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运用与民族心理

基础知识

数字运用与民族心理

数字运用与民族心理

数的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但各民族对数的理解并不一样,这跟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生活习惯有关。

中国的古书上说:“数始于一,而终于九。”“一”除了作为数词以外,还有许多意思。比如“一心一意”、“一往无前”是专一的意思;“一刻千金”、“一个萝卜一个坑”是“每一”的意思。“一身汗”、“一天星星”是“满、全”的意思。古人还用“一”指抽象的“道”。古书《淮南子》上说:“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汉族人很重视“一”,由“一”构成的词非常多,拿成语来说,就有“一丝不苟、一掷千金、一举两得、一目十行、一知半解、一日三秋”等。

在汉语中,“三”也十分常用。古希腊人称“三”为完善的数字,它体现了“开始、中期和终了”。汉族人用“三”泛指多,如“三折肱,知为良医”。意思是几次摔断了胳膊,自己也成了一名医生。又如“三番五次”、“三思而后行”中,“三”都是多次的意思。此外,用“三才”指天、地、人,“三友”指松、竹、梅,“三军”指陆、海、空军。汉族人还偏爱“四”,赠送礼物最好四样,图个四平八稳。饭菜中有“四喜丸子”,中药中有“四君子汤”,古籍中有“四书”。此外,礼、义、廉、耻为“四维”,音乐、文章、珍味、言谈为“四美”等,都可看出数字“四”是受欢迎的。

“九”也有多的意思,这跟古代传说有关。最早的“九”字很像汉族人崇拜的龙的样子,逐渐演变为神圣的意思,后来又变为大数,用来表示“多”。古人把从一到十分为奇数和偶数,奇数象征天和阳性事物,偶数象征地和阴性事物。在奇数中“九”最大,是终点。所以,古代皇帝为了表示自己的尊贵,就把自己跟“九”联系在一起。比如,过去北京城有九个城门,紫禁城里的房屋共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天安门城楼正面宽九间,门上装饰九路门钉,即纵横各九排,共八十一个门钉。汉语中有“九曲黄河”,是说黄河弯曲的地方很多。“九重天”是说极高的天。“九泉之下”是说极深的地下。此外如“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牛二虎之力”中的“九”也是多数。

汉语中用数字组成的词非常多,所以“数”还丰富了语言。汉语中有些植物以数命名,如:一品红、五味子、七星草、千斤榆、万寿菊、万年青。有些事物用数字概括,如:三教(

儒教、佛教、道教)、五金(金、银、铜、铁、锡)、五行(火、水、木、金、土)、七大奇迹、三大政策等。有些名人也以数归类,如:三苏(苏洵、苏辙、苏辙)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八仙、七君子等。最有意思的是诗歌中用了数字,也很有情趣,以杜甫的一首诗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其中每一句诗中都有一个数,它们是“两、一、千、万”。

在数字运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民族心理,如汉族人给人送礼,喜送四样;日本人忌讳“四”,因“四”与“死”谐音,所以送礼常送单数。西洋人忌讳“十三”,认为这个数不吉利,以至门牌号、楼层、房间号,都避免用“13”,或者缺这个数,或者用“12B”代替。但汉族人不在乎,儒家经典有十三经,戏曲押韵有十三辙。这正是民族心理差异的表现。(摘自《学汉语》)

查看更多
【数字运用与民族心理】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279423/
上一篇: 路途怎么造句
基础知识推荐
热门基础知识推荐