又……”来概括两个同学的发言内容的
生:这两句话中的“好像”、“模模糊糊”用得好,显得十分真实。因为“我”当时只有15岁,还是个孩子,所以不能完全理解叶先生的话。
师:怎样读才能叫人觉得作者在“作文”和“做人”方面感受到激发大呢?大家读读试试(生各自练读,师再指名读)。
师:这小朋友朗读得很有感情,大家像他这样读一遍。
生:(朗读)“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中的“绿”写得好,说明爬山虎因为阳光照射时间长而枝叶茂盛,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师: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爬山虎不是一年四季常绿的。作者在“绿”前加个“总是”,更加说明这不是在爬山虎的“绿”,而是在写人。
师:我真佩服你!
生:叶先生的教导使“我”懂得了怎样写文章,怎样做人。“我”几十年来一直把叶先生的教导留在脑海中,不断激励自己前进,所以说,“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生:爬山虎因为阳光照耀而碧绿,“我”因为叶先生的教育而深受鼓舞,在生活中像绿绿的爬山虎一样,充满生气和活力。
……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培养、提高学生用民族语言来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个片段着眼素质教育,把握教学实质,巧妙地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进行语言与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自主阅读,品评表达。语文教学是母语的教学,教师“抱得太死,嚼得太碎”,挤占学生大量的阅读活动时间实在没有必要。在本案例中,教师把阅读的权利、阅读的时间、阅读的过程换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分析钻研,品味欣赏。学生找出佳词妙语后通过读和评来欣赏作者的精妙之笔,体会精在那里,妙在何处。
引导“发散”,发展思维。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发散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问题,鼓励学生说出个人的独到见解。本案例中,教师抓住良机,引导学生说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点燃了创新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探幽求索,追根问底。
启发诱导,教给学法。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在深化理解,总结概括中遇到了障碍,便用“谁能联系上下问内容说得具体一些”这句话开导学生,在启迪学生死思维的同时,教给了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劲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