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本文从原文、重点字词、作者简介、本文主旨、段落分析、同步练习六个方面为大家介绍在山的那一边重难点,具体内容如下。
>>>原文欣赏
《在山的那边》
一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二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重点字词
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想法。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失望:①感到没有希望,失去信心;希望落了空。②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文中是指自己的希望落了空。
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②吸引、招引。文中的意思是指山在吸引着我。
依然:依旧。
喧腾:喧闹沸腾。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
>>>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2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离开。1992去英国。1994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上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等。
>>>本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段落分析
全诗自然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童年的一次生活经历说起,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小时候”到“山那边是海吗”),写自己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妈妈的指点唤起“我”的想望。
第二层(“于是”到“打了一个零分”),写自己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爬过了那座山,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第三层(最后一句),写自己童年时的疑惑:既然山的那边没有海,那么海在哪里呢?并以此句引出诗歌第二部分的内容。
第二部分揭示了诗歌的象征意义,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层,诗中已经自然分层。
第一层,承接第一部分结尾的疑问,写诗人长大后终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理想之海的意思。
第二层,作者以“山”和“海”为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怎样凭着坚定的信念,越过一座座人生之“山”,朝着理想的“海”奋进,从而表达了这样一个哲理: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但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总会成为现实。
>>>同步练习
1、加粗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伏在窗口(fú) 痴想(chī) B.隐秘(bì) 凝成(nínɡ)
C.诱惑(xiù) 漫湿(màn) D.枯干(ɡū) 一瞬间(shùn)
2、下边四组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幻想 凝成 诱惑 宣腾 B.海潮 攀登 朦胧 痴想
C.隐秘 清澈 依然 枯干 D.漫湿 一瞬间 飘来 深根
3、填空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 ),即对( )和自信。
(2)用课文中词语填空。
小时候,我常( )在窗口( )。于是,怀着一种( )的想望。
山那边的山啊,( )脸。在山的那边,( )!
是用( )的海。
4.根据课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伏在窗口痴想渴望见到波涛汹涌的大海。 B.我渴望见到的大海是信念凝成的大海。
C.山那边的山,铁青着脸,使我一次次失望过。D.从小飘来的种子使我一次次鼓起信心。
参考答案
1.A 2.A 3.(1)幻想 大海的热烈向往?(2)伏 痴想 隐秘 铁青 是海 信念凝成 4.A
结语:知识点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在山的那一边重难点为大家巩固相关重点,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