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对联教学的尴尬

教案设计

对联要不要讲平仄?这个问题和“旧体诗词是否要押韵?”一样,让人啼笑皆非。陈寅恪先生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中曾论及对子题的诸多功能,其中就包括检测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这一条,而且认为这一条最为重要。可证对联非讲平仄不可。

走出对联教学的尴尬

由于对联具有巨大的语文教育价值,对联教学日渐受到重视,对子题甚至进入了高考卷子。据统计,2004年的15份语文高考试卷中就有7份命制了对子题,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其中6份都没有说是否要讲平仄,另有1份则明确标出“平仄不论”。这自然有命题者的苦衷在。由于自1949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从未提出过相关要求,教学中从来“平仄不论”,岂能在考试时贸然杀出这么一个程咬金?但我以为,声调是我们汉语的一大特色,一大亮点,正如周汝昌先生所指出的:“讲我们的诗(按指旧体诗词——引者),要基本明白四声平仄之理,这是汉语本身具有的自然规律,不是哪个强加给它的人造的‘外铄’之美。讲四声平仄,在声律上已然算是最粗略的了,可是令人吃惊的是,时至今日,讲诗而不明声律的大有人在,报章杂志上刊出的诗词,有的全然不谙格律;弄个标题,一定是平仄全乖。(例如非把‘春色满园关不住’改造成为‘满园春色关不住’不可,其见解是‘满园’在语法上应当居前吧?)人们对于自己祖国语文的音韵美的钝觉到了这般地步,岂不是令人忧虑的事态之一吗?”(周汝昌选注《范成大诗选·写在卷尾》,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周先生讲的虽然是诗,对联自然也不能例外。如果一旦“平仄不论”成了我们对联教学(包括试卷中的对子题)的惯例,则很有可能会被人耻笑了去。

然而,对联教学真要论起平仄,似乎也确有难处。王力先生说:“平仄是诗词格律中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王力《诗词格律》P8,中华书局1977年版)可见平仄是古汉语的概念,现代汉语的阴阳上去和古汉语的平上去入不一样。现在的中小学生要学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当然能够学会;但我以为无此必要。他们的时间精力太宝贵了,有更要紧的东西要学,何必在这上头花费心思?有兴趣的同学可在课外自学。说到这里,我就想起我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上大学中文系时,夏承焘教师曾严肃地对我们说:如果不懂平仄,这毕业证书是不能发给你们的。实际上毕业时我们极大部分同学仍然不会分别平仄声,但也都拿到毕业证书毕业了。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尚且如此,对中小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显然是不合适的。这是当今对联教学的尴尬。

怎么办?我主张,一、对联要讲声调相对,不讲不行,但开始时可把要求降到最低限度,即《汉语大词典》所说的“上句末字声调必仄,下句末字声调必平”,以后逐步提高要求;二、不讲古汉语的平上去入,而讲现代汉语的阴阳上去。但如何区分阴阳上去的平仄,要作进一步的讨论。有论者论判定:“平声包括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第一声和第二声)”(《语文学习》2005年4期P16)。所说不知有何依据,我以为有可议之处。平者平也;仄者侧也,不平也。因有平与不平的差异,才能创造出或感受到汉语的音韵美,如“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古汉语的“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王力语),所谓“平声平道莫低昂”是也。而从古汉语的平声分化出来的阳平,显然不是“中平调”,《现代汉语词典》说是阴平“读高平调”,阳平“读高升调”,高升调显然有别于高平调,升者,不平也。据此,阳平应该划归仄声才是,如果不平也“平”,那就乱套了。这样,从理论上看是合理的稳安的,但在对联的写作实践中也可能带来问题。我曾请我的研究生张帆、陈智峰两位作过如下统计:现代汉语3500个常用字、次常用字中阴平字加上可以读成阴平的字约为1000个;这3500个字中,按古汉语的平仄来分,平声字加上可以读成平声的字约为1513个。也就是说,若把现代汉语的阳平字划归仄声,平声字只有1000个,比古汉语的平声字少513个,后者明显多于前者。这会不会给对联写作造成不可克服的困难?这有待于实践的验证。7份2004语文高考试卷对子题所出上联,末字都属古汉语的仄声,其中“扫千年旧习”之“习”古汉语读为入声,现代汉语读为阳平,如果阳平也属仄,当然也就没有问题。有一篇文章所附的“考场答卷实例”(《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5年创刊号P6),答卷末字除一例外均为平声,说明我们的中学生对汉语的音韵美有自然之感悟,让人高兴。下联末字是仄的一联是:“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锣鼓陈陈大轴戏大秧歌在大年演出。”虽词性、结构对得都很工整,但由于上下两联末字都是仄声,“对”不起来,怎么读都觉得别扭,不像对联。

对联写作可否以现代汉语的声调替代古汉语的声调?能否把现代汉语的阴阳上去分为平仄两类?如果可以,阴平究竟应该归为平声还是仄声?这些都是大问题,希望能够引起语言学家、对联爱好者和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大家共同努力,通过认真深入的讨论求得共识。真能如此,谓之功德无量,也决不为过。鉴于目前对联已经走进语文课堂和试卷,对上述问题在学界形成共识之前的过渡阶段,能否宽松一点,来个“三可政策”:按古汉语的平仄当然可以;以现代汉语阴平作平声,阳平、上声、去声作仄声,或把阴平、阳平都作平声也都可以。但有一条必须坚持,对联和对联教学不能完全不讲我们汉语的声调。

查看更多
【走出对联教学的尴尬】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280574/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