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给了教师们一个审视自己教学行为的平台,大家积极学习课改精神,纷纷使用自己学到的先进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老师们在教学中的“不当”教学行为反而使语文教学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使个别教师产生“还不如不进行课改”的感慨。我校坚持走课程改革之路,对教师的成长进行了全程跟踪,对他们的教学行为进行及时总结,得出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点,简单总结如下:
一、莫忘记让学生用手去感受生活
1、培养“能说会道”的辩论家时,莫忘记让学生会写。
新课改后的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学生津津有味的讲解,滔滔不绝的议论,口若悬河的演说。看着孩子们在自由、平等的对话氛围中畅所欲言,我们不禁为课改所收获的果实欣慰。但是,语文老师们都发现,孩子们会说了,不会写了。有一次,我引导学生学习《石灰吟》一诗,大家用精彩的语言阐述了自己对这首古诗内容、意境的理解。当我让学生抄写古诗时,却发现正确率极低。且不说字体的端正与否,一首只有28个字的古诗里,学生竟抄写错了四、五个字!这样的错误是令人吃惊的。学生学会了语言,却抛弃了文字;开动了脑筋,却忘记了用心;长时间地口头承诺,忘记了把理想付诸行动。
因此,在课改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常常反问自己:我的学生写字是否正确?是否工整?是否端正?是否抛弃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文字?
2、朗读教学的同时,莫忘记让学生用手架起沟通文本的桥梁。
曾在一次公开课上听一位教师讲《厄运中的海伦》,教师的引导非常精彩,学生读得也深得其中味。但学生毕竟是耳聪目明的健康人,他们再有感情的朗读也体会不出既聋又盲的海伦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如果让我来讲授这节课,我会引导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活动:模拟海伦的生活现状:两名同学合作,一个人模仿海伦,闭上眼睛,用手指摸着同伴的嘴;另一个人则慢慢地“说”出自己所要表达的词句(当然是只张嘴不发声),“海伦”由触摸感觉同伴在“说”什么。结果,词语大家还能感觉对两三个,试验到短句子时已经难住许多同学了,更别说长句子了。至此,学生已经感受到海伦学习的艰辛,更对她掌握了五国语言、出书立传的事迹非常敬佩。“百闻不如一见”,我想加上一句:百看不如一做。“动手”,架起一座通向文本内涵的桥梁。
二、莫忘记关注全体学生
现代企业管理中有一种很重要的理念——木桶原理,即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这个木桶的容积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简单的说就是一个集体的成功往往取决于集体中的弱势人物。作为小学教师,我们更要关注到全体学生,珍视每一块“木板”的存在与个性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常常让学生配合表演课本剧。有位教师在教学《穷人》时,设计了由一名女同学扮演桑娜,表现她收养邻居西蒙的儿子后怕丈夫责怪的忐忑不安的心情。该女生表演得非常精彩,听课教师很受感染,但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有40名同学的班级中却有近一半学生没有认真观看,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怎样处理这种矛盾呢?首先,教师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其次,在个别学生表演课本剧时,可以用语言、手势等引导其他同学欣赏,或者让观看表演的学生带着“任务”(如:一个问题)去欣赏;最后,教师还可以将表演课本剧的“队伍”尽量扩大,比如两三名学生在台上表演,其他同学则可以作“配音师”、“配乐师”,尽可能实现全班学生的互动。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中安排学生表演课本剧时,便将学生分为“演员”和“导演”两部分,“演员”演,“导演”负责审察。
在另一个课堂里,老师正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将喜欢爬山虎叶子的同学分为“叶组”,将喜欢爬山虎脚的同学分为“脚组”,各自展开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相信大多数语文教师都使用过。如果这种学习方式没有在学生已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使用时是很容易出现“偏科”情况的,特别是在小组汇报时,各组学生只顾介绍自己的发现,而忘了倾听外组的发言。此时,教师可以在提醒没有汇报任务的小组:“找找他们发言中的错误。”“看看自己有没有新发现?”“听了他们的发言,你还有什么问题?”
语文教学要从整体出发,经系统学习后,再回到整体。而不能过于顺从学生的主观意愿,而将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
三、莫忘记谈感受时立足于一定基础
谈感受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且让我们走进这个语文课堂,教师正在引导学习《鹿和狼的故事》,指名同学朗读本课后,教师即发问:“同学们,听了这鹿和狼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有几名同学发言,但尽数“雷同”,而且都是由“要保护森林,保护动物,保护生态平衡”几个词语组成的。这种情况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到文本中去,教师就“急于求成”了。这时的感受是肤浅的。由此可见,感受应当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和深刻领会上。除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外,教师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背景资料或有文章主题有关的信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倾听别人的意见之后再谈谈感受,使自己的见解更独到、更精辟、更有价值。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深入理解的学习基础使学生说出了以下话语:“童话给人们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使人们对狼产生了偏见。”“人类像蝗虫一样改变着自己喜欢的环境,使凯巴伯森林像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一样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四、莫忘记教师的示范、主导作用
课改提倡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处于主导地位。在一些课堂上,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冷落了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似乎只要教师“一讲”,就立刻回到了应试教育上。
语文课堂上,教师正指导学生朗读《鸟的天堂》中的一句话:“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得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可惜的是,学生怎么也读不出那个“味儿”来,教师就不厌其烦地提示:“哪个词应该重读?”“能不能把大榕树读得更有生命力一些。”效果不尽如人意。其实,在反复引导的几分钟里,老师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告诉学习大榕树的生命力有多么旺盛。
五、莫忘记发自内心的真诚表扬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想用这句话来形容教师对学生真诚的赞扬。
曾听人说过一个几近笑话的事情,一位语文教师在公开课课堂上为激励学生踊跃回答问题,便“号召”大家边鼓掌边对回答问题的学生喊:“嗨、嗨、嗨,你真棒!”短短的一堂课“喊口号”竟达二十多次。也就是说,平均2分钟就“集体称赞”一次。听课教师厌烦,学生也感受不到被赞美的喜悦。教师对学生的赞扬应自心底发生,不一定要假惺惺的夸些无所谓的话语:“你真棒!”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温暖的微笑,都会把饱含爱的赞美传递给学生。一切如春风化雨,尽在不知不觉中传送……
课改不是作秀场,不是表演台,而是教师与学生与文本与生活的真情沟通。语文教师只要时时以学生为主,事事从为了学生的成长出发,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