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直译为:现在人们说的慧空禅院房间,就是慧褒的房屋和坟墓。
解释为:文中的“庐冢”应当指慧褒自己的庐冢:庐即屋舍,即包括慧褒起初自己筑的房屋,也包括慧褒的弟子在他墓旁盖的屋舍;冢即坟墓。从课文内容的表述上来说,这一句是在前两句基础上,进一步坐实慧褒庐舍(禅房)和坟墓在这座山上的具体地址。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熟能讥之乎?
直译为: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却不能够达到目的,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解释为:文章以探洞喻治学或做一番事业,明确地提出志、力、物三个条件。作者从正面论述了三个条件之后,又结合自己探洞的情况总结道:“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这是同上文紧密相照应的。下面紧接的一句正好是把这个意思反过来说,既是假设的一种情况,也是提出一种应有的正确态度。但是原文表述为“尽吾志也……”。按通常理解,“志”可以解释为志向、志愿、愿望、理想等,问题是怎么个“尽”法?游洞时,“志”在直到后洞之底,可是没有到底,能说是“尽吾志”了吗?如果“志”已尽了,愿望已经实现了,又有什么悔不悔、讥不讥的问题呢?因此,这一句的理解,关键在于对“志”的解释。根据文意来说,“志”可以理解为“主观努力”或者“能力”,问题就清楚了。
3、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廖也。
直译为:现在说“华山”的“华”是“华实”的“华”,这大概是读音错误了。
解释为: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所以如果是“华山”的“华”,仍应读古音
huā,而不应该读“华(huá
奢侈、虚浮)实”的“华(huá)”。这里的“谬音”考究对后文由此联想到对传闻应该采取的态度这一画龙点睛之笔起了巧妙的铺垫作用。
4、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解释为:此句中“能”是“及”的意思,不要理解为能愿动词。“十一”是“十分之一”的意思,是分数表示法,不能理解为整数十一。因此“不能十一”就是“不及十分之一”。
5、于是余有叹焉。
解释为:这句话有两种翻译,一种是本书上文中的译文:在这事上我有感叹。另一种翻译是:“于是”,作连词,“焉”,作兼词,“于此”,“对于这事”之意,无论是哪种翻译,意思差不多,故两者均可。
6、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解释为:此句中的至和元年指公元1054年,“至和”是宋仁宗的年号,在翻译时,如不知公元年号,可以不必翻译。“王某”指王安石自己。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写作“某”,或在“某”字上加上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解释为:这个句子如果直译,读起来就非常拗口。按照现代的语言习惯,将它的意思表述为“这就是现在治学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并且谨慎地选取它的原因了”就顺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