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能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欣赏小英雄海娃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2.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
教师:《鸡毛信》的录像资料。抗日战争小英雄的故事。
学生:回忆《歌唱二小放牛郎》。
教材简析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存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身躯,投入了激烈的战斗。站岗、放哨、送信、抓汉奸……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从抗日英雄王二小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儿童团员的智慧和无畏,《鸡毛信》中的海娃也向我们展示了儿童团员的勇敢机智。海娃在送一封顶重要顶紧急的信时,遇到了日本鬼子。面对凶残的敌人,海娃巧妙周旋,沉着应对,终于及时将信送达目的地。送信的过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海娃用他的智慧,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险象和危机。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文章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一个鲜活的海娃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学习本课,要利用其课文较长、内容浅显的特点进行提高阅读速度的训练,为浏览打好基础。要放手让学生自行调整阅读速度,不要像精读文那样分析讲解。
建议本课教学用1课时。
解读与提示
* 鸡毛信: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的一种邮件。在信上插上鸡毛,就相当于现在的“快件”,必须尽快送达并让收件方开收条。鸡毛的多少表示时间的紧迫和重要的程度。
* 消息树:抗日战争时期“种”在高处,用来报告信息的树。
* 鬼子:指日本侵略者。
* 把鸡毛信藏在老绵羊的尾巴底下—海娃机智表现之一。
* 黑狗子:指帮日本鬼子的汉奸。
* 佯装“喂牲口的”躲过了敌人的哨兵—海娃机智表现之二。
* 用白布小褂当小白旗摇晃,混过了敌人的岗哨—海娃机智表现之三。
* “峁”是我国西北地区对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的黄土小丘的称谓。
* 以“我走过的。放心走吧”把敌人引入了我军的阵地—海娃机智表现之四。
* 课后第1题:要注意训练学生的默读速度。课标规定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本题要求的8分钟略有宽余。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速度要求,鼓励学生有意识地提高默读速度。
* 课后第2题:鼓励学生加进自己的动作表情讲给别人听。
教学设计参考
一、导入揭题
1. 同学们给别人写过信吧?见过信封上插有鸡毛的信吗?在抗战期间的革命根据地非常流行这种信件。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抗日战争时期有关一封鸡毛信的动人故事。板书:鸡毛信。
2. 读题。面对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叫鸡毛信?这是谁写给谁的信?信中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用“鸡毛信”来命题?……)
二、初读感知
1. 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内容。
(学生自由汇报,老师适当点拨补充。)
2. 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能用几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重点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板书:傍晚送信→被敌所困→逃跑被抓→引敌入围。再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进行主要内容的概括。)
三、再读理解
1. 张连长为什么称海娃为小英雄?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海娃是小英雄?学生自读勾画有关句段。
重点从以下5部分去体会海娃的机智勇敢:
(1)“鬼子越来越近……朝着鬼子赶过去。”
(2)“海娃一点儿也不怕……傻愣愣地望着小胡子。”
(3)“鸡叫两遍了……一口气跑上了庄后的山梁。”
(4)“天亮了……没想到,还真混过去了。”
(5)“海娃远远地走在鬼子的前边……打呀!赶快打呀!”
2.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勾画的句段。
四、讨论总结
1. 讨论交流:课文为什么要以“鸡毛信”为题?
2. 老师总结:文章从开头到结尾都贯穿着“鸡毛信”,它是文章的线索。机智勇敢的海娃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送信任务,遇到敌人把鸡毛信藏在羊尾巴底下,晚上被敌所困又担心鸡毛信的安危,乘敌人熟睡,取信逃跑,为了躲避敌人,鸡毛信曾失而复得,最后他不顾危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顺利地完成了送信任务,让部队砸了敌人的炮楼。“鸡毛信”的背后歌颂的是小英雄海娃热爱祖国、憎恨敌人、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五、拓展练习
1. 用自己的语言按顺序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 结合课文发挥想象,这封鸡毛信具体写了什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